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1日,星期六一早,红石榴战队的老队员们,在团结湖公园,手把手教清华大学的学员们,习练石榴神功之易筋经之韦驮献杵第二势横担降魔杵,同时研讨《实践论》。</p><p class="ql-block"> 团结湖公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居民小区西南,游人的出入口分别是位于团结湖路的东门和位于东三环北路的西门。</p><p class="ql-block"> 团结湖公园建于1958年,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达12.3公顷,绿化覆盖率高达85%。公园有湖、有树,充满了江南园林的风情,特别适合散步和放松。</p><p class="ql-block"> 在西门门口由南京园林设计院设计的流水照壁前,琴同学翻看着《实践论》的前半部分,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讲:《实践论》阐释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运动的规律和真理发展的规律。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因为人是有意识的社会性的存在,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认识,在认识引导下从事社会实践。认识可以解释世界,但这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认识世界,为的是改变世界。而要改变世界,首先就要改变自己,通过自我改变来改变环境。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自我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变,不是重复、延续已有的状态,如果导致新的更好的状态,就具有创造性。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创造性,使人类社会发展突飞猛进。</p> <p class="ql-block"> 在接秀桥,看着湖心的大白鹅和野鸭,茹同学摊开《实践论》的后半部分,接龙道:以前我读到斯大林“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这句话时,仿佛就已经把《实践论》内涵都吃透了。但事实上,毛泽东接下来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实践论》最后一部分重要内容,但也是常常为人所忽略的一部分内容。“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原来,“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并“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都不算真正完成了认识运动。“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实践论》不仅告诉我们要用既有理论改造世界,更告诉我们要发现新情况、提出新任务、创造新理论、开创新局面。</p> <p class="ql-block"> 在聚润堂,彝族妹指着《实践论》的最后,总结道:1937年夏,毛泽东应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邀请,向学员们讲授唯物论和辩证法。后来,他对《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第二章第十一节作专门整理,写成了《实践论》,目的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以此作为讲稿,毛泽东在抗大深入浅出讲授“实践论”,用生动的例证讲解深奥的哲学原理,听课的老同志笑了,新同志笑了,教员笑了,炊事员也笑了。一把钥匙开了千把锁。新中国成立后,经修改完善,1950年12月29日,《实践论》刊发于《人民日报》头版。在《实践论》的最后,毛泽东作出总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我们运用既有的理论来改造世界,仍然不够。飞速变化的世界,推动我们不断改造理论、创新理论,不断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开创新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在云山,凤舞问道:《实践论》和我们去年11月14日在东坝公园研读的《矛盾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出来的呢?</p><p class="ql-block"> 史老师回答: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到“两论”创作的16年中,经历了两次大的胜利,也有两次大的失败,血的教训迫使共产党人思考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讲“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的规律。”1935年12月, 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着重从政治路线、政治策略上总结经验, 批评党内长期存在的狭隘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1936年12月, 毛泽东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演讲, 着重从军事上总结经验, 批评“左”倾教条主义者军事路线的错误。所有这些, 都是必要的。但是, 在毛泽东看来又是很不够的,需要将这些革命经验和教训加以总结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于是, 他讲这些思想从哲学的高度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创作完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具体政策和策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p> <p class="ql-block"> 听到废弃的滑冰场上飘来的抗战歌曲《松花江》的旋律,龙飞心情沉痛地接岔道: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历史课本上只有这么短短的一句话,背后却隐藏了无数条剧情线——国内,日军凭借优势兵力大举进攻,短短一两个月内攻陷大片地区,甚至推进速度以天计。中日军力差距赤裸裸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三月亡华论”一时甚嚣尘上。国际上,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外交官长袖善舞,作为受害者的中国反而没有朋友。英法正忙着绥靖纳粹德国,美国忙着往日本卖废旧钢铁、卖石油,苏联忙着在欧洲调整条约体系,后来中国抗日的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尚未组建,美国的飞虎队更是连影子都没有。内外交困之下,悲观的情绪在中国蔓延,即使革命圣地延安也受其传染。中国共产党掌握着通往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的钥匙,但是毕竟兵微将寡,小米加步枪如何批判得过飞机大炮毒气弹?“红旗还能打多久”,这句话当时还没有人公开问出口,但是不少人已经开始犯嘀咕了。这个时候,毛泽东同志做的事情更让人不可思议——他在读哲学书、写方法论文章。在抗战全面爆发的重要时刻,毛泽东作为全党的最高领袖,愣是忙里偷闲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两篇长文。炮声隆隆中,他竟然静下心写下三万两千多字的文稿,即使放在今天,也够得上一篇学位论文了;在这三万两千多字中,绝大部分都在讲哲学、讲理论,提到时事的地方并不多。</p> <p class="ql-block"> 在“龙柱碧桃”下,凤舞仰着脸问:哥哥,这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龙飞回答:因为毛泽东明白,道理讲清楚了,思想才能统一。要让人信服,靠的不是官大声音高,而是道理讲得好、讲得透彻、讲得打动人心。《实践论》《矛盾论》就是道理讲得好的典型。三万多字其实都是在讲理论,但讲得一点都不高深,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全党同志科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普什么叫主要矛盾、如何抓住主要矛盾;理论之外还结合当时的实例,讲解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是当时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全篇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句灌输,时隔八十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顺畅,当时听众的热烈反应更是可想而知。后来的历史走向证明了《实践论》、《矛盾论》的价值。这两篇文章在抗日军政大学作为讲稿向党的各级干部宣讲后,拨开了很多人心头的迷雾,帮助很多人看清楚了抗日战争的形势与走向。“两论”从方法论的高度,帮助全党同志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念。《实践论》就是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写的,我们到写作地感受感受吧。</p><p class="ql-block"> 裴迅一挥手,满天星驾驶神器开载上大家,向西飞往陕西。</p> <p class="ql-block"> 早上七点半,神器飞临山势挺拔、郁郁葱葱的风凰山上空时,大神通俯视着脚下蜿蜒起伏、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的凤凰山,张嘴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讲:风凰山是延安的西北屏障,坐落在延安城的中心位置,是延安四大名山之一。由于其山形如凤而得名凤凰山。也有人说是凤凰涅槃,幻化成山,所以得名。这两种说法,都寄托着陕北人民渴盼吉祥降临、幸福永驻的美好愿望。吴起、韩琦、范仲淹、杨六郎等历史名人都曾经在凤凰山镇守。1937年元月,毛泽东随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由保安县(后来更名为志丹县)进驻延安,第一站就落脚在凤凰山麓,直到1938年11月才因为日机轰炸迁到杨家岭。1947年3月18日,为“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从1935年10月长征到达吴起到1948年3月东渡黄河,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毛泽东思想逐步走向丰富和成熟的关键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收录的159篇重要著作中,成文于延安时期的有112篇,占比超过了70%。陈云曾经说过,读《毛泽东选集》,先从5篇富有哲学思想的文章看起,包括《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这其中,第1篇写于毛泽东同志入住凤凰山前的一个月,后4篇都写于他居住在凤凰山时期。</p> <p class="ql-block"> 董教授拿出一张旧照片,补充说: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像包心菜似的,紧抱着延安。古书上说“三山鼎立,太和第一。”太和就是清凉山。清凉山最高。它山顶上的太和庙,被巨掌捧着,金碧辉煌。延安在夏朝属雍州,商朝属鬼方,西周属北少数民族犬戎和猃狁的领地,延安城建于战国称高汉,延安从公元554年(西魏废帝三年)设“延州”、公元607年(隋朝大业三年)撤州设郡改为“延安郡”,后郡、州、府更换。1935年设立延安县。我手中的旧照片,是美国记者海伦·福斯特,在帮助埃德加·斯诺冲印陕北苏区拍片时,见没有延安城照片,便独自冒险来延安拍得此照,她是拍照延安古城第一人。海伦在延安采访近四个月,回去撰写了《续西行漫记》一书。旧照片中延安城廓的城墙完好,大东门、小东门都有城门楼子,延河里有取水人和趟水过河人。从左数起的背景山是宝塔山、东山、法院山、新民村、龙湾、白家坪…</p> <p class="ql-block"> 上午八点,神器降落在凤凰山上留存着的凤楼遗址。</p><p class="ql-block"> 水滴君看到漫山松柏郁郁葱葱,景致十分宜人,便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诵读道:“毛泽东的队伍穿过黄褐色的山谷——头道川,来到地处陕西黄土高原心脏地带一个尘土飞扬的小镇吴起……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将越来越习惯于窑洞生活。”这是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多年之后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对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描述。那个时候,人们没有想到,中国共产党这支弱小的力量,竟然能够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更没有想到,她又只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领导和组织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一个新中国。</p><p class="ql-block"> 裴迅呼应道:清代《延安府志》中曾记载凤楼“城跨其上,雉堞巍然,为郡山首,上有镇西楼,宋范仲淹建,残碑犹存。”1937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驻延安。当时,延安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西北古城、偏远山城和贫瘠小城,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胸襟和眼光却远远超越了时空。山城虽小,却胸怀着中华民族的命运;油灯虽暗,却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航向;窑洞虽土,却孕育出引领时代的思想;条件虽苦,却创造了崇高伟大的精神。什么是延安精神?那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p> <p class="ql-block"> 上午八点半,大家跟大神通来到毛泽东初到延安时住的凤凰山麓李家窑。</p><p class="ql-block"> 李家窑是李建堂的石窑,是修城墙采料形成的石洞,坐西朝东,一门两窗,里面阴暗潮湿,主要物品有一铺炕、一张石凳子。然而就是在这里,毛泽东以惊人的毅力、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夜以继日地读书写作思考,写就了影响深远的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p><p class="ql-block"> 站在窑内盘的土炕,大神通回忆道:因为毛泽东不习惯热炕,所以在土炕上垫了一块木床板,床上放着清洁的棉被,炕沿上放着一张长方形的小炕桌,桌子上放着几本书和茶具,墙上挂有一幅大的作战军用地图。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有段生动的记述“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他,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党史,有一次一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毛泽东就要求我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夜的功夫专心读了这几本书,在这期间,他似乎是什么都不管了。”</p><p class="ql-block"> 董教授补充讲:如今保存下来的毛泽东对西洛可夫、爱森堡等所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作过的批注,约有一万二千字。开国中将郭化若回忆道“有一次我在毛主席办公室内,看到桌面上放着一本《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我翻开一看,开头和其他空白处都有墨笔小字的旁批,内容全是中国革命中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这使我初步理解到毛主席是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并把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提高到理论水平上来,充实和发展马列主义。”</p> <p class="ql-block"> 小淘闹着要去防空洞。</p><p class="ql-block"> 大神通便带小淘来到位于凤凰山旧址西北角的防空洞。</p><p class="ql-block"> 该洞是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使用的第一个防空洞,洞深6.80米,宽6.50米,高2.60米,原来是一个佛教石窟。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首次轰炸延安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就是在这里防空袭的。</p><p class="ql-block"> 茹同学内急,大神通便带她去厕所。</p><p class="ql-block"> 大神通边走边讲:1937年,毛泽东带着儿子岸英就在这里居住。当时岸英只有十四五岁。在毛泽东住的院外有个小厕所。这里以前一直由警卫班的同志打扫,可是一连很多天厕所总是在战士们去之前就被打扫干净了。战士们心里非常纳闷儿。一个大雪过后的清晨,战士们很早就起来扫雪。当警卫班长准备去扫厕所附近的积雪时,发现厕所外的积雪早被打扫完了。“是谁打扫的呢?”大家估摸着,一时却猜不出来。忽然,班长听厕所里有人说话“你到炉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来,往厕所里撒一撒。”多么熟悉的声音啊,班长立刻就听出了这是毛泽东和小岸英的对话。原来,毛泽东为了培养岸英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特意和岸英一起来打扫厕所。从这以后,警卫战士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小男孩打扫厕所,很少间断过。</p> <p class="ql-block"> 上午九点,大神通带大家来到五花莲城。</p><p class="ql-block"> 从秦代开始大兴土木在凤凰山筑城为池,随着边陲战火的久久不息,历代都有重修,特别是大唐名将尉迟恭镇守延安期间,亲自督修扩城。其后,北宋名将韩琦、范仲淹、庞籍、杨家将、沈括等驻守时不惜人力加固完善,使该城池形成气势恢宏的规模,连带周围军事咽喉要地共五座遥相呼应的城池,被历代誉为“五花莲城”。</p><p class="ql-block"> 参观五花莲城时,裴迅教导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城池都是劳工干活干出来的。我们要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总结思考,提高认识和工作水平,不能机械做事,陷入事务主义。结合工作需要学习,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p> <p class="ql-block"> 上午十点,大家登上凤凰山上最高处,海拔1132米。</p><p class="ql-block"> 初夏时分,陕北大地山原叠翠、绿浪接云,微风轻拂,槐花玉坠,不时有鸟儿掠过晴空,阵阵鸟鸣清脆悦耳……</p><p class="ql-block"> 大神通俯首望去,满目葱茏的延安城犹如一幅翠墨油画,延河如玉带般环绕城市流淌。</p><p class="ql-block"> 心情愉悦的大神通,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讲:抗日战争以及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首先是思想的胜利。在血与火的较量中,中国共产党证明了自己根植于人心的信念,远比自己的敌人宣扬的意识形态更坚定。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紧紧围绕党在每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p><p class="ql-block"> 董教授补充道:“两论”的问世,标志着作为毛泽东思想核心和灵魂的哲学思想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同时标志着以毛泽东思想为科学指南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理论上逐步走向成熟,也正因此,才能领导当时力量相对弱小、处境艰难的中国共产党在矛盾重重的民主革命洪流中实现大逆转、取得大胜利,并奠定根本的思想理论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中午用餐时,丁宾边啃麻辣羊蹄边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讲:我是穆神通同志的初中同学。我们作为领导干部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学习、到实践中去摔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上,以食动物的蹄爪类,自成体系。著名的菜品如红扒熊掌、白扒驼蹄、熏猪蹄、芥末鸭掌、卤水鹅掌等,菜名直白易懂。只有鸡爪被雅称为“凤爪”,可能取自“落地凤凰不如鸡”之谑意。豉汁蒸凤爪也是广东早茶中点击率超高的人气小笼。这些食材,我在不同年代都品尝过,唯独并不鲜见的羊蹄,从未吃过。今天到了延安,这可要好好实践实践了。《实践论》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还导引出一个重大的理论成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相统一,科学地阐明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两个过程的一致性。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独创性贡献。毛泽东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段话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致的。它表明,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从群众中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就是将群众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化为集中系统的意见;“到群众中去”,是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是将集中起来的正确意见,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坚持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认识上说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p><p class="ql-block"> 丁萧尝着羊蹄入口即感微酸微辣,吮着啃着,香糯之气上升,余味在口腔中慢慢回旋,直至欲罢不能。</p><p class="ql-block">丁萧接着丁宾的话题接龙道:我是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夫人丁雪松拐弯抹圈的远方孙女。丁雪松1938年奔赴延安时刚刚20岁,那时她还在中国女子大学就读。从1940年底开始,中国女子大学高级班的同学被抽调参加陕甘宁边区乡、县、边区三级政府选举。丁雪松被派遣到绥德参加此项工作。丁雪松晚年回忆,到了绥德,她发现当地人难得洗一次澡,自己的衣服上也很快传上了虱子。她想起临走时领导反复叮嘱过——要深入群众,必须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能嫌脏,不要怕长虱子!于是,丁雪松坚持了下来。后来,丁雪松慢慢发现了农民勤劳朴实的一面,从而端正了对工农的态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