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诗风"早期的影响与贡献

万龙生

这是我在2008年“东方诗风”贴出的一片文章,叙述了成立3年间取得的成绩。如今回顾,倍感亲切。说是具有历史价值,恐怕也不算夸张吧。<div>其文如下:</div> <h1>"东方诗风"的影响与贡献(2008)</h1><div><br></div>作为全国第一家以“创造新诗格律与建立格律体新诗”为宗旨的诗歌论坛(去年又出现了本论坛诗友晓曲创办的“格律体新诗”论坛),“东方诗风”自2005年由“古典新诗苑”改名以来,在短短几年里稳步前进,而且还推出了一系列选集、个人诗集,在合肥、柳州、重庆、邯郸等地开展了许多活动,其4位主要成员参加了2007年10月在常熟召开的、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格律体新诗研讨会,因而引起了诗界的注意,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如今,只要在网上搜索“东方诗风”和参与其活动的重要诗人的名字,就会出现许多相关的内容。 <b> 四次聚会 </b><div><b><br></b><div>从2005年起,论坛每年举行一次聚会,除了游览采风,创作了不少作品,还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凝聚力,商讨坛务,作出若干决定。 2005年7月,在本论坛创办人之一齐云和诗友卜白组织下,论坛诗友走出虚拟空间,在合肥举行了第一次聚会。这次聚会的主要成果是决定了论坛的方针:以建立格律体新诗为己任。并决定出版《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这一计划于年底完成。 2006年4月,由梦飘飘主持,在柳州举行第二次聚会,还游览了桂林、阳朔,并决定出版《2006格律体新诗选》,此书于2007年3月与世界汉诗协会联合推出。 第三次聚会由诗酒自娱组织,2007年4月在重庆举行,除参观游览外,与南岸区作协进行了座谈交流,西南大学诗学中国研究中心吕进、蒋登科先生热情接待了一行,还在重庆大学举行了诗歌朗诵会。本地媒体和《中外诗歌研究》对论坛的活动作了报道。梁上泉先生应邀与诗友们一道游览了黑山谷景区,《万盛报》副刊以整版篇幅发表诗友的采风作品。事后编印了《行吟在巴山渝水间》诗画集。期间决定出版《东方诗丛》,赓即出齐6册,作为格律体新诗创作成果,向当年10月在常熟召开的全国首次新诗格律和格律体新诗研讨会献礼。 今年5月,第四次聚会由秋水涟滟主持,在河北邯郸举行。期间向邯郸学院武安分院赠送了论坛的出版物,与该校学生一起举行了诗歌朗诵会;还与武安作协进行了座谈,交换了作品。《邯郸日报》派员采访,报道了论坛的活动。19日,时值全国哀悼日,诗友们在北武当山下与全国人民一道,低头为“5.12”地震死难同胞默哀。事后《洺水源》杂志发表了部分诗友作品。此次有一个意义重大的决定,就是出版坛刊《东方诗风》。3个月后,该刊在论坛诗友共同努力下问世。</div></div> <b>几种出版物</b><br><br>目前中国的诗歌论坛众多,但是鲜有如“东方诗风”这样连续推出有既定方向,且产生较大影响的出版物。<br><br>2005、2007年,由“东方诗风”论坛编辑出版、吕进作序的《新时期格律体新诗选》和与世界汉诗协会联合编印的《2006格律体新诗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少诗歌界人士纷纷给予好评。两本选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创作密切结合,互相促进。两本诗选都发表了重要论文,第一本选集的作品逐行标注音步的划分,第二本选集和《东方诗风》则分整齐式、参差式、复合式组合成辑。这样就与理论相呼应,为有意学习格律体新诗的读者指引了入门的路径。诗评家北塔在检视2007年诗歌创作时说,本年出版社的所谓本版诗集依然寥寥无几,绝大部分诗集都是诗人自费或找赞助出版。有些诗人为节省费用出了合集,如《夜航船》、《我们的美人时代》等。本年其他比较优秀或有特色的诗集还有万龙生、周拥军等主编的《2006格律体新诗选》等。(《07中国诗坛:与民众隔膜的热闹 》——中国图书商报)<br><br> 嗣后,《东方诗丛》第一辑又相继出版,这6本诗集是:卜白《我的诗》,《齐云新诗选》,李长空《梦中家园》,万龙生《十四行、八行诗百首》,王世忠《秋水潋滟格律体新诗选集》和张先锋《香生格律诗集》。紧接着,第二辑又推出3种:简云斌《还是这条河》、《阿平诗歌67首》和龙光复《青木吟稿》。这些诗集显示了“东方诗风”的创作实力,有的还有论者进行了评论,给予较高评价。<br><br> 今年8月,《东方诗风》诗刊又呱呱坠地,成为独具特色的格律体新诗的重要阵地。该刊由吕进、周拥军担任名誉社长,梁上泉、陈本益、蒋登科为顾问,并且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吕进为该刊题词:“东方神韵,现代诗风。”诗词家尹贤读后得出结论:“《新格律诗为中国诗歌合乎规律的发展,是顺应天心人心之举。”中外诗歌研究》今年第三期发表了该刊的《宣言》和《缘起》。该刊继续保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以头条位置不惜篇幅刊载了沈用大的长文《新格律的遗产》,并且作品分整齐式、参差式、复合式三体集纳,考虑到论坛还有不少写诗词和自由诗的朋友在积极参与,还拿出一定篇幅发表诗词和自由诗。创刊号得到了众多专家、诗人的好评,第二期将集中选载。与此同时,《格律体新诗》在成都创刊,与《东方诗风》成为一双美丽的“并蒂莲”。<br><br> 此外,由诗词家转而创作格律体新诗取得显著的成果是王端诚的《秋琴集》。没有结集却参与选集和入选《东方诗风》创刊号的诗人有数十人之多,其中之佼佼者有刘年、宋煜姝、余小曲、周拥军、三生石、陶芗、贾慧芳、徐泽兰、汤云萍、申洪洲等等。 <b>“东方诗风”的影响</b><div><b><br></b><div> <b>通过论坛、活动、出版三个渠道,“东方诗风”发挥着日益显著的影响。</b> 由中国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编印的《现代格律诗坛》第8期的卷首语谈到新世纪的三大选本中,有一本是程文父子编著的《中国现代格律诗大观》,还有本论坛编选出版的《新时期格律体新诗选》.认为"它们从实践与理论上有力地回答了中国有没有真正的和今后如何创造更多更好的新格律诗作品的问题".在谈到格律体新诗现状的时候称:"令人高兴的是,网上一批从事格律体新诗创作与研究的年轻诗人也正在成长."刊物中还采用了由我撰写的文章《格律体新诗的一片热土》,专门对本论坛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介绍.在"网络格律体新诗选"栏目中,选发了沧海,卜白,齐云,刘年,凤舞,晓曲和冷月的作品.在"诗人花园"栏目,选发了我的十四行诗7首和微斋的四步九言诗4首. 许霆的专著《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研究》的“史论”部分在“新时期的开拓”一节中说:“以万龙生为代表的诗人组织东方诗风论坛,集合一批同道者探索新诗格律和格律体新诗,在新诗坛产生较大影响。”在他最近出版的新著《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中,对于“东方诗风”论坛作了更多、更具体、更全面的肯定(详见下节)。 2007年10月,在常熟召开了史无前例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研讨会,“东方诗风”论坛与位成员参加这一盛会。会议纪要中肯定:“新世纪之初,《中国新诗格律大观》、《现代格律诗选萃》和《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的相继问世,以及“东方诗风”论坛对格律体新诗的推动,则使之进一步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重庆诗词》和《诗缘》报多次发表本论坛的格律体新诗作品以及论文. 而今,“东方诗风”论坛已经成为在新诗“二次革命”大旗下一个努力从事格律体新诗建设的重要方面军。</div></div> <b> 理论的建树</b><div><br></div><div> 除了在上述出版物中展现的创作成果,<b>“东方诗风”程文、孙逐明、万龙生三位理论家在理论上的建树是,分别总结出新诗格律理论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原理,这就是程文的“完全限步说”,孙逐明的“对称原理”,和万龙生的“无限可操作性”理论。</b>目前,在新诗格律理论界已经得到公认,在许多论文中都得到采纳。吕进主编的《中国现代诗体论》一书采用了"格律体新诗"的命名,其第五章《格律体新诗》由万龙生撰写,是对这种诗体的全面论述. 提到的许霆专著《趋向现代的步履》是一部总结中国百年新诗诗体流变的大著,在其中《新时期之交诗体重建》一章中认为:“这一节奏理论(指完全限步说)的确立,可以带动顿、韵和其他基本格律因素共同来实现字(音)数的统一或规律化,使步数和音数、节奏与诗节造型同步进行。......这对于新诗建立规范的节奏理论是有所贡献的。” 在同一章里,许霆又说:“万龙生提出了新格律诗的“‘无限可操作性’的概念,认为可以把众多的新格律诗分为两大类型,一曰整齐式,一曰对称式。前者就是在一首诗中每行顿数相等的一种格律形式;后者则是在一首诗中,每一节每行参差不齐,可是以后每节(可以有2-N节,当然不宜过多)相应行的顿数相等的格律形式;而二者又可以组成各种综合体式(即复合式)。由此万龙生认为‘创作新格律诗具有无限可操作性’。” 而孙逐明的《“对称说”对诗歌格律的统摄作用》则以对称理论统摄所有格律样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他指出整齐式也好,参差式也好,复合式也好,无一不属于对称形式,它们严格的名称应当是“整齐对称式”、“参差对称式”和“复合对称式”。因为整齐式就是以一个诗行为对称单元的对称形式,参差式是以几个长短句的集合为对称单元的对称形式,而复合式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对称形式的复合组合形式。而所谓“基准诗节”也就是对称形式的对称单元,“克隆”不过是达成对称的手法之一而已。“克隆”概念的引入使“基准诗节”更加形象化,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 他们原本是各自平行地独自研究,但是通过交流切磋,在以上问题以及格律体新诗术语的选择和诗体的分类上,意见都达成了高度一致,成为不可小觑的理论力量。</div> <h3><b>“诗文轩轾因人异, 冷暖如何只自知。 除却新诗格律事, 平生何物更求之?”</b>这是我答赠程文的一首七绝。而今,<b>格律体新诗的建立,已经成为“东方诗风”多数成员的共同追求。相信我们的追求,我们所付出的心血决不会白费。</b></h3> 本文贴出后,产生了强烈反响。现将部分跟帖录之于后——<div><b>卓韦(程文)——</b></div><div> “诗文轩轾因人异, 冷暖如何只自知。 除却新诗格律事, 平生何物更求之?”这是我答赠程文的一首七绝。 ——此诗每每读之,不胜感慨之至!<br></div><div><b>长歌楚天碧——</b></div><div>格律诗的推广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已在我所在中华诗词论坛,中国诗词文学论坛,诗文天下,着重推荐格律新诗,<br>之前还与中国诗词文学论坛站长梦冰作过深层次的交流,希望在论坛隆重推荐,后梦冰仙游,心情深重,此事也就停下了.<br><b>凤舞——</b></div><div> 诗酒兄的总结不是庆功,而是对曾经走过路程的小结。也给志同道合的诗友一个鼓舞。这种总结是有必要的,“仍需努力”,相信这也是众诗友的共识。推广的事情要做,潜心创作更重要。大家各尽所能,各自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比较好。但是仍然应该以诗歌创作为根本,不能为了推广而推广。也不必计较别人的眼光和态度。<br></div><div><b>诗酒自娱——</b></div><div>写此文是为了总结成绩,让大家了解现状,鼓足信心. 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保持自己的热情,履行自己的职责,默默耕耘,潜心创作,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经营好自己的小环境. </div><div>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信乎?<br></div><div><b>微斋——</b></div><div>这是“东方诗风”一个可喜的起点,是在中国新诗格律化进程第三次浪潮中掀起的一朵浪花。 愿浪涛滚滚,“直挂云帆济沧海”! “万里之行”,我们已经“始于足下”! 回顾“过去”,是为了鼓励“现在”,更是为了激励“将来”!<br></div><div><b>吕进——</b></div><div>老万: 事繁。昨晚回到天奇,收到《东方诗风》,很高兴。我这里收到的诗报诗刊很多,有的好象寄了一两期就不见踪影了。但是《东方诗风》有鲜明的办刊个性和自己的艺术追求,这就是它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栏目的设置很智慧,很醒目。沈用大兄的文章应是本期的重头戏。祝愿暖“风”吹得诗人醉,祝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开拓出诗体重建的一条实验之路。 吕进2008年11月6日 <br></div><div><b>陈毅功——</b></div><div>作者所言非虚,最大的感觉是:风格兼容并蓄,版主认真尽责。谨此问候各位诗友,祝东方诗风繁荣昌盛!</div><div><b>青木之灵——</b></div><div>1楼的总结性文字和各楼诸君的见解对《“东方诗风”的影响与贡献》说得很深刻,很全面。有同感,大力支持。 </div><div>“东方诗风”的影响与贡献很大程度来源于她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来源于真正体现了她那“东方、协和、真情”的宗旨。而这本身就是对创建社会和谐的贡献! </div><div> 这里见不到文人相轻,见不到宗派痕迹,见不到在有些地方常见的欺生、持强凌弱、踏屑诋毁。见到的是客观、真诚的互助和批评。 </div><div>正如已报导过的,组织了两次以批评为主的诗评,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联谊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网上交流,都让人感到清新、亲切。 </div><div>创造和谐、维护和谐,赋予和谐以新的内容,是论坛已经做到的或正准备去做的。 </div><div>这也是“东方诗风”的影响与贡献!<br></div><div><b>湘西刁民——</b></div><div>尽管前路多艰,新诗格律化的可行性已经无可争辩,不容藐视!<br>各位同仁的心血不仅没有白费,而且已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r></div><div>——<u>以上只是选录部分,足见此文所言非虚。如今重读,仍然感到激动,受到鼓舞。</u></div> 【书后】<u>此文发表至今,17个年头过去了。文末所言“我们的追求,我们所付出的心血决不会白费”已经得到了印证。当今诗坛就形式而论,原来不受待见的格律体新诗已经在自由诗、诗词与格律体新诗共同形成的“诗三国”中站稳了脚跟,并且还在继续发展之中。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相信这样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形势对我们会越来越有利。谓若不信,就请拭目以待吧。</u><div> 2025·6·1渝州悠见斋</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