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位于巴尔干半岛中西部。南、西、北三面与克罗地亚毗连,东与塞尔维亚、黑山为邻。总面积51209平方千米,全国平均海拔为500米,海岸线长约21.2千米。南部属地中海气候,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波黑由两个实体(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和一个特区(布尔奇科特区)组成, 截至2023年10月,波黑总人口为353万人,主要为波什尼亚克族。波黑曾是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1992年后独立成为波黑共和国。波黑属发展中国家,地处中东欧腹地,被视为欧盟的“后花园”,各类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对周边地区及国家的依存度较高。<div><br></div> 👆这是我们本次行程的最后一个国家。从新街区进入莫斯塔尔老城,沿路还能看到这些波黑战争中留下的残垣断壁的房屋,外墙上还有三十年前的弹痕。 👆随后我们要游览的是位于波黑南部城市莫斯塔尔,这座城市横跨内雷特瓦河,将城市一分为二。 👆这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波黑中世纪小城。 👆进入古城。一路鹅卵石铺就的石路涵盖了整个古城。 👆莫斯塔尔源于土耳其语 “守桥人(Mostari)” 一词,因这里曾有一座木质吊桥连通内雷特瓦河两岸而得名。 👆一座看似普通简单的老拱桥,但在五百年前,却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更勾画出美丽的画幅。1557 年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下令建造石桥取代木桥,历时 9 年建成。1566 年建成后,莫斯塔尔古桥成为当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通道,促进了两岸居民的交流与融合,也见证了莫斯塔尔作为贸易重镇和交通要塞的繁荣,几百年来一直是多民族和谐共处的象征。<br> 👆建成于1557年典型的奥斯曼风格单拱石桥,是采用大块石材建造。桥樑全长约 30 米,宽 4 米,高 20 余米,桥身两侧设有石砌桥头堡,还设有护栏,桥拱的跨度为 28.7 米,曾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石拱桥,横跨内雷特瓦河。 👆巨大的方形石块砌成半圆形拱门,供行人和车辆通过。精湛的手工工艺,体现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化的和谐共生。 👆1993 年 11 月 9 日,在波黑战争期间,莫斯塔尔古桥被克罗地亚国防委员会炸毁,这座屹立了 427 年的古桥轰然倒塌。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多个国家及组织的共同努力下,1999 年重建工作正式启动,2004 年 7 月 23 日,莫斯塔尔古桥重新屹立于内雷特瓦河上,2005 年,古桥及其周边地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内雷特瓦河水质清澈、幽幽墨绿深不见底,古桥跳水是莫斯塔尔一项古老传统,曾是当地风俗中的男子成年仪式,每年夏天还会举办跳水表演或比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莫斯塔尔老桥西端的桥头堡。 👆古桥周边的古城融合了土耳其、地中海和西欧多元建筑风格,两岸建有清真寺、天主教及东正教教堂,居住着波什尼亚克族、克罗地亚族、塞尔维亚族和犹太人等不同族群,体现了 “东西方交汇的十字路口” 的多元文化特色。 👆莫斯塔尔古桥不仅是连接河流两岸的交通纽带,更是弥合不同族群隔阂的象征,代表着和解与团结。 👆桥西的古城区。 👆土耳其共和国驻莫斯塔尔总领事馆。 👆现在的古城也变成了一个商业化的古城,道路两旁基本都是贩卖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美术品的商铺。 👆科斯基.穆罕默德.帕夏清真寺。 👆院内的洗净亭,入内礼拜前在此洗手洗脚。 👆圣彼得和保罗天主教堂。 👆来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它拥有欧洲大陆最多元的宗教色彩,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宗教文化的多样性,而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建于 15 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是萨拉热窝城市的发源地,有着深厚历史与独特魅力。 👆巴西查尔西亚老城广场,在这里可以寻觅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场景:钟楼、铁匠街、清真寺及其绿色的圆屋顶等。 👆老城中的铜器街。手工艺品历史悠久,工匠传承制作土耳其风格金属工艺品(如铜壶、铜盘 )、陶瓷器、首饰等技艺,老街上的手工作坊,能看到工匠现场打造精美物件,是传统技艺活态展示。 👆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游击队员就是在迷宫般的小巷中与追捕的德军周旋。 👆这位在铜匠街开店的老板,就是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游击队员、钟表匠谢德的饰演者的儿子,也是一位老匠人。 👆店铺里铜器制品琳琅满目。这里的手工艺品有几百年的打造传统,从土耳其式的咖啡具、雕刻和打凿制做的铜质花瓶、各类壶和罐、圆盘艺术品到手工制做的木质烟盒、首饰盒等,从表现萨拉热窝老城风貌的装饰画、各种式样的金银首饰及至用波黑战争遗留的炮弹壳打磨制做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在这里,最多的竟然是用战争遗留下来的子弹做成的各种工艺品。 历史上被奥斯曼帝国占据过四、五百年的萨拉热窝,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是穆斯林。伊斯兰信仰由清真寺的尖塔昭示着! <p class="ql-block">👆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于1531 年建成,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之一,为老城核心地标。其绿色圆屋顶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经典场景,影片中诸多情节在此周边展开,承载着影迷回忆,<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还是电影中盖世太保准备抓捕瓦尔特的清真寺。</span>院门外的回廊左边是女信徒的歇息地,右边是男信徒的。</p> 👆寺院外的“喷泉庭”,应该是用作进寺院前洗手脚的地方。 👆萨哈特库拉钟楼:建于 16 世纪,仿威尼斯圣马可钟楼风格,是世界唯一保存太阴时间的公共时钟,用于指示教徒日常祈祷时间,五百余年见证岁月变迁。也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瓦尔特接头等情节的取景地。 👆钟楼的后面。 👆当年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这里取景。如果记得电影中那场重要的暗杀场景,就会记得瓦尔特射向德军的子弹正是从顶楼的窗口中射出。 👆萨拉热窝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老城,也曾是一座被战火洗礼的战争之城,在九十年代发生的那场波黑内战后,萨拉热窝城中还能在地面见到那些被称为“萨拉热窝玫瑰”的鲜红色印记。它们被涂在混凝土地面的凹陷处,那些不规则的喷溅形状,宛如一块块血淋淋的伤疤、凹陷并非刻意做出的,而是源自围城时迫击炮弹的爆炸。遍布全城的200处“伤疤”,每一处都意味着有无辜的平民曾在那里丧生。这些血色弹坑叫做萨拉热窝玫瑰。 👆萨拉热窝老城区街道两旁的建筑。 作为多种文化交汇点,融合奥斯曼帝国文化、奥匈帝国文化等城内既有伊斯兰风格建筑,像清真寺的穹顶、拱门;也有受欧洲其他地区影响的建筑元素,展现文化碰撞融合。 👆在老城区的最西边的地上有一条白线在宣告:一段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历史在这里结束。“东方”在这儿面对“西方”。白线的另一边是奥匈帝国从19世纪末开始建的“新城“,一派欧洲气象。此线以西为西方,信仰天主教、东正教;而与之对应,这条线以东是东方,信仰伊斯兰教。 👆老城中的圆顶建筑。 👆拉丁桥是1541年建造的木桥,后被洪水冲毁。现在的桥是1798年建造的。 👆这座貌似普通的石桥,就是闻名世界的拉丁桥,当年就是在这座桥旁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奥匈帝国的王储夫妇在经过这座桥的时候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死,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年普林西普还被塞尔维亚人奉为民族英雄的时候,它还被更名为普林西普大桥。右下角图中碑文是介绍桥的缘由。 👆碑上译文。 👆当年刺杀王储夫妇引发世界大战的普林西普曾被看作民族英雄,在此设立了雕像,后因引起争议被拆除,留下一个底座。 👆桥的马路对面,是一座博物馆,橱窗上的照片引人注目,真实还原了拉丁桥这一重大事件的历史场景。博物馆外墙上的纪念碑这样记载: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此暗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佛朗兹·费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娅。这座桥就是一战历史上著名的普林西普桥,后改名为拉丁桥。 <p class="ql-block">👆大巴在萨拉热窝市区穿行,看到一大厦门前放置着一盘熊熊燃烧的火,那是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无名英雄之火,火焰将永不熄灭。随之我们的巴尔干四国游也走到了尾声。一次开心愉快的旅程又结束了,照片只是行程的记录,回来后的整理才是真正增长知识读懂历史的所在。把行程和记忆都写在美编中,使其成为一次较完整的有意义的永久的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