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管留声一半个世纪前的乡村讲台与我的音乐记忆

熊大妈

<p class="ql-block">作 者,熊大妈</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03724</p><p class="ql-block">图 片,自家拍</p> <p class="ql-block">  今天“六一儿童节”,从墙角上看到了这两支笛子,不禁使我回想起半个多世纪前,在乡村学校教过的那些孩子们。 这两支玉笛还是我八一年调来长沙工作从乡下带回长沙的。时隔半个多世纪,还能吹响,只是年老没有肺活量了。还清楚地记得我曾经在乡下小学教书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那年代师生都是读跑学,老师只在校吃中餐,学生中午都放学回家吃午饭,下午二点来校上课。每当我上完下午的课,回家吃过晚饭,返回学校去备课的路上,我常带着这支笛子,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在朦胧的月光下一路吹奏着当时的一些流行优美歌曲。笛声似乎飞向了广阔的田野,飘入寻常农舍家,最后轻轻地落在进校门办公室那盏煤油的灯罩上,灯下压着的,全是孩子们当天的作业本。 </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乡村小学上音乐课根本就没什么设备,音乐课就是老师带领学生按照黑板上写的歌曲,一句一句带领唱。不过在闭塞的小山村,每星期上一堂音乐课学生还是蛮喜欢的。俺在想:要是来点乐器伴奏那该多好。在一个星期天,去小镇赶集,在一小小乐店,讨价还价买下这两支笛子,大概两支共计不超过二十元钱。</p> <p class="ql-block">  这把二胡也是我从乡下带来长沙的,在乡村小学上音乐课,常用这把二胡拉一些当时的花鼓戏调,或当时流行的一些歌曲,学生听起来似乎也乐陶陶的,记得一九七六年的儿童节,还带领学生去联校参加六一儿童节的庆典活动,表演《北京的金山上》就是用这把二胡伴奏的。好象还得了个表演奖,奖了十本连环图小书,回来挂在教室的墙壁上供学生下课时阅读,孩子们把这些书视如珍宝。看完后又小心翼翼地挂往原处。</p> <p class="ql-block">  在师大退休后参加老年大学,更加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在老年大学一次班活动中,和同班学员拉起了一曲《浏阳河》,那神态陶醉在音乐之中!</p> <p class="ql-block">  这葫芦丝时间不长,是二十年前上老年大学葫芦丝班买的,这三件乐器都在不同年代,不同的故事,也是吹响我人生路上一支甜蜜的歌。</p> <p class="ql-block">笛孔犹存旧日声,</p><p class="ql-block">弦丝未改少年情。</p><p class="ql-block">讲台三尺风露过,</p><p class="ql-block">留与童谣作证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