<p class="ql-block">(瑶琳仙境)</p> <p class="ql-block"> 我姓张,是浙江湖州南浔旧馆人。</p><p class="ql-block"> 旧馆在頔塘之南,又称塘南。镇南部诸村,水网密布、港汊纵横,自古为稻作及渔桑发达之地。农业人口的大量迁入、低湿农田的大量开垦,是在清康熙年间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之后。人丁税与田亩税合并计征,对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经济是有利的,为此当时家乡的湿地垦荒需求增加,吸引南浔等地贫农迁入旧馆南部,形成张家埭、张家湾等地名,因为地势低洼、开发较晚、地租低廉,而别的地方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不少姓氏的旁支需要寻找新的耕地。我的先祖,大约是在这个时候迁入旧馆南部地区务农的。</p><p class="ql-block"> 南郊张姓力田为业,鲜涉商贾。到民国时期,租田十之七八归于张姓(还有族人转入沪杭务工),但是“旧馆南张十户九佃,岁收仅足糊口。”说明自耕农很少,佃农的生活很艰苦。</p> <p class="ql-block"> 旧馆张姓的迁入途径,除了南浔,还有三种:1、明万历年间,双林张氏一支因“地狭人稠”迁至旧馆北栅,以经营蚕丝为业,设有“张恒泰”丝号。2、清道光年间,绍兴张姓工匠迁入旧馆,参与当地水乡建筑营造,形成“匠户张”,聚居在旧馆港东岸。族人曾参与修建南浔刘氏嘉业堂部分建筑。3、“明代军户后裔”说。旧馆南郊张氏有口述回忆,指部分家族早在明末已散居南郊(但凡明代军籍家族,明亡以后转为佃农的可能性极大)。我家由于居住在旧馆西南部,世代耕读,故自南浔迁入的可能性为大。</p><p class="ql-block"> 那么,南浔张姓又来自那里?有南宋淳祐年间自徽州迁入者,有元至正年间自江苏吴江迁入者。家父曾明确告示我,我家为“清河堂”九世公后裔。<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徽歙县人张</span>贤在南宋淳祐年间,为了避元兵之乱,卜居浔溪,后葬于南浔马家港,以他为始迁祖,后面第九世为张奎,被尊称为九世公。九世公张奎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前后,又因南浔地狭,而赴旧馆垦荒。虽然九世公早于康熙年间80年迁至旧馆,但仍然可以接受。另外,大名鼎鼎的南浔张静江一支,也是徽州张贤之后,但与九世公张奎已属旁支。</p> <p class="ql-block"> 再把视野由南浔扩至湖州。湖州的张姓,大多支系自称起源于宋室南渡(1127年),而且在家谱中均标榜“清河堂”。除了南浔张氏,还有菱湖张氏、双林张氏、晟舍张氏、德清张氏等支派。菱湖张氏也有清河堂九世祖的说法,可能指张九龄,因为唐代宰相张九龄为韶州曲江张氏的九世祖,其后裔有迁浙江记录。<span style="font-size:18px;">双林张氏也有九世祖的说法,名字为张瑛,明正统年间迁居归安县。其实,“九世公”的称号常见一般为族内自我标示所用,不一定是分堂号,总谱亦未必承认。</span></p> <p class="ql-block"> 再回到南浔张氏之自徽州迁入者。从浙江移民史来看,南宋淳祐年间确有多批皖南移民迁入湖州,避元兵之乱。他们的先祖又可以追溯至宋室南迁时的北方移民。张贤被记为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十六世孙,其先世居安徽歙县,属“新安张氏”分支。淳祐年间(1241-1252年),张贤“见浔溪水土丰饶,遂定居马家港,业农为生”。</p><p class="ql-block"> 张姓发源于中国的北方,在中国号称“第一世家”,始祖为黄帝之孙张挥。张挥居住在河北清河郡,在涿鹿之战中,因发明弓箭帮助黄帝打败蚩尤,而被赐姓张氏,封清阳侯,拜弓正(掌管弓箭的官位)之职。唐代以降,南迁士族多冠“清河”郡望,明清时期“清河堂”成为南方张氏最普遍的堂号之一。旧馆张氏的规模较小,但仍然可以看到从北方到南方、从徽州到浔溪的播迁踪迹。 </p><p class="ql-block"> 如果张奎确是笔者的直系迁祖,到笔者的高祖差不多有280年时间,约经历了十代人,印象中与村中老人的口述相合。可惜清代南浔张氏续谱时,旧馆南郊支系或因地位较低而未详载。</p> <p class="ql-block"> 现在网络发达,以上信息都是在网上查询到的,自己做了一番初步的勘误与比对的工作。如果将来找到田契、墓牌等实物证据,或在上海湖州南浔的张氏家谱中找到记载,那就能够基本断定自己的推测了。虽为“网络寻根”,但应有相当的可信度。(2025年端午节)</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历代先祖平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