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蒙曼老师学文史(二)

蒙金凤

<p class="ql-block"> 文/蒙金风</p><p class="ql-block"> 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 音乐/网络</p><p class="ql-block"> 根据报道, 2025年五一“曼行内蒙古”的重中之重是走呼、包、鄂长城。在呼和浩特长城博物馆,随着蒙曼老师,我们也聆听了博物馆老师讲解的赵、秦、汉、金、明五个时代的长城故事。</p><p class="ql-block"> 5月1日蒙曼老师一行从呼和浩特出发一路西进到包头,开启了她们真正意义上的长城之旅。跟随视频镜头,在包头市我们看到了三段长城遗址,首先看到的是天盛城长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天盛城长城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的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中的一段。这段长城经过2000多年的风吹雨打屹立不倒,形状清晰可见,保存完好,令人非常惊讶。通过蒙曼老师的走访讲解,我们了解到如下的长城信息:天盛城长城的所在地地形险要,两边是阴山山脉的大山,中间是一条河,北边就是匈奴牧马的地方,如果匈奴从这片区域穿越过来,那就有南下中原的危险。在这两山夹峙的山谷之中怎样防守呢?历史上留下的防御办法是修长城。那就是就地取材,从山上搬来大石头,砸成大方块,砌成高大的石头墙体来阻挡匈奴南下,这样的石头墙就叫做长城。从这边的山头修起,到那边的山头上,一段一段地连接起来,延伸到远方,这样一列长城就矗立在这里了,阻挡了匈奴的南下侵扰。秦朝的防卫就这样实现了。这就是永远不倒的秦朝的万里长城的一部分。这一列长城的修筑给当时的中原地区带来了和平与稳定,是秦朝保家卫国的铜墙铁壁,令当时的人们振奋和鼓舞。在2000多年后的当下,当我们站到长城脚下探访这奇迹般的历史遗存时,心中油然而生对古人智慧的赞叹和对长城敬仰之情。现在看来这列长城变成了连接农耕文化和游牧文话的桥梁和纽带。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最宝贵的物质财富,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让人感慨不已。</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又一段秦长城,位于包头市固阳县的康图沟,是秦朝的万里长城固阳县的康图沟段。秦朝的万里长城在固阳县一共是95.6公里,康图沟段是10公里左右。这段长城根据山形地势的走向不同,长城的样子有径直向前的,也有弯弯曲曲拐弯抹角的,还有走大S弯的,形态多样,穿过那些烽燧,继续向前延伸,这一片建筑都是这段长城的所在。山巅上还有秦旗飘扬,烽燧在立,仿佛2000多年的烽烟扑面而来,让人沉浸历史的云烟中。现在岁月已经跨越了两千多年 ,看上去长城的墙体一点都不残破,因为它是由板岩和大石头垒叠而成的。此地是阴山山脉,当时的人们就地取材,从山上搬来大石头,废了好大功夫才打制成这样的板岩,垒叠砌墙。墙体高大结实,棱角分明,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矗立在这里,这是匈奴不可逾越的防卫线,要想策马扬鞭南下,是无法做到的,中原的防卫就这样实现了。两千年的风云变幻,时代变迁,在祖国大地上的万里长城几千年屹立不倒,气势犹存,被精心保护守望。是祖国北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在日升日落间笑迎八方游客。当今是和平时代,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一家亲,长城内外是故乡了,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秦长城还保存的这么完好,形态清晰,气势磅礴地绵延伸向远方,令人惊讶惊叹!堪称国宝,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使人敬畏和景仰。</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谈及秦长城,看到如此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的时候,饮水思源,不禁让人想起一个历史英雄人物修筑秦长城的蒙恬将军。蒙曼老师用一集视频的篇幅《看长城,忆蒙恬》讲述了蒙恬的故事。使我有幸知悉:山东蒙阴是我们所有蒙姓的发祥地。然后蒙姓分两支,一支南迁进入楚地,建立堂号:“献典堂。”一支是蒙恬他们这支迁徙到西北地区,建立堂号:“安定堂。”还有一支是西南夷,那是少数民族的蒙姓。这样看来我这个祖籍包头市的蒙姓后人那就是安定堂的后人了,蒙恬也是我的先祖。我们是蒙恬后人的说法在我小年的时候就有家传,现在听了蒙曼老师的讲解更证实了这一点。我们蒙氏的先祖蒙恬大将军用他的军事才能和智慧统兵30万,为秦朝修长城修秦直道,镇守边疆。保卫了秦朝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到了秦朝后期,昏君秦二世让扶苏自杀、让蒙恬自杀,当时蒙恬将军手握30万大军,是完全可以造反的。但是他没有,他用行动证实了,他们这个家族是祖祖辈辈保卫秦朝的,忠于朝廷的,为秦朝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他没有制造内乱。于是他自刎而亡,选择了忠。用蒙曼老师的话讲就是:“先祖蒙恬是个允文允武的大将军。他允武统兵修秦长城,修了秦直道,允文就是他用阴山里所修的长城写了一横,用所修的秦直道写了一竖,在中国的版图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丁”字。丁就是人丁,就是人,警醒天下的人要做建功立业,有道德坚守,守得住江山的忠义双全的人丁。让我们为我们蒙氏的先祖蒙恬将军骄傲和自豪。如果蒙恬将军在天有灵的话,他看到两千多年以后还有华夏儿女蒙氏后人讲述他的故事,传承他的功德他一定会含笑九霄,坦然欣慰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我们跟着蒙曼老师的镜头在包头市石拐区看到了又一种长城形态,战国时代的赵长城。我们获悉的知识点是:眼前这座巨大的夯土墙体,一直绵延到那边的远方这都是赵长城。赵长城是夯土建筑,墙体高大结实。墙体上的一层一层的夯砸的细腻痕迹还非常的清晰,至今已经2000多年过去了,久经风雨侵袭依然矗立。赵长城是中国的一个大英雄人物赵武灵王修建的。人们都知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赵国当时为了防御三胡修筑了这么一片夯土长城。在战国七雄时期,除了韩国之外,其他诸侯国都修筑了属于自己的长城。于是长城在秦朝连缀起来,继续修建延伸就构成万里长城。</p> <p class="ql-block">  5月2日,蒙曼老师从包头出发南下到鄂尔多斯,在包头和鄂尔多斯之间的达拉特旗看了秦直道。5月3日蒙曼老师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踏访纳林塔长城遗址(战国),是秦国长城遗址。这是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跟随蒙曼老师的镜头聆听了她的讲解后使我学习到的历史知识是:这一道屹立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是秦更早期还没有统一中国之前的秦国长城,它不是秦朝长城,秦朝长城就是万里长城了,是东西走向的长城。这道长城的重大意义是要把东西两边的人隔开。</p><p class="ql-block"> 在战国时期,秦国西边是西戎的所在地,也就是义渠人的所在地。东边那些千沟万壑的地方是当年秦国的领土。当时义渠是秦西边的一个小政权。在战国时代,秦要争雄天下的话,那就要挺进中原向东打。在这样的形势下,秦国就要安定西边局势,不能身受腹背夹击。秦国就要控制住义渠,稳定局势的一个重要举措就修了这么一道南北走向的长城,修长城的就是秦昭襄王。目的是把义渠人挡在西边,而后秦国全力以赴地向东发展。结果在秦昭襄王之后的第四代,他的曾孙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于是去修万里长城。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段长城遗址是万里长城的前身,它记录的是秦国崛起的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段长城从2000多年前风尘仆仆地走来,看样子还保存的比较好 ,不算太残破,仍然屹立不倒。这段长城的南边有一个巨大的采石场,当时就是从那里采来这些巨大的石头,修成这样的一道长城。还有高出墙面许多的高高的烽火台,这一刻似乎狼烟四起,燃烧升腾。仿佛让人感觉到那遥远的风起云涌的历史变迁。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这段长城仍然绵延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成为鄂尔多斯的一处名胜。</p> <p class="ql-block">  “曼行内蒙古”的收官之站选择在内蒙古的清水河县的老牛湾风景区。因为这里不仅有壮美的山河,如画如风景,更有厚重的历史。蒙曼老师来到这里,乘游船前行,泛舟黄河之上,放眼望去,黄河大峡谷山崖陡峭,壁立千仞,气势恢宏,雄伟壮美,她激情澎湃,倾情解读。让我们学习到的文史知识有:这里是黄河刚到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线,黄河流到这里,一改往日的泥沙混浊的常态变成一河碧水,宛如翡翠一般碧波荡漾,因此得名清水河。这里就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这是分两省,聚三县的地方。分两省:一个是山西省,一个是内蒙古自治区。聚三县是:清水河县、内蒙古的准格尔旗、山西省的偏关县(现为市)三县市交汇之处。不仅如此,我们向东南方向望去,河岸上的山岗上那些烽火台,那些敌楼就是长城。这属于明长城的偏关段,距今有500多年历史了。长城从那边的山崖上直插到黄河水边,此时此刻,岸上是绵延起伏的长城,脚下是碧绿静谧的黄河,蒙曼老师感慨道:“这时伟大的自然景观黄河和伟大的人文景观长城就这样聚拢在一起,在此交汇,这里是黄河和长城握手的地方。”这样的风景能不壮观吗?能让人不心潮澎湃吗?这一刻,蒙曼老师触景生情,朗诵起了那首著名的明朝诗篇:“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灯火壮雄关。黄河曲曲涛南下,紫塞隆隆障北环。”这洪亮清脆的声音飘向了山巅,回荡在峡谷中,这是史诗般的黄河文脉与历史遗存的古今对话。让人感动、感慨和感叹!</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追寻历史而来,时已至此,通过网络跟随蒙曼老师的脚步,我们先后看到四段不同时代长城遗址,现在又看到明长城偏关段。加之蒙曼老师专业水准的解读,使我们了解到了更多的长城文化信息。长城根据时代和需求的不同而不同,有走向的不同,也有建筑形态之别。有大石头垒砌的,有板岩垒叠的,夯土建筑的等多种建筑形态,特别是让我们明白了秦国长城和秦长城的区别。长城上的一砖一石一板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使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历史,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收获满满。蒙曼老师选择在老牛湾黄河与长城的交汇处结束她的踏访内蒙古长城之行,意义非常重大。这一路走来,使我们感受到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水声、古韵新声、声声咏诵的学者风范。让我们为文化学者蒙曼老师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几千年风云变幻的历史变迁渐渐离我们远去了,但长城却永久地屹立在祖国的版图上,是那样的雄伟壮观。真是: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秦始皇不见了,赵武灵王不见了,秦昭襄王也不见了,明朝的风起云涌也烟消云散了,只有长城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走向世界,令人自信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