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巴黎16区这所幽静宅邸是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1840-1847)在巴黎现存唯一的故居。巴尔扎克于1840年10月化名“德·布鲁尼奥勒先生”租下这处位于Passy的住所,主要是为了躲避债主。他当时负债累累,Passy相对偏僻隐蔽,且有多处出口便于“逃生”。尽管生活窘迫,但这里却是他创作生涯中极其高产和重要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故居还原了巴尔扎克的生活与工作空间,我们看到巴尔扎克的书房,房间小而简朴,保留着他写作时使用的小书桌、他赖以提神的咖啡壶(他每天消耗大量咖啡)、墨水瓶等物品。壁炉上刻着他选择的座右铭:坚持不懈,日日如是。</p><p class="ql-block"> 故居不仅是一个纪念馆,更是一个重要的巴尔扎克研究中心。馆内收藏了大量手稿:包括《人间喜剧》中多部作品的手稿、校样(上面布满他密密麻麻的修改笔迹)。还有信件:巴尔扎克与家人、朋友(包括许多同时代名人)的通信。初版书籍巴尔扎克作品的珍贵早期版本。以及与巴尔扎克作品相关的插图和版画。</p> <p class="ql-block">故居当年的前门~</p> <p class="ql-block"> 巴尔扎克故居是一座优雅低调的小屋,隐藏在绿树成荫的花园中,环境清幽。它位于山丘上是一条有坡度的街道,当时可以俯瞰塞纳河和巴黎市景,这种相对隔离的环境为巴尔扎克提供了创作所需的宁静。入口在街道层,但房屋主体位于下方花园的水平面,需要走下楼梯进入主要居住空间,形成了叠层结构,增加了私密性。</p> <p class="ql-block">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生于法国图尔,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中产阶级家庭,早年经历坎坷,少年时被送往寄宿学校,青年时期尝试经商失败,负债累累。这段经历迫使他以写作谋生,开启了他高强度的创作生涯。</p><p class="ql-block"> 巴尔扎克以近乎苦行僧般的方式写作,每日工作超过16小时,依赖大量咖啡提神。尽管经济困顿,他仍坚持观察社会各阶层,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的私生活同样充满戏剧性,与波兰伯爵夫人埃韦利娜·韩斯卡长达数十年的柏拉图式恋情,最终在晚年修成正果,但婚后仅一年便去世。</p><p class="ql-block"> 巴尔扎克代表作品的核心成就是《人间喜剧》,包含91部小说,分为三大类:</p><p class="ql-block"> 1. 风俗研究(涵盖私人、外省、巴黎、政治等社会场景);2. 哲学研究(探讨命运、欲望等抽象主题);3. 分析研究(剖析人性本质)。经典作品有《高老头》(1834):揭露金钱对人性的腐蚀,高老头为女儿牺牲一切却遭抛弃,成为父爱悲剧的典范。《欧也妮·葛朗台》(1833):刻画守财奴葛朗台的吝啬,展现金钱如何扭曲家庭关系。《幻灭》(1837–1843):通过青年吕西安的世故蜕变堕落,批判复辟王朝时期的虚伪与投机。《贝姨》(1846):以偏执的贝姨为主线,揭露巴黎上流社会的虚伪与阴谋。</p><p class="ql-block">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群像叙事,构建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全景图,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 巴尔扎克对世界文学的影响。1. 现实主义范式:巴尔扎克开创了以科学态度观察社会的写作方式,强调细节真实与典型环境。其“人物再现法”(同一角色跨多部作品出现)增强了文本的互文性,影响了福楼拜、托尔斯泰等后世作家。2. 社会批判的深度:他打破浪漫主义理想化倾向,直面资本主义社会的贪婪与道德沦丧。狄更斯的《双城记》、左拉的自然主义均可见其影子。3. 叙事技巧革新:巴尔扎克将戏剧冲突与社会分析结合,采用多线叙事和密集对话,为长篇小说结构树立标杆。普鲁斯特曾评价其“用小说解剖了整个时代”。4. 全球传播与改编:《人间喜剧》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研究19世纪欧洲社会的经典。其作品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p><p class="ql-block"> 巴尔扎克以笔为镜,映照出资本主义上升期的矛盾与荒诞。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丰碑,更是理解现代社会起源的关键文本。正如雨果所言:“巴尔扎克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其现实主义精神至今仍在启发作家深度探索人性与社会的复杂面。(转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故居里有不少肖像画与雕像,是不同艺术家为巴尔扎克创作的画像和雕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像(原件在罗丹博物馆,但故居花园里有一个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正是在这间书房这张书桌前,他完成了鸿篇巨制《人间喜剧》,里面涵盖了91部小说,近2500个人物,堪称一部法国社会风俗的百科全书,刻画了高老头、葛郎台这些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鞭辟入里,一针见血的人物。并创作出了《贝姨》《邦斯舅舅》《交际花盛衰记》等代表作。他常常在此通宵达旦地写作。</p> <p class="ql-block"> 故居宁静的花园里,绿意盎然。这里是巴尔扎克当年散步、构思小说情节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巴黎16区高高的山坡上,进入巴尔扎克故居前我们可以眺望到埃菲尔铁塔~</p> <p class="ql-block">巴尔扎克作品中插图印制磨具~</p> <p class="ql-block">访巴尔扎克故居有感</p><p class="ql-block"> 巴黎十六区帕西街一隅、巴尔扎克故居静默矗立。这不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更是一座灌注文学精魂的圣殿。踏入其中,仿佛瞬间回溯至19世纪中叶,与那位文学巨匠的灵魂直面。 </p><p class="ql-block"> 故居隐蔽而低调,曾是巴尔扎克为躲避债主追捕的“避难所”。空间狭小,陈设简朴,生活的窘迫扑面而来。然而,正是在这“蜗居”里,文学的宇宙却磅礴诞生。想象一下:窗外是债主窥伺的目光;窗内,巴尔扎克在昏黄的灯光下,以惊人的意志力,将他对法国社会的洞察、对人性的剖析,倾注于笔端。那些稿纸、那见证无数深夜的咖啡杯(据说他日饮数十杯),无声诉说着在巨大困顿下,创作意志如何如淬火之钢般的坚韧不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居的核心,无疑是那间小小的书房。站在朴素的写字台前,凝视陈列的羽毛笔,仿佛能听见笔尖疾走的沙沙声,感受到一种燃烧生命的创作激情。正是在此,巴尔扎克笔下那个由九十余部小说构成的、人物穿梭流转的宏伟《人间喜剧》 逐渐成型。眼前的局促与脑海中的波澜壮阔形成震撼对比——精神的丰饶足以撑破物质的牢笼。珍贵的手稿、修改痕迹密布的校样,都如棱镜般折射出这位巨人作为“人”的复杂:他的雄心、焦虑、挥霍与永不枯竭的创造力。这里不只是书迷的圣地。历史追寻者能触摸到19世纪巴黎知识分子的脉搏;寻求宁静与深度的旅人,则可在故居花园俯瞰塞纳河,在绿荫与静默中沉思,隔绝都市喧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步出故居,回望绿荫中的小楼,心中充盈着奇异的连接感。它凝固了一种精神:在物质匮乏的绝境中,灵魂如何凭借对艺术与真理的执著开辟出无限王国。巴尔扎克在此证明:伟大的创造,往往诞生于困厄的熔炉,闪耀于灵魂不屈的光焰之中。这里,是通往《人间喜剧》宇宙的入口,也是触碰那颗永不熄灭创作之心的隧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5月9日,我们来到先贤祠(Le Panthéon),它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为安葬“伟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间,它又归还教会。先贤祠中的艺术装饰非常美观,其穹顶上的大型壁画是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绘画的主题改变,先贤祠具有了“纯粹的爱国与民族”特性。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塞兰·贝托洛、让·饶勒斯、柏辽兹、安德烈·马尔罗、居里夫妇和大仲马等。截至2018年6月,共有72位对法兰西做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其中仅有11位政治家。</p> <p class="ql-block"> 巴黎先贤祠内的傅科摆是科学史上最著名的实验装置之一,也是先贤祠最具标志性的展品。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科学仪器,更是人类证明地球自转的直观见证。发明者是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首次公开展示于1851年,傅科在巴黎先贤祠进行了公开实验,轰动世界。通过简单的摆动,首次以可视化的方式直接证明了地球的自转,无需依赖天文观测。这一实验彻底反驳了“地球静止”的旧观念,巩固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装置结构与原理结构:一个重约28公斤的金属球(现为镀金青铜球),悬挂在先贤祠穹顶正下方钢索长67米,从穹顶(高约43米)垂直延伸至地面。球下方是一个圆形沙盘,边缘有刻度标识方向。原理摆锤在不受外力时,摆动平面会保持固定方向(惯性原理)。但地球自转导致下方的沙盘随地球转动,而摆锤的摆动平面相对宇宙空间保持不变。观察者会看到摆锤的轨迹逐渐偏移,在沙盘上划出不断变化的痕迹(在北半球顺时针偏移)。偏移速度:在巴黎纬度(约48°),每小时偏移约11.3°,约31.7小时完成一圈。 </p><p class="ql-block"> 傅科摆悬挂于先贤祠建筑中央穹顶下方,贯穿整个大厅,视觉效果极为震撼。原版傅科摆已于20世纪初移至法国国立工艺博物馆保存。如今先贤祠内的傅科摆是1995年复制的精确复制品,完全遵循原始设计。运作方式: 摆锤由电磁装置维持摆动(避免空气阻力停摆)。沙盘上的指针记录摆动轨迹的偏移,游客可清晰看到地球自转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先贤祠的傅科摆不仅是一件科学仪器,更是一座“动态纪念碑”。它提醒我们:人类通过观察、实验与推理,能够揭示宇宙最本质的规律。站在摆锤之下,仰望它静谧而坚定的摆动,仿佛能感受到地球在脚下缓缓旋转——这是科学赋予人类的诗意瞬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