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和肖燕、刘纯、刘清江四个人去英国,昨天回到北京。在英国,吃西餐不习惯,最想吃北京的饺子和面条儿。饺子,昨天丁老师、郝大夫让我们吃了。今天,我做麻酱面。北京人习惯了,冬天吃炸酱面。夏天,天儿热了,吃麻酱面,把煮熟的面条儿,用凉水过凉,浇上麻酱,放上黄瓜絲儿,再放上青蒜,放点醋,一搅拌,把酱拌匀。那您唏溜地吃上一口,嘿!真疏坦!</p> <p class="ql-block"> 我用密秘调料,调搅麻酱。那调料汁儿,是用大料、花椒、香片、豆蔻、肉桂煮水备用。</p> <p class="ql-block"> 青蒜切成沫儿。</p> <p class="ql-block"> 黄瓜切成絲儿。</p> <p class="ql-block">切点儿大蒜片儿。</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备好的炸花椒盐水。</p> <p class="ql-block"> 我特意找了一个大碗,热面条捞进大碗。我用漏勺兜住面条儿,用凉水冲,多冲了几遍,面条儿倍儿凉。我放好调料后,用筷子搅拌。拌好后,我又放点儿醋。我用筷子把面条儿挑高,唏唏溜溜入口,嘿!比西餐地道多了。</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很难改变,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生存本能和习惯:食物是生存的关键,熟悉的食物代表着安全,因此,我们往往会依赖早年形成的食物习惯。陌生食物和味道在无意识层面会引起大脑的警惕,产生“不适感”。</p><p class="ql-block"> 情感连接:特定的食物能够带来平静、爱、快乐等情感体验,甚至与过去或某人有所连接。这种情感吸引力使得人们难以改变饮食习惯1。</p><p class="ql-block"> 认知和习惯:长期形成的高肉饮食习惯难以短时间改变,需要逐渐减少每餐肉类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2。此外,对蔬菜和水果的营养价值及肉类过量的危害认识不足也会导致饮食调整困难。</p><p class="ql-block"> 心理因素:压力、焦虑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对肉类的依赖,需要通过适当运动和放松来缓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注意到, 饮食往往和历史、环境、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它们的影响下,世界各地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美食”。不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些美食只有在当地才会被看做是美食,在外来人的眼中可能是“黑暗料理”。</p><p class="ql-block"> 中国美食在世界当中,无疑是独具一格的,因为我们的美食也总是被拿来和有着明显差异的欧美国家进行对比。</p><p class="ql-block"> 那么,中外的饮食文化到底有着怎样鲜明的差异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食材方面的差异。中国的食材范围很广,基本上只要是能拿来吃的,哪怕是路边不起眼的野菜都不会被放过。相较之下,欧美国家的食材就比较简单了,除了必须的肉、蛋、菜以外,他们很少会去研究一些没见过的“食材”,选肉喜欢选固定部位的,菜翻来覆去也是哪几种。</p><p class="ql-block"> 欧美人吃牛肉都会选择特定的部位,其次是对食物的要求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做菜讲究“色香味俱全”,在烹饪的过程中,需要五味调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过程往往显得十分复杂,烹饪的时间也很长。</p><p class="ql-block"> 然而欧美就不一样了,他们往往不愿意浪费太多的时间在烹饪上,能生吃的东西就拿来拌沙拉,不能吃的凑活烤一烤或者煮一煮就拿来吃了,并没有这么讲究。</p><p class="ql-block"> 就连著名学者林语堂都曾这样说:“人世间尚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人的慎重行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立和 笔名:然趣 </p><p class="ql-block"> 欢迎您在互联网上,找《然趣新浪博客》。</p><p class="ql-block"> 您也可以,下载《美篇》软件,找《然趣美篇文章》,目前有329万人,在这个平台上,阅读我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我推荐:您上《荔枝网》,找《女兵晨读》,听李卫老师,在网上广播电台,讲述动听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