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年轮的攀爬

山水脚夫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不再似过去那样的匆忙,倒是对单位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越发眷念。每天中午饭后,最开心的事莫过于与学长老朱从食堂走到长江口试验厅,穿过长长的小路,走到研究生楼(原南京港试验厅)便是尽头了,门厅旁有一棵年代的香樟树,树下倒是阴凉,五月的天气,已然是夏天的节奏了,但知了尚未合唱,零星的倒也增添些许乐趣,与小鸟叽叽喳喳,愈发更显得午休间的宁静了。远处毛塔试验厅墙上的爬山虎,风吹动着每一片叶子都像在与我们招手,这么多的爬山虎近乎覆盖了整个墙面,仿佛古老的建筑穿上了绿装,顿觉生机勃勃了。记得我刚分到单位时,河口楼刚竣工,一楼大厅就是我们瓯江课题组的,办公室便在一楼南侧,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看到毛塔试验厅,那时墙上还没有爬山虎,不知不觉,年轮绘就了壮美的景色;不知不觉,我也从青春年少走到了花甲老人;不知不觉,回忆成了我茶前饭后的永恒话题。</p><p class="ql-block"> 三十七年工作生涯,最引以为傲的是我们单位-南科院在全国水利界的地位。亲身经历的有这样几件事:在温州,早年随课题组长李教授出差温州,几乎所有的场合都是听到对南科院的赞许,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温州老港区几乎断航,受温州港委托,我们单位开展了温州港研究,这在当时是全国最早开展非恒定流物理模型研究的,成果被直接应用,指导港航局进行了“四期整治”,从此稳定了航道;进入九十年代,“温州浅滩(半岛工程)”项目的开始,温州市委书记、市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及各委局一把手数十人来到我们单位,参观模型,调研研究工作,可见地方政府对我们单位寄托着巨大希望,经过多年论证,研究报告通过了三名院士为主的专家评审组,该项目最后得以开工建设,为温州市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依托半岛工程的建设,温州状元岙港区的研究与实施,实现了温州港从瓯江进入东海的跃进,形成了温州港的核心深水港区,也是发展远洋干线运输的重要基地;二十世纪初,“南口工程”项目,依然以我院为主体,联合天科院和浙江省河口院共同研究,为后续的瓯飞边滩工程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新时代,瓯江治理进入生态修复的新阶段,我们单位一如既往地提供着优质服务。在广州,参与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大桥两个项目研究,是我无上荣光的人生经历,特别是“港珠澳大桥对伶仃洋对水沙环境和港口航道影响研究”,我作为第二负责人获得了部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工作过程中,试验技术迭代和计算机应用的快速发展是感受明显且深刻的。听我们老一辈讲,过去测流是人海战术,每一个测点画个圈,蹲一个人,左手拿码表,右手拿小纸花,总指挥根据需要测量时敲一下铃铛,大家同时把小纸花丢到测点圆圈一端,按下码表计算到达圆圈的另一端所需的时间,等试验结束后再统计流速。到我进单位时,已经有了水面自动跟踪流速仪,再后来就有了表面流场测量系统了,实现了流速测量从点到线再到面的飞跃。</p><p class="ql-block"> 转眼,正式退休了,研究室的同仁们给我办了一个荣退仪式,倍感情谊,深感温暖,铭记在心。</p> <p class="ql-block">  刚进单位那年,同学来访,我们站在傲娇的自动跟踪流速仪前面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每个碗都不一样,那就是我们的开心源泉。</p> <p class="ql-block">参加研究室支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  积极参加院里乒乓球比赛。其实我更擅长羽毛球,多次获得院羽毛球双打第三名。</p> <p class="ql-block">  时间不居,年轮编织出一片片绿叶坚强的攀爬着,照片有好多,留在心中还是那挥之不去的课题组、研究室、南科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