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江书院书香千年 ,高迁花灯独树一帜

冯建中

<p class="ql-block">  在浙江台州市仙居县,除了大名鼎鼎的神仙居景区外,还有不少值得游览的风景名胜与人文景观。仙居县自古以来产生过240多位进士以上的人才,源自于深植于民间的耕读文化渊源,尤其是具有八百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的桐江书院,更是培养人才和教化文明的著名学府,成为名盛一时的“江南第一书院”。</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5日下午,我们在游览了神仙居后,导游又带我们来到邻近的两处景点:桐江书院与高迁古村。</p> <p class="ql-block">  仙居县桐江书院,始建于南宋,以桐庐之名雅称"桐江"。这座历史悠久的学府坐落于皤滩古镇与板桥村之间,北倚永安溪,东临鉴湖,西南有渊山、眠山、赤山依次环绕,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仙居的山水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 书院建筑群气势恢宏,包括正门、古朴的牌坊、别致的状元桥、雄伟的鼎山堂、庄严的大成殿,以及极具特色的古戏台等。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处处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给人以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周围自然景观秀丽绝伦,青山葱郁,碧水荡漾,恍若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这般绝佳的地理位置不仅为桐江书院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更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静心求学、修身养性的理想环境。 </p> <p class="ql-block">  进入书院,首先映入眼前的是这座石牌楼,一般来说书院、祠堂门前都会有牌楼。它起着烘托整个建筑的作用,显得庄重、华丽、肃穆。牌楼为三间六柱石坊,高7.24米,牌楼横梁上写着“东南道学世家”六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南宋状元王十朋书写的,赞颂桐江书院是东南理学的摇篮。在民间,老百姓往往称牌楼为龙门架,龙门也就是鲤鱼跳龙门的意思,所以当我们经过这座牌楼时,也等于跳了一次龙门!</p> <p class="ql-block">  这座状元桥,是后人纪念南宋时期王十朋因仰慕朱熹大师,来此苦读求学,最后参加科考,一举成名独中状元,他走过的桥便成为今天的状元桥了。</p> <p class="ql-block">  朱熹多次来桐江书院讲学,传播他的理学思想。置身于书院的清幽之境,看见道渊山、眠山、赤山三座小山鼎足而立时,他挥笔写下了“鼎山堂”三字赠给方斫。刻有“鼎山堂”三字的匾额数百年来几经辗转,现挂在重建的桐江书院的前殿檐下。朱熹甚至把儿子送到这里来读书。,可见桐江书院在儒学大师朱熹影响下,曾经是人才聚集的文化高地。</p> <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的这两棵古朴苍老、形态各异的老树,名叫苦槠树,是朱熹亲手所植,至今已有850年的历史了。朱熹为什么要在这里种苦槠树呢?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苦槠、苦槠就是苦志、苦志,苦其心志的意思,,意在鞭策学子们甘于寂寞,吃苦耐劳,志存高远,奋发读书。先哲朱熹的用意不言自明。这两株苦槠树默默地守护着桐江书院,见证了它的繁荣和兴衰,也在无声的诉说着书院的故事和历史。与苦槠遥遥相对的是书院后面的香樟树了。这也是朱熹亲手栽植的,它隐喻先苦后甜的意思。表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p> <p class="ql-block">  桐江书院正门,古朴庄严,犹闻当年学子们的琅琅读书声。</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门,抬眼望去却是现代气息浓厚的展厅,通过声光电数字技术,呈现了书院的发展历程及人文成就。“千年书香”四个字浓缩了桐江书院曾经辉煌的历史和传奇,浓墨书香求学索道治国兴邦的中华有志儿女一代一代传承不息,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根源与书院教书育人的宗旨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 步入书院,我们首先看到的是 “鼎山堂”这幅匾额。这幅匾额是朱熹在1180年第二次巡视仙居时留下的墨宝。据《方氏宗谱》记载,朱熹看到昌盛的桐江书院,看到理学得以发扬光大,再览王十朋的两块匾额,不禁感慨万千,面对书院前的赤山、眠犬、道渊三山,状若鼎足屹立,于是泼墨挥毫“鼎山堂”。希望桐江书院这座儒家文化的授业讲堂,如鼎峙之山,坚不可摧;如鼎峙之山牢牢地撑起儒家文化蔚蓝的广袤天宇。</p> <p class="ql-block">  读书堂</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成殿,我们先看到的是孔子像。孔子是百代帝王之师,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古代各地大量设立孔庙和祭祀本地先贤的祠庙,使之成为向全民宣扬儒家思想,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供奉着孔子的像理所当然。那么这里摆一面鼓又有什么作用呢?这面鼓是计时和召集学子们上课时用的。敲鼓,相当于我们现在学校里的敲钟。</p> <p class="ql-block">  御史文化展厅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以及仙居籍五十二名御史监察官为官做人治家的清风传承和他们激浊扬清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 特别巧合的是,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查长应勇,也是浙江仙居人。</p> <p class="ql-block">  桐江书院周围自然景观秀丽绝伦,青山葱郁,碧水荡漾,恍若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这般绝佳的地理位置不仅为桐江书院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更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静心求学、修身养性的理想环境。 </p> <p class="ql-block"> 随着仙居旅游的大力开发,桐江书院得以修复,依稀重现了昔日风貌。这里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学府,更是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的文化圣地,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从桐江书院出来后,导游在车上向我们介绍了下一个景点 :高迁古村。古村位于神仙居山脚下,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相传明朝末年,仙居县白塔镇吴氏族人有一对兄弟夜间梦见一位仙人,这位仙人指点说,他们所居住的高迁村南面,天上七星环月,地下龙脉健旺,是五谷丰登、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兄弟俩同时做了相同的梦,便深信不疑,于是两兄弟在此兴土木、建楼宇、造田园,形成村落。古村原名高阡,意为阡陌纵横,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因地势较高,“人往高处走”有高升迁禧之意,故改名为“高迁”,有着“高升迁禧”的吉祥寓意。千百年间,吴氏一族繁衍生息,秉承“耕读传家,文武并举”传统,文脉兴盛。由唐历五代及宋元明清,其间甲第相承,簪缨相继,登科入仕,不胜枚举。千百年来人才辈出,历代有科举功名者达425人,其中进士就有60人。曾涌现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吴芾、南宋左丞相吴坚、明代左都御史吴时来等历史名人。</p> <p class="ql-block">  高迁古村是首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现存村落格局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共计27座,总面积大约35公顷。这是一处江南较少见的古民居集合地,始建于元代,几经变迁,却依然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建筑装饰是高迁古村的看点之一,窗户棂子、门楼上的砖石雕,梁柱和门窗上的木雕,每一处纹饰都有寓意、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  高迁村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技艺,如花灯、板龙、木雕、石雕等,最有名的手工艺品为针刺无骨花灯。</p><p class="ql-block"> 针刺无骨花灯无竹、木、铁丝等硬件骨架支撑,全由手工针刺彩纸粘贴而成。彩纸的大小、片量依据各种灯的造型而定,少的有几十片,多的有近百片。</p><p class="ql-block"> 针刺无骨花灯品种繁多,工艺复杂细腻,体现了精致高雅的品味。明清以来,高迁人将花灯组合起来闹元宵,在活动中联系乡邻情谊,为新的一年祈福。</p><p class="ql-block"> 现在,无骨花灯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仙居花灯美学馆是以国家级非遗——仙居花灯为核心的文化美学空间,集文化展示、大师讲堂、研学沙龙、文创产业于一体,通过图文、实物、影像等形式,追溯仙居花灯的起源和传承脉络,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时代生命力。该馆为公众呈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灯彩文化盛宴,成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亮点。</p> <p class="ql-block">  由于古村内各个古建筑内仍有人居住,显得有些杂乱,而仙居花灯美学馆则让人眼前一亮,看到了别处看不到的风景,独树一帜的无骨花灯,造型精美的无骨花灯,让人赞叹不已,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针刺无骨花灯因其工艺独特,灯型千姿百态五彩斑斓,专家称其为“中华一绝”。早在唐朝时便成为宫廷进贡之物,每年进贡十盏仙居无骨花灯,意为十全十美,民间又称其为“唐灯”,“神灯”。</p> <p class="ql-block">  仙居花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高迁古村原生态的传统村落文化,打造花灯美学馆,实现二者的有效叠加,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座座院落,抚摸着那些斑驳的青砖灰墙,看着高高翘起的马头墙,雕花的门窗,厚重古旧的老屋,仿若穿透时光之墙,进入到古老的故事。每踏进一个院子,也不由得放轻脚步,生怕惊扰这里的清幽和安静。</p> <p class="ql-block">  再见了高迁古村!再见了非遗花灯!</p><p class="ql-block"> 来到仙居县,亲临了神仙居的神游,回望了桐江书院的神秘,浏览了高迁古村的神奇,这才真正体会到仙居的含义,那可是神仙居住的好地方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