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小学时,我学校的围墙上便刷着八个醒目的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一直以来,我对“好好学习”中的“好好”,甚是困惑,不知其所指的方法是什么,程度有多深,只能肤浅地理解为努力学习便是“好好”。遇到成甲的作品《好好学习》,让我对“好好学习”有了新的认知。过去我所认为的“努力学习”便是“好好学习”,其实掉入了“低水平勤奋陷阱”中,只关注在学习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只关注读的书多不多,学得时间长不长,而忽略了学习最为核心的能力——内化。比如读书,读书不但要花时间和耐心,更重要的是要有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状的联系。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可能内化知识,形成对新行为的暗示。将外部信息内化为知识的过程离不开思考力的参与,离不开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离不开这样的深度思考——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我把这理解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由此,反观我过去整个的学习经历,都只是在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少有内化,以至于在“低水平勤奋”后,很快这些知识点便会被遗忘,更不能指导我的行动,影响我的行为,提高我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br> 这让我联想到每次外出学习的经历,“听课时激动,下课时感动,回去后不动”,一直以来不知道这种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现在从知识内化的角度来分析,不难看出,听课时我从课堂上搜集到的是各种信息,因为授课老师的精心设计,这些信息发挥了巨大的能量,触动我!但激动或感动并不能将这些搜集而来的信息转变成我的知识,因为我没有对这些课进行深度的思考,如整理成课堂实录、写课例、写详细的课评,我所做的仅是停留在边听边记了密密麻麻的听课记录,这些精彩的课堂内容没有形成知识框架或知识网络,仅仅是相对孤立的知识点,并没有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整合运用,因此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便逐渐遗忘,学习的效率自然低下。如此分析,“怪”也不怪了。这也就是“听过了无数节优质课,却仍然上不好自己的一节课”的原因所在——知识未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br> 当我们能够深度思考,将自己搜集整理的外在信息内化为知识时,我们还需问一问:“所有的知识都是一样的吗?对我们的影响力都是一样的吗?”生活中常常听到“知识改变命运”,小时候这句话是老师和家长一致的语重心长,可是长大以后,对这句话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知:在知识的影响下,改变命运的人对此坚信不移;误以为搜集到的信息便是知识的人,在知识较少的影响下,命运仍然不能自己掌握便对这句话进行了抨击。书中提出:“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什么是临界知识呢?“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被成为‘临界知识’。”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的是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底层规律,能够认清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我们就不再是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解决一类问题,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地解决更多触类旁通的问题。只要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这大于80%的20%的临界知识,我们的成长就有了加速器。当然,临界知识并非是静态的前人的经验总结,而应该是在自己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已有知识去改变自己行动的过程中深度思考的富有生命力的知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因此,比起“挖一堆坑”式浅层次地学习,不如“深挖一口井”地深度学习,坚持“少即是多”的原则,对“临界知识”在大脑中进行深加工,更有利于将新旧知识进行最大化地关联,织就更大的“知识网”。<br> 深度思考是外部信息转化为内在知识的有效途径,而灵活地运用内化的知识才能让知识发挥它的力量。由此可见“思考”“运用”“再思考”是将知识的理解最深化,将知识的力量最大化的必经之路!这对我自己未来的学习和教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运用认知的提升,影响并改变我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