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童年的记忆总是深深镌刻在心底,即便年近古稀,那些曾经的画面依然鲜活如昨。</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豫北的农村老家跟着大伯、大娘一起生活。修武县小营村是个较大村落,全村十七个生产小队,一千多口人丁,过着集体劳作的日子。好多时候,天蒙蒙亮,大伯、大娘就扛着农具下地,干完一晌活才回来吃早饭。生产队的钟声就是上工的号令,一天一天的周而复始。</p> <p class="ql-block">我在村小读书三年,课业轻松,没有压力,每年除了寒、暑假外,还有麦、秋两假。课余时间,除了偶尔帮大人干点农活,剩下的都是玩耍时光。那时物资匮乏,玩具大都是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的,老爹给我买的一把玩具手枪还被学校排练节目借去。我们那里儿时的游戏主要是踢毽、抓子、扑老爻,怼拐、跳房、捉迷藏等等,而最让我着迷的是“打面包”。</p><p class="ql-block">这“面包”并非吃的面食,而是用纸叠成四方形的玩具。玩法简单却充满技巧:“打面包”是先将“面包”放在地上,猜拳定先后,用手拿起自己的“面包”去扇打对方的,若能将对方的“面包”掀翻过来,就能将对方的“面包”作为战利品。要想玩得好增加胜率,还得在“面包”里加衬些纸片以增加重量,打的时候更要讲究角度和力道,配合衣袖扇风,往往事半功倍。</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纸张金贵,作业本是正面写作业背面作练习,一点也不敢浪费,我倒是买的成品作业本,同学们的作业本多是用整张白纸裁剪而成。为了叠“面包”,我们得想尽办法去找纸。记得化肥袋是用结实的牛皮纸做的,用完就丢弃在田间地头。在一个烈日当空的午后,我和小伙伴跑到三里之外去田间搜寻这些“宝贝”。当看到散落的化肥袋时,我们眼睛都亮了——这能叠多少“面包”啊!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水,我们弯腰捡拾,将残破的纸片卷成捆,兴高采烈地背回家。</p><p class="ql-block">刚进院门,正在纳鞋底的大娘就嗔怪道:“大歇晌的,也不怕中暑,胡跑个啥?”我顾不上解释那么多,擦了一把热汗,灌了几口凉水,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叠起了“面包”来。粗糙的牛皮纸在手中翻折,很快变成了厚实的“战利品”,想象着明天和小伙伴们一决高下的场景,心里美滋滋的。</p> <p class="ql-block">这段记忆如此鲜明,不仅因为游戏的乐趣,更因在那物质匮乏年代里,我们用最简单的材料创造快乐的智慧。那些烈日下捡来的牛皮纸,那些粗糙却珍视的“面包”,承载着我最纯粹的童年欢愉,值此“六一”儿童节之际,谨以此文唤醒同龄人共同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五年六月一日于郑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