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18.参观定州博物馆

孟繁荣

<p class="ql-block">  定州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 坐落在定州市中山东路南侧,紧邻开元寺塔、贡院、文庙、晏阳初故居四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定州博物馆于1959年11月建馆,新馆于2018年8月28日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3.6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如今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宣传标语,定州也不例外,“定州行定如意”,道出了定州行定会让人耳目一新,意犹未尽。确实如此,短暂的旅游,不仅逛了景点、看了文物,更重要地是了解了定州悠久的历史以及众多仁人志士对定州发展变化做出的巨大贡献,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一座座古代建筑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定州市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11月,其馆址在定州文庙院内。</p><p class="ql-block"> 2017年1月,定州市博物馆新馆竣工。</p><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28日,定州市博物馆新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21日,定州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二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定州博物馆获评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随着“大咖说”节目的热播,以及蒙曼定州博物馆解说的火爆,定州博物馆为更多的人认识,更多的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定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定州博物馆是定州古城恢复改造工程中的标志性建筑,其斗拱、高台、坡顶等都采用了汉代古建元素,整体建筑体现出汉代建筑的端庄大气、古朴典雅风格。造型以“中山国文化”为依据,将台地、坡屋顶、斗拱等应用在设计中,使定州博物馆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据2021年1月定州博物馆官网显示,定州博物馆展览面积7000平方米,馆藏文物31216件,其中珍贵文物965件,有陶、瓷、玉、石、金、银、铜、骨、木等,以汉代和宋代为主,藏品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 以上部分信息及下图均来自定州博物馆官网。</p> <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预约码</p> <p class="ql-block">  步入博物馆大厅,迎面墙上的</p><p class="ql-block">锻铜大型浮雕,非常大气,古朴中又透露着一丝沧桑,莫名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在浮雕正中央是佛陀画像,佛陀头部后面是东汉龙螭衔环乳钉纹大玉璧,左边是两个天神画像,右边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大净瓶,以及各种馆藏的精品物件,它们也都是定州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的“宝贝”,更是定州特有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汉家陵阙”展厅名取自李白《忆秦娥》之“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自汉景帝封皇子刘胜为第一代中山王起,以卢奴(今定州)为都城的汉代中山国传续17代中山王,近300年。该展厅展示了汉中山王墓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生动反映了汉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东汉龙螭衔环乳钉纹青玉璧和东汉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是国宝级文物,为定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极为深远的强盛帝国,汉族、汉人、汉字、汉语莫不与汉朝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中山国诸王</p> <p class="ql-block">汉代疆域图</p> <p class="ql-block">中山国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两汉中山王世袭表</p> <p class="ql-block">已挖掘中山王汉墓情况</p> <p class="ql-block">当年中山王汉墓发现、挖掘现场照。</p> <p class="ql-block">绿釉方形三层红陶楼</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1968年定州179号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匜(yi)、陶勺</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文物来源:征集</p> <p class="ql-block">贴铺首衔环弦纹陶壶</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文物来源:征集</p> <p class="ql-block">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 1969年出土于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p><p class="ql-block"> 它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玉质屏风,也是定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该玉座屏高16.9厘米,长15.6厘米,用新疆和田玉雕制。上片正中雕刻着盘膝端坐的西王母,她主司万物生长,表达了人民风调雨顺的愿望。除了雕刻东王公、西王母形象之外,还雕刻有羽人、九尾狐、三足乌、玉兔等等一些鸟兽形象。 此座屏是玉器中将人物、景物、动物组合在一起的最早实物,也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件玉座屏,在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玉器发展史及美术史上均有重要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上:青玉透雕蟠螭纹璜</p><p class="ql-block">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玉透雕蟠螭纹韘(she)形佩</span></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1969年定州市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这些画像砖在雕刻技法上继承了中原地区的浅浮雕传统,题材涵盖劳作、神话、礼仪等,是研究汉代河北地区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掐丝镶嵌金辟邪</p><p class="ql-block">东汉年(公元25-公元220)</p><p class="ql-block">1969年定州市北陵村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对金辟邪形似虎,辟邪头上二角,天禄一角,皆金质,作昂首阔步状。采用焊接、掐丝、缠绕技法制作。两兽均前额隆起,角向后垂卷,镶红玛瑙、绿松石珠为睛,张口露齿,四肢前伸,长尾拖地。身体以金片捏制成型,角、尾为粗金丝上缠绕细丝,颈前和后背在凹槽内镶嵌红玛瑙、绿松石;其他部位也零星镶嵌红玛瑙、绿松石。体表满饰密集的金粟粒。此件辟邪应是以虎为原型加以兽形变,造型生动,颇具想象力。</p><p class="ql-block"> 定州博物馆门前两座雕塑就是以它们为原型创作的。</p><p class="ql-block"> 这对辟邪在展厅极不起眼的地方“待着”,稍不留神,就会与它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 1969年定州市北陵村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定州博物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它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玉质屏风;也是定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玉座屏高16.9厘米,长15.6厘米,用新疆和田玉雕制。上片正中雕刻着盘膝端坐的西王母,她主司万物生长,表达了人民风调雨顺的愿望。除了雕刻东王公、西王母形象之外,还雕刻有羽人、九尾狐、三足乌、玉兔等等一些鸟兽形象。 此座屏是玉器中将人物、景物、动物组合在一起的最早实物,也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件玉座屏,在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玉器发展史及美术史上均有重要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定州博物馆官网。</p> <p class="ql-block">北朝佛陀展厅</p><p class="ql-block"> 展厅面积530平方米,展品180件,展示了北朝时期出自定州的佛教造像。定州地处太行山东麓平原,交通便利,盛产大理石,具有悠久的雕刻传统,因此成为中国北方佛教造像中心。展览展示的佛教造像普遍运用了浮雕、透雕、描金彩绘等雕刻技法,其中,双尊像、龙树、基座上雕双狮、博山炉、化生童子、力士、供养人等是其鲜明特色。</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无论是权贵还是平民,许多人被佛教的慈悲思想所吸引,寻求精神寄托。统治阶级也可能希望通过佛教来团结不同的民族、阶层和势力,加强自身的地位。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宏大的云冈石窟皇家气派,以及无数供养人制作的中小型佛像。</p><p class="ql-block"> 定州与曲阳相邻,曲阳是著名的石雕之乡。佛教在河北大地有着深厚的历史与众多的虔诚信徒;因此,佛像也是曲阳石雕中的重要创作题材之一。</p> <p class="ql-block">白石透雕双思惟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北齐(550-577年)</p><p class="ql-block"> 白石透雕双思惟菩萨像通高48.2厘米,以透雕技法呈现双菩萨舒相坐于龛中,龛外配双弟子、双胁侍,龛额浮雕七尊化佛,底座饰宝瓶、蹲狮等。</p><p class="ql-block"> 该菩萨像融合多元元素:由菩提树、多宝塔、飞天、蛟龙等符号组合,其创作手法体现了北齐造像的繁复风格。</p><p class="ql-block"> 它属于定州白石造像体系,该流派以本地白石为材,发展出“思惟菩萨“、“双思惟”等独特样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石供养菩萨像 </span></p><p class="ql-block"> 北齐—隋</p><p class="ql-block"> 该供养菩萨像作为佛教寺庙的供奉之物,象征着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与敬意。她的面容庄严而端庄,眼睛微闭,却透露出无尽的智慧和慈悲。其双手合十,手指柔软而轻盈,仿佛在传递着无尽的慈悲与抚慰。右手微微靠于右脸下,柔和而恬静,展现出一种端庄与庄重。</p><p class="ql-block"> 菩萨的姿态柔美,右腿稍微弯曲,衣裙轻松地搭在肩上,优雅地垂落,仿佛沐浴而出,在清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馨香与神秘。她身姿轻盈,曲线柔美,衣裙飘动,如同东方维纳斯降临尘世,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神圣气息,美丽而圣洁。</p><p class="ql-block"> 讲解员称她为东方的“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  有些佛教造像残破不全,但每一件都做工精细,神采奕奕。无论是眉目、口唇,还是衣褶、配饰,都刻画得入微,仿佛一尊尊别样的美神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自来佛首</p> <p class="ql-block">  思惟菩萨像,即是刻画菩萨在思考时的样子。而同时刻画一对菩萨在一起的双身思惟菩萨像据说是五代时定州所独有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这些憨态可掬的双思惟菩萨,它们悠闲地思索着,给人一种莫名的可爱感。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一句话:“一尊菩萨是一份可爱,两尊就是双份可爱!”</p><p class="ql-block"> 双菩萨题材可能反映了当时流行的佛教信仰或特定仪规需求。例如,双思惟菩萨像通过对称布局和透雕技法,展现独特的宗教艺术表现力。</p><p class="ql-block"> 定州博物馆里的双菩萨像多来自墓葬和塔基地宫,作为供奉或陪葬器物,它们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信仰和丧葬习俗。</p> <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p><p class="ql-block">北齐-隋,公元550年-公元618年</p><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西侧出土</p> <p class="ql-block">菩萨残像</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p><p class="ql-block">定县出土</p><p class="ql-block"> 参观北朝佛陀展厅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虽然有些佛像已残缺不全,但古代匠人高超的雕刻技巧仍然令人惊叹。例如,透雕造像的技艺非常不凡!佛像的庄严、安详、悲悯让人看着非常舒适,可使人的心绪变得宁静。各种思惟菩萨、供养人等形象地展示了人间百态和真实的人的情感,让人感到亲切。特别是北齐-隋时期的白石供养菩萨像,被许多网友称作“最可爱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天下大白展厅</p><p class="ql-block"> 这里展出的是定窑瓷器;定窑历史悠久,从唐代创烧到元代消亡,经历了近八百年历史。定窑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之一,是中华大地上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精细白瓷窑场,并被后人与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共同誉为宋代五大名窑。</p><p class="ql-block"> 定窑产品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磐”为主要特点。北宋时定窑制作精湛,瓷质莹润,风格古朴高雅,装饰绚丽,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p><p class="ql-block">北宋</p><p class="ql-block">1969年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p><p class="ql-block"> 定窑白釉刻莲花瓣纹龙首净瓶通高60.9厘米,腹径19.1厘米,口径2厘米,足径10.1厘米,颈上部饰仰覆莲瓣纹,中部为覆莲纹相轮圆盘,下部为竹节纹,肩部一侧塑龙首流,瓷胎细白坚硬,釉色莹润、乳白泛灰。</p><p class="ql-block"> 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龙首净瓶形体高大,是定窑净瓶之最,也是定窑白瓷艺术的瑰宝和定窑白瓷分期断代研究的宝贵资料,进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定州博物馆官网</p><p class="ql-block"> 目前展出的是复制品,原件大概率是“出差”了。</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双耳贴像炉</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p><p class="ql-block">1969年5月定县静志寺塔基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釉刻花金装长颈瓶</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p><p class="ql-block">1969年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p><p class="ql-block"> 白釉刻花金装长颈瓶,瓶身白瓷银装,显其雍容华贵。其采用划花和镶嵌技法,长颈,口呈喇叭状,颈饰弦纹,肩腹间饰凹弦纹一道。腹饰三叠仰莲纹,有叶脉。足底露胎,大圈足。</p><p class="ql-block"> 瓶口配置卷枝钮鎏金银花盖,中心饰覆叶纹。采用锤躁和錾凿技法,以鎏金银片镶圈足。</p><p class="ql-block"> 金银棱扣指在漆器、瓷器等器物的口边、足边包镶一圈金属箍,包金者曰“金扣”,包银者曰“银扣”,包铜者曰“铜扣”。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包镶金银棱扣的漆器。此后从汉代至隋唐,器物包镶金银棱扣渐成时尚。</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介绍来自网友。</p> <p class="ql-block">白釉莲纹花蒂钮“官款”盖罐</p><p class="ql-block">北宋</p><p class="ql-block">1969年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p><p class="ql-block"> 罐高15厘米,腹径15.9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8.5厘米。</p><p class="ql-block"> 罐体采用刻花堆塑技法,将军盔式盖顶,中央装饰有花蒂纽,周围刻有覆莲纹。短颈、圆唇无釉,颈周饰有宽带纹。圆肩部装饰有重叠的覆莲纹,腹部略鼓且下收,刻有三叠仰莲纹。卧足设计,足内刻有一行书“官”字款,并伴有明显的轮弦纹。</p><p class="ql-block"> 盖釉泛青,罐釉呈卵白色,这是由于盖、罐分烧工艺所导致的。胎质细腻,整体造型典雅大方,是北宋时期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五足熏炉</p><p class="ql-block">北宋</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p><p class="ql-block"> 该熏炉高17.9cm,口径10.6cm,底径11.2cm。其胎白质细坚致,釉色洁白有垂浆泪痕。盖内口沿平,托底无釉。采用堆贴和划花技法。将军盔式盖,上有受花宝瓶刹顶,盖沿多出,刹顶与盖相通,盖壁和瓶腹环周有六个交错的桃形烟孔。炉身盘口、宽沿,腹斜直,折为平底,底内下凹。炉身下塑贴有五个兽面衔环蹄足,头贴于炉腹,足踏环形平托。烧制前炉置于托有明显的错位,腹部弦纹二道。</p> <p class="ql-block">定窑柳斗杯</p><p class="ql-block">北宋 定州净众院地宫出土 </p><p class="ql-block"> 柳斗杯为中国古代民间日用器物,北宋建隆元年的作品,柳斗器形是仿制柳编笸箩的形态,通常普通材质多仿制高端材质的器型,而定瓷仿柳编器是借助普通却是亲切的日用器形态,表达一种生活美学的禅意态度。</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波浪纹法螺</p><p class="ql-block">北宋建隆元年-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60年-公元977年)</p><p class="ql-block">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p><p class="ql-block"> 白釉波浪纹法螺,静志寺塔基出土。壳为螺旋状,通体饰波浪纹,中心耸起锥形体,喇叭口,尾端有吹孔。螺侧有一小圆孔,用以调节音量和节奏。此器胎白而厚重,质地细腻,釉色洁白透明,尾部无釉。佛教常以法螺之音比喻佛陀说法之妙或表示佛的威力,今天有成语“大吹法螺”,但含贬义,不过这件法螺倒是令我们认识了其本来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志愿者介绍,该法螺如今依然可以吹响,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其他釉色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白釉花口高脚盘</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p><p class="ql-block">1969.5.定县静志寺塔基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釉葵口“新官”碗</p><p class="ql-block">五代</p><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出土</p><p class="ql-block"> “官”字款瓷器的烧造历史可追溯至越窑、耀州窑以及定窑等多处窑口,其中定窑的“官”字器物尤为出色,其烧造历史可覆盖晚唐、五代直至北宋时期。这些定窑“官”字器物,大多以素面示人,无繁复纹饰,却巧妙运用花口、起棱、压边等技艺,甚至在口、足部镶以金、银扣,更显尊贵。部分器物外刻莲瓣,内刻花卉、动物,或内外均有精美的刻划,每一处都彰显着匠人的巧思与技艺。</p> <p class="ql-block">白釉瓶</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征集</p> <p class="ql-block">白釉刻莲纹“官”款碗</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p><p class="ql-block">1969.5.定县静志寺塔基出土</p><p class="ql-block"> “官”款的由来:当年,定窑的部分作坊被皇室或官府征用后,为了防止与民用器物混淆,特意刻划了“官”字以示区别。与同时期不署款的定窑瓷器相比,这些“官”字款瓷器的制作工艺相当精细,属于精品,已达到宫廷用瓷的标准。因此,定窑官字款的真品瓷器价格非常高。</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官”款花口托盏</p><p class="ql-block">宋代</p><p class="ql-block">1969.5.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p><p class="ql-block"> 托盏高7.5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7.8厘米。其胎薄质细,釉白匀净,闪青,有垂浆泪痕,芒口毛足,五曲花瓣形高足盘上接一深腹碗,碗下腹稍鼓,折为平底,盘弧形翘起,高足外撇,内划一行书“官”字款。</p> <p class="ql-block">白釉瓷龟</p><p class="ql-block">1969.5.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p><p class="ql-block"> 白釉瓷龟,静志寺塔基出土。高3.8厘米,通长8.8厘米,龟首上扬,鼓腹中空,短尾曲卷,四肢为片状趾蹼,龟背双勾六角纹龟甲。佛教将龟比喻为佛理中的“生”与“涅槃”。这件瓷龟整体可浮于水上,形象生动,为北宋初年定窑工艺瓷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白釉印龙纹炉</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p><p class="ql-block">征集</p> <p class="ql-block">尘外千年</p><p class="ql-block"> “尘外千年”展厅展示的是静志寺塔基地宫和净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舍利供具、佛教造像、香具、法器、供养品、历代钱币等珍贵文物以及塔基地宫场景复原、临摹品壁画等,揭开唐宋佛教塔基地宫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力士像</p><p class="ql-block">五代,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07年﹣公元977年)</p><p class="ql-block">静志寺地宫塔基地宫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力士像</p><p class="ql-block">五代,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07年﹣公元977年)</p><p class="ql-block">静志寺地宫塔基地宫出土</p> <p class="ql-block">五代鎏金铜力士像</p><p class="ql-block">唐</p><p class="ql-block"> 该力士像为铜质,表面鎏金,展现了古代高超的金属铸造和鎏金技术。力士像头戴帽冠,五官粗犷,展现出一种勇猛威严的形象。其脖子粗壮,胸部宽厚,肌肉粗大贲张,尤其是双臂和小腿的肌肉,得到了极尽夸张的表现,但并不显得臃肿,这得益于宽肩细腰的体型和有节制的人体比例关系。这种造型风格,既体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写实与夸张并重的特点,也反映了当时工匠对人体力量与美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介绍。</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佛造像</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七佛造像</p><p class="ql-block">唐﹣﹣五代(公元618年﹣公元960年)</p><p class="ql-block">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p> <p class="ql-block">各种铜镜及小物件</p> <p class="ql-block">开元通宝</p> <p class="ql-block">唐国通宝-十国南唐</p> <p class="ql-block">乾元重宝-唐</p> <p class="ql-block">④玉雕鸳鸯</p><p class="ql-block">北宋建隆元年-至道元年(公元960年-公元995年)</p><p class="ql-block">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p> <p class="ql-block">水晶鱼、水晶凤凰及玛瑙手串等</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p> <p class="ql-block">水晶、玛瑙制品及各种小物件,个个精美、灵动。</p> <p class="ql-block">金翠明珠展厅</p><p class="ql-block"> “金翠明珠”取自曹植《洛神赋》之“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中国古代首饰秀丽典雅,玉簪珠钗光华璀璨,精美动人,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展厅共展出自辽代至明清时期金、银、玉饰品203套组,完美呈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与巧妙心思。</p> <p class="ql-block">①鎏金蝙蝠纹银簪,民国</p><p class="ql-block">②鎏金凤首银簪,辽</p><p class="ql-block">③鎏金昆虫纹银簪,清</p> <p class="ql-block">鎏金蝙蝠纹耳挖银簪</p><p class="ql-block">民国</p> <p class="ql-block">如意形富贵双全镂雕玉锁</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鎏金点翠嵌宝“诰命”龙凤冠</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这件凤冠以铜鎏金制成,采用了掐丝点翠工艺,整体高39厘米,宽21厘米。点翠工艺是通过在金属底上镶嵌翠鸟羽毛来增加色彩和质感的一种技法。虽然大部分翠羽已经脱落,但凤冠依然显得精致华贵。</p><p class="ql-block"> 凤冠分为三层,底圈装饰有九只凤凰口衔流苏,凤凰身上镶嵌着红宝石。凤鸟之上装饰有双龙及仙人造型,冠顶正中刻有“圣旨”二字,其上有“奉天诰命”四个字牌。</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五品以上且功绩卓越的官员才有机会获得皇上的封赠命令,即诰命。赐诰命时,随圣旨附有专用的服饰和配饰等物品。这件凤冠就是专为命妇御赐的珍贵之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上信息来自网友:火焰菜鸟菜乌双......</span></p> <p class="ql-block">清:鎏金花朵纹点翠银钗</p><p class="ql-block"> 银钗上的蓝色来自大自然中翠鸟的羽毛,据志愿者介绍,翠鸟被生生地拔掉羽毛, N 多只翠鸟羽毛才能给一个银钗上完色。所以,每个银钗的背后都是无数翠鸟的“血祭”,光鲜耀眼的饰品是无数翠鸟生命换来的,“达官贵人”光鲜亮丽外表下掩盖着掠杀动物的血腥暴力。</p> <p class="ql-block">④镂空纹花卉烧蓝银镯</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⑤镂空花卉银镯</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民国、清朝的各种镯子</p> <p class="ql-block">“故乡星空”展厅</p><p class="ql-block"> 古城定州,历史悠久,薪火相传,名人辈出,如璀璨群星,光耀环宇;如大河涌泉,滋润心田。其功业、意志、智慧、品格、情趣之魅力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该展厅展出了定州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著名人物,打造了一个属于定州名人的人文精神殿堂。</p><p class="ql-block"> 定州历史上名人辈出,除下面几位外,还有很多很多,如刘禹锡、李夫人、第一代中山王刘胜等;近代,张寒晖(1902-1946年),定州籍音乐家,创作《松花江上》等抗战歌曲,被誉为“人民艺术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建副</p> <p class="ql-block">苏轼,一代文豪、书画家、美食家。在主政定州期间做出了巨大贡献,写下许多诗篇,留下雪浪石、东坡双槐等遗迹。</p><p class="ql-block"> 定州博物馆特展“又见东坡”,通过大量文史资料详尽地介绍了苏轼与定州的历史渊源,特别是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等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展现了苏轼对家乡、兄弟们的亲情与厚爱,他给弟弟寄去定州定窑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  李延年,西汉时期的音乐家,他是我国历史上出色的音乐人之一。不但能歌善舞,还能作曲作词。李延年仅用一首《佳人曲》唱出他的妹妹“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绝色容貌,成功吸引汉武帝的注意,最终李氏成为汉武帝最爱的李夫人。</p><p class="ql-block"> 李延年的音乐造诣很高,对后世的音律作词起到重要的作用。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标出作者姓名、曲名的音乐人。</p> <p class="ql-block">崔护(公元772年一公元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河北省定州市,也有说衡水市安平县黄城)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p><p class="ql-block"> 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唐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p> <p class="ql-block">李悝( kui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55﹣前395,即李克,(今定州)人,战国时法家、政治家。子夏弟子;魏文侯攻灭中山,封太子击(即魏武侯)为中山君,李克辅佐太子击治理中山,出任中山相。</p><p class="ql-block"> 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p><p class="ql-block"> 在经济上,他主要实行尽地力、平伞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p><p class="ql-block">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便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p><p class="ql-block">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p> <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展板之一:介绍的定州名人与贡献。</p> <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展板之二:介绍的定州名人与贡献。</p> <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展板之三:介绍的定州名人与贡献。</p> <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展板之四:介绍的定州名人与贡献。</p> <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展板之五:介绍的定州名人与贡献。</p> <p class="ql-block">志愿者正在为游客义务讲解</p> <p class="ql-block">坐轮椅参观的老年人,令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参观者以中老年人为主~~~</p> <p class="ql-block">面对国宝,人们专注度极高~~~</p> <p class="ql-block">一楼大厅与志愿者初见面,很亲切~~~</p> <p class="ql-block">静志寺与净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文物,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志愿者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观众仔细、认真地聆听,没一个人脱队。这是我见到的最好的观展听众,极有素质,井然有序,安静极了。</p> <p class="ql-block">  借用山东大学孙腾飞老师的一段话作为参观定州博物馆的结语:</p><p class="ql-block">“摒弃喧嚣回归宁静的时候,博物馆才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时常觉得人和文物需要保持一种距离:历史的距离,时空的距离,讲解的距离,审美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文物是“死”的,似乎在沉睡,但其背后的故事确是鲜活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它们是华夏民族古老文化传承的DNA,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之体现。</p><p class="ql-block"> 如今博物馆吸引了无数的成人与孩童,每个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祖先的祖先”,寻根归祖是华夏民族古老文化传承的载体,“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贯穿到一个人的生命始终。</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不在家,一定在去博物馆的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