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现在天马上要黑了,吃着饭看了看各种讯息,有不少是说儿童节的。于是不由天马行空地想了点相关问题——</p><p class="ql-block">国际儿童节与新中国一样大,都是1949年出现的。按照官方定义的适用对象是14周岁以下的儿童。然而如今却在儿童节里出现“快乐不分年龄,美好不被定义”的说法。挺好玩,不拘一格找快乐。</p> <p class="ql-block">想想看,留存焕发童心应该算一种文化现象,以往的人可不这样。那时吃饭都成问题,也没人买报纸看,谁还注意儿童节呀!现在变化了,成年人却想冒小加进来,我觉得这是人们对心理健康和纯真情感的期盼所致。在精神压力不断增大的年景,反映了成年人欲通过节日仪式感寻求情感慰藉的需求。</p><p class="ql-block">其实,快乐、美好,都是一种感觉,主要源自内心,是一种超越了物质界限,深入到精神或者灵魂深处的生命体验。有可能仅来自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友善的举动,一次难忘的交集。</p> <p class="ql-block">依我浅显的观察,当下不少过了14岁的人并不情愿走向成人礼,更不愿以成人的形象走上社会;有的读研,只是为了在“象牙塔”里多待几年;有的留学回来好几年不找工作,就在家猫着打游戏。家长说:你得找个工作自食其力啊。他说:你们生了我,就该养我啊。还有甚者,孩子说:不想工作,就陪你。妈说:可以。那我死了呢?你也陪我一块去吗?孩子好像憬悟:我还不想死。那我还是去工作吧。更惨的也有,一个少女棋手,级位已经比较高了,也有才华,却在自幼至今学棋的过程中,一输棋就被数落,挨骂,前不久一次比赛输了棋,又遭到这样的精神暴力,她选择了自杀,逃离了心爱的棋艺和无趣的人生。这些现象,是不是当今缩影?</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留不住的人和事太多了,人人都曾有过迷茫和困惑,都曾在黑暗中徘徊和挣扎。所以每当节日时,自然会对生命的追求反思,</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无法强求每一段关系都能长久,也无法让人都理解自己的想法。所以快乐似乎就显得很珍贵、很稀有。要不怎么整天那么多人口口声声地要寻求快乐呢?</p><p class="ql-block">这世上所有的关系都是相互的,认清自己,摆正自己,做好自己,便是最清醒的自觉。所谓幸福、快乐这些东西能不水到渠成地到来嘛!可是独善其身能那么容易做到吗?</p> <p class="ql-block">任何人都明白,万岁都是鬼话。青春无法永葆,童年更是短暂不归,既然如此,为何又有那么多善良望子的家长,宁肯让孩子的童年在无尽头的课外特长班里消磨殆尽,也不愿带他们去山野河边、美术馆博物馆奔跑撒欢呢?你现在想起要拥有一颗纯净的童心,追回欢乐的童趣,莫非也要让孩子步你的后尘,到你这个年龄,再去寻找童年的快乐?</p><p class="ql-block">我认为人生每个年龄段都应该有不同质地的快乐和追求。尽管如此,那些历经岁月风雨磨砺,依然坚韧地保持一份童真的人,还是难能可贵、值得赞扬的。但细细看来想来,总觉得怪怪的,有点刻意、做作。家庭和社会教育,没有建立在完善人格上,很难在每个年龄段找到快乐,于是目光就投向了“童真”时代。的确不妨与“童”共乐,然而绝谈不上“纯真”。古语说“童言无忌”,谁听说过“成言无忌”呀?成年人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还是让儿童节回归真正的童年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