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日记——在研究《思想艺术论》中感悟盈缺之道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满日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研究《思想艺术论》中感悟盈缺之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鲁崇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月21日,农历四月廿四,小满节气如约而至。古人云“小满小满,麦穗渐满”,这个浸润着农耕智慧与诗意哲思的节气,总以恰到好处的“未满”之态,将丰盈与希望悄然铺满人间。更巧的是,当日恰逢建除十二神中的收日,暗含收获吉兆;亦是二十八星宿之参水猿宿星日,传统星象文化中象征文运昌隆。于我而言,这个承载着双重吉兆的特殊时刻,恰似研究路上的“小满”节点——经过系统研读与深入思考,终于完成《思想艺术论》八篇评论初稿,虽未至圆满之境,却也收获了阶段性的充实与欣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小满渐满:初探成果里的丰盈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郑秉多先生所著的《思想艺术论》堪称当代文艺评论领域的重要著作。全书以严谨的架构,系统构建起多维阐释体系:第一部分“张俊彪思想艺术论”,通过十六篇专题评论,深入解构作家的文学创作思想与艺术特质;第二部分“高小莉思想艺术论”,以八篇专业分析剖析创作肌理;第三部分“思想艺术散论”则从跨学科视角,探讨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辩证关系。附录中收录的诗词作品及名家点评,更从创作实践维度,丰富了全书的纵深。</p><p class="ql-block">回溯对《思想艺术论》的研究缘起,始于去年岁末初次听闻书名时的好奇。“思想艺术论”这一宏大命题,引发我诸多思考:书中“思想”源自东方哲思,还是西方理性?其理论建构如何融合东西方文艺思想?“艺术”聚焦千年理论沉淀,还是当代创作技法?“论”字背后又暗藏何种逻辑?其评论方法怎样贯通传统文论与当代批评范式?带着这些疑问,我在前期广泛涉猎相关文献,随着阅读深入,兴趣愈发浓厚。</p><p class="ql-block">四月底收到《思想艺术论》与《华文月刊(4月号)》后,历时一月的沉浸式研读,逐步完成评论写作。在研究过程中,遵循“由分到总、由浅入深”的路径,先完成“序言札记”“张俊彪思想艺术论札记”“高小莉思想艺术论札记”等五篇分论;再提炼全书特色形成总论《论郑秉多〈思想艺术论〉之特色》;最后撰写两篇深度评论,探寻张俊彪文学精神内涵和高小莉文学作品特质。同时,注重研究规范,力求在文本细读中提炼观点,在理论对话中形成创见。</p><p class="ql-block">这场阅读与研究之旅,恰似小满时节灌浆的麦穗,在日积月累的研读中逐渐饱满。每一篇评论的完成,都是知识与思考沉淀的见证。书中独到的见解、精妙的笔法,作者郑秉多集哲思、诗韵、书雅于一身的风格,张俊彪先生独特的文学精神,高小莉女士鲜明的作品特质,都为我带来重要启发。然而正如小满的哲学——未满才是进取的起点,这些成果仅仅是研究的开端,尚有诸多细节需要打磨,许多观点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也正是深入研究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小满未满:反思中的留白与求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完成《思想艺术论》初步研究后,经系统反思,发现当前研究仍存在诸多“留白”,有待深化之处。</p><p class="ql-block">其一,研究范围存在局限。虽完成对著作主体内容的评析,但第三部分“思想艺术散论”二十三篇文章中只研究了五篇,这部分内容对理解作者文学艺术观具有关键意义。附录中的诗词创作与名家点评,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体现,也因时间与能力限制暂未涉及,留下重要空白。</p><p class="ql-block">其二,研究深度有待加强。在文本分析中,虽已梳理出著作的价值与改进空间,但在评论写作时因顾虑“不足”之表述,导致最终成果以正面评价为主,对提升建议的探讨不够深入。</p><p class="ql-block">其三,研究体系不够完整。总论《论郑秉多〈思想艺术论〉之特色》未能覆盖全书内容,对第三部分“思想艺术散论”十八篇文章及附录的缺失,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全面性与完整性。</p><p class="ql-block">其四,专题研究存在缺陷。《浅论作家张俊彪文学精神与传承》过度依赖二手评论,缺乏对作家原著的直接分析;在理论建构方面,存在论据不足、论证逻辑不够严密等问题。传播策略探讨也缺乏系统性制度设计。</p><p class="ql-block">其五,《试论作家高小莉文学作品特质》同样存在研究视角单一的问题,理论观点缺乏具体文本支撑,在论证的严谨性上需要提升。</p><p class="ql-block">回顾整个研究过程,这些不足恰如小满时节尚未完全饱满的麦粒,提醒着研究之路永无止境。古人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研究亦需保持“未满”的清醒认知。那些未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够深入的分析、尚未完善的论证,既是缺憾,更是未来探索的方向。正如小满时节农人不会止步于眼前的渐熟麦穗,而是为下一季耕耘积蓄力量,我也将带着这份“未满”的谦逊,在研究道路上继续深耕。</p><p class="ql-block">小满,既是对当下收获的礼赞,亦是对未来进取的期许。在《思想艺术论》的研究过程中,我深切体悟到"小满"哲学的智慧——于"渐满"处感知成长之悦,在"未满"时永葆探索之忱。郑秉多、张俊彪、高小莉三位作者的文学创作各具风采、内涵丰赡,值得深入钻研之处甚多。</p><p class="ql-block">这场学术探索恰似仰望星空,每一次思考都是向真理靠近的星轨。那些已完成的八篇评论与两篇散记(《获玉记》《小满日记》),如同夜幕中初现的星座,虽勾勒出研究的基本轮廓,却仍需更多星子填补空白。正如断臂维纳斯以残缺成就美学典范,苹果商标的缺口象征无限可能,学术之路的不完美,恰是思想迸发的源泉。从失聪者贝多芬在无声中谱就命运交响,到轮椅上的霍金以思维触碰宇宙奥秘,人类文明的丰碑总在缺憾中崛起,在探索中永恒。</p><p class="ql-block">期待未来能与学界同仁携手深究,让更多思想的星光汇聚成璀璨星河,共同收获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追求真理的漫漫长路,我们永远行走在"小满未满"的途中,那些未竟的探索、未圆的谜题,终将在持续的追寻中绽放独特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5.21初稿,5.27三稿于西安文景和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鲁崇民(网名晨光如水),国考省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培训专家。诗易爱好者,诗文、评论及易文散见报刊、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