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子夏传略》(10)为帝王师,从贫困学生到学界大儒

卜识泰山

为帝王师 <p class="ql-block">公元前475年,卜子夏入晋后,在西河传教,成为第一个拥有“帝王师”头衔的大儒。 史家之韵铁明珠作过详细的介绍和论述,深受读者认可。</p><p class="ql-block"> 卜子夏(公元前507年—前420年),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人。孔子晚期著名的弟子,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被后世尊称“卜子”。</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93年暮春,14岁的穷小子卜子夏负笈东行,前往东鲁孔门求学。子夏小孔子44岁,是孔子后期弟子中的佼佼者,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p><p class="ql-block">子夏师从孔子,但也有自己的思想,他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p><p class="ql-block">孔子去世后,诸门人弟子传儒学于四方,《史记·儒林列传》记载:“自孔子卒后……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p><p class="ql-block">上面这一段说的是孔子死后,子夏到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子夏到西河传教讲学,对儒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使儒学传播到三晋大地,也使儒学第一次以国家的力量进行推广,进而波及到周边的秦、赵、楚等国。</p><p class="ql-block">近代学者梁启超说:“当孔子在世时,其学术未见重于时君也,及魏文侯受经子夏,继以段干木、田子方,于是儒教始于西河,文侯初置博士官,实为以国力推行孔学子始。儒教第一功臣,舍斯人无属也。”</p><p class="ql-block">事实也确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当年孔子初在鲁国讲学,不为国君所重视,才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推行其学说主张,结果受时代环境所致,周游列国时也并未受到诸国国君的重视,说好听点的是“周游”,其实就是游说游学。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的交界处时,甚至还断粮七日。</p><p class="ql-block">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孔子独自坐在东门旁发呆,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郑国人笑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犬在发呆,可能就是你要找的人。</p><p class="ql-block">孔子在世时,儒学都没人重视,如果后来不是有子夏及曾子不遗余力地传播儒学,估计,儒学也不会成为后世的第一大学派。</p><p class="ql-block">孔门弟子中,最初对儒学传播贡献突出者至少有子夏、曾子、子路、子张、澹台子羽等人,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子夏、曾子外,其他人所传之学在后世并无重大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他们没有著作,或者有著作但是亡佚了,后世则不能观其学;二是他们的弟子中没有突出者,未能对其学说进行继承、总结乃至发扬。</p><p class="ql-block">汉代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如东汉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p><p class="ql-block">《后汉书》注引《史记》记载有:“孔子没,子夏居西河,(鼎盛时期)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p><p class="ql-block">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也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实际上也是以魏国变法为蓝本的。</p><p class="ql-block">魏文侯拜子夏为师,将儒家地位提升至极高的位置,由此,子夏便成了“帝王师”之名的第一个拥有者,他的老师孔子在生前也没有得到过如此尊高的荣誉。因此,子夏积极在西河传教讲学,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前来求学。</p><p class="ql-block">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在鲁国传教的曾子,推崇的儒学是以重礼,尤其是重孝为代表的流派,培养的是掌礼之儒,但这些人不以经世致用为特长,因而在各诸侯国内的政治地位并不高。</p><p class="ql-block">而子夏教授的都是经世致用之儒,大量地充斥到各国的官僚系统中,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儒学流派。</p><p class="ql-block">因此,子夏到西河讲学后,谋求进身的士人纷纷转入西河学习,由此形成了战国初期的第一个学术重镇——西河学派,也称“西河之学”。</p> <p class="ql-block">这些士人学成出师后,一般自然而然地留在了魏国,并为之效力,这样一来,大量的人才就聚集于魏国。魏国能够持续强盛百余年,子夏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西河之学产生了一大批的名人,比如战国时一批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如李悝、吴起及商鞅,俱出一门。而荀子、李斯、韩非子则是其隔二或三代的再传弟子。其门风之盛,使当时许多人甚至误以为子夏就是孔子。</p><p class="ql-block">魏文侯,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他在位时礼贤下士,不问出身贵贱,只要有才华就大胆启用人才,发生了许多放下身段寻人才,破格使用各种专业人才的事例。</p> <p class="ql-block">魏文侯屈己待人,拜子夏为师。</p><p class="ql-block">刚刚上任的魏文侯,为了抵御来自周围各诸侯国的压力,让魏国能快速发展强大起来,迫切需要大量人才辅佐。先要寻找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让有用之才忠心为魏国服务,就成了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当听说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的卜商(字子夏)大名后,魏文侯决定将他列为首要人选。其实当时的卜子夏已经是高龄老人,即便魏文侯想要邀请他出山辅政魏国,也是时日不多了,那么魏文侯为什么还将他列为首选呢?理由主要有三点:</p><p class="ql-block">第一,子夏是孔子的得意弟子,跟着他可以学到治国之道;第二,子夏是魏国西河人,会教书育人;第三,子夏在西河已经拥有很多有名的弟子,比如段干木、李悝,皆在西河地区拥有相当好的口碑。</p><p class="ql-block">魏文侯拜子夏为师的目的,就是要跟那些子夏的徒弟们成为师兄弟,并以此招募到更多人才进入魏国。决心已下,魏文侯就亲自前去拜卜子夏为师,卜子夏为魏文侯的诚意深深打动了,便不辞劳苦把家搬到魏国西河,并将这里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p><p class="ql-block">卜子夏到西河后,人们对他十分敬仰,很多士人尾随而来,魏国也从此人才荟萃、学风浓厚起来。魏文侯曾多次向子夏请教经书礼乐,虽身为国君,但态度十分恭敬,子夏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为君之道,劝其躬行尧舜之治,施行仁政爱民,魏文侯诚心诚意听从子夏的劝导。</p> <p class="ql-block">还有,段干木是子夏的徒弟,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高尚的品行。虽然在晋国时代,他就已经是走私马匹交易的商贾了,但是他对当官不感兴趣。魏文侯欣赏他的品行,就亲自上门邀请。</p><p class="ql-block">根本就不想从政的段干木,听说魏文侯来了,为了不与他见面,竟然直接翻过围墙逃跑了。这就让求贤若渴的魏文侯因此更加敬重他,为了表达敬意,此后魏文侯每次路过段干木家中的时候,总会自车上站起来致敬,以表达对段干木的尊敬之意。</p><p class="ql-block">魏文侯的侍从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魏文侯说:“段干木面对权势也不改变自己的节操,这是君子之道,隐居贫穷的里巷,却贤远播,我怎敢不对他表示敬意呢?我们同样都荣耀,可是他是因为有德性,而我是因为有土地;他拥有‘义’,我拥有‘财’,两相比较,地不如德,财不如义,我要向他学习啊!”</p><p class="ql-block">后来经过再三求见,段干木终于被魏文侯的礼贤下士所感动,愿意为魏国的大业所服务了。魏文侯每次听段干木讲课,听很久很累也不休息一下,对他极其尊重。段干木还劝魏文侯纠正自己的不当言行。</p><p class="ql-block">正是由于魏文侯善用人才,不久,魏国就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听说秦国曾经想对魏国兴兵,就有大臣对秦王说:“魏国国君非常尊敬人才,崇德尚礼,所以魏国人才云集。像这样的国家,恐怕不是能用武力征服的吧?!”秦国国君觉得有道理,就撤了兵。</p><p class="ql-block">魏文侯屈己待人,看准优秀人才,不厌其烦,求贤若渴,不难看出帝王博大胸怀。</p> <p class="ql-block">魏文侯有针对性的选择各种人才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如卜子夏德高望重,拜他为师既能培养更多人才,还能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段干木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高尚的品行,向他学习能纠正自己的不当言行;而颇负盛名的田子方除了有上述两人的优点外,还能理论联系实际,辅佐自己正确执政。</p><p class="ql-block">魏文侯不拘一格降人才,根据各人特长善用人才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代宗师,子夏开创“西河之学”后,再经过魏文侯以国家的力量进行推广传播儒学,使秦国、楚国、赵国这些边地夷族文化占上风的国家受到中原文化的感化,而且使魏国俨然取代鲁国成为中原各国中的文化宗主国。</p><p class="ql-block">子夏西河施教不仅成就魏文候的霸业,也造就了自己成为孔门弟子中唯一一位帝王之师。</p> <p class="ql-block">图 /编 辑:网络/卜子涵</p><p class="ql-block">发布时间:2025年6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