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赵志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志良 美篇号:37844102</p>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3日,我们三位好友游览了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被后世誉为“释源”、“祖庭”。白马寺景区分为中国古建区和国际佛殿区二部分。主要景点古建区有:驮经之马、钟鼓楼、两僧墓、天王殿、大佛殿、接引殿、清凉台、毗卢阁等;国际佛殿区有:泰国、缅甸、印度三国佛殿苑。白马寺有中国千年古寺风貌,又有异域风情独特文化景观,成为中国佛教源地和世界文化圣地。</p><p class="ql-block"> 1961年,白马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83年,被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被命名为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山门,为牌坊式三门洞结构。现存建筑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重建,门额上“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题写。</p> <p class="ql-block">  在寺院大门外墙上,有八个大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在大门两侧,分置两尊白马雕像。相传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夜梦金人,得知西域有佛,遂派使臣前往求取佛法。使臣在大月氏,巧遇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并邀到中国传法。二位高僧携带佛经、佛像,以白马驮载,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抵洛阳。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汉明帝敕令建此寺,并命名“白马寺”。正是“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野鹤闻初磐,明霞照古台。”</p> <p class="ql-block">  “汉皇一梦梵音鸣,白马驮经古刹红。暮鼓敲疼邙岭雪,晨钟撞醒洛河风。”进入寺院大门内,东两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它们建在石砌台基上。钟楼内悬挂钟,鼓楼内架鼓,称为“晨钟暮鼓”,是僧人们作息信号,也是佛事活动兴盛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在钟鼓楼后各有一“祖师苑”,苑内葬有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他们两位是最早将佛教传入中国的印度高僧。东汉永平年间,他们应邀到中国,传播佛教文化,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俩圆寂后葬于白马寺,不仅是对两位高僧的纪念,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摄摩腾祖师介绍碑</p> <p class="ql-block">  东边墓碑上刻着“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现存墓碑,为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河南知府尹明翼重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竺法兰祖师介绍碑</p> <p class="ql-block">  西边墓碑上写着“汉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墓”。现存墓碑,为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河南知府尹明翼重立。</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是寺院第一座主体建筑,始建于元代,现存为明代重建。殿内供奉的是开口常笑大肚的弥勒佛。檐下悬挂“天王殿”匾额,由赵朴初题写。天王殿对联:“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怀。”此联表达了佛门慈悲、包容、乐观精神。</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内供奉弥勒佛,像高约1米,面带笑容,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是一尊明代造象,象征未来成佛的菩萨形象。</p> <p class="ql-block">  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统御诸神恶鬼,令其不敢肆虐。四大天王造像,皆身躯魁梧,威风凛凛。这是一组清代泥塑造像。</p> <p class="ql-block">  韦驮天将,立于弥勒佛后,正对前方大佛殿内释迦牟尼佛,执行维护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这是第二座大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它是白马寺僧众每日早晚课诵和举行法会的核心场所。</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正中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塑象,两侧为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象征智慧与行愿。</p> <p class="ql-block">  大雄殿,这是白马寺内最大的殿宇,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为悬山式高台建筑。殿前设有月台,屋顶覆盖琉璃瓦,飞檐翘角,整体庄重典雅。</p> <p class="ql-block">  大雄殿内有三尊主佛坐于莲花宝座上,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其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在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立者是韦驮和韦力两位护法天将。这两尊造像,通体匀称,气韵生动,一个温和,一个暴烈,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在国内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接引殿,是白马寺大殿中最小的一座。最初为明代建筑,清光绪年间重建。殿虽小,但因其独特的宗教寓意、灵验传说及历史文物价值,成为白马寺内香火最旺的核心参拜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接引殿内供奉着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弥陀佛,他右手作接引状,象征接引信徒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左右胁侍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合称“四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造像。</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清凉台,这里曾是汉明帝刘庄避署、读书处,后成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中国第一译经道场。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在这里翻译出第一部佛典《佛说四十二经》。</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最后一大殿毗卢阁,就建在清凉台上。</p> <p class="ql-block">  毗卢阁内供奉着毗卢遮那佛,左右两侧是文殊和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这组造像都是清代彩塑,由于两侧的胁侍菩萨被龛门遮档住了,这幅照片中仅看到毗卢遮那佛。</p> <p class="ql-block">  “止语茶舍”,位于清凉台西侧,曲径通幽的竹林深处。由于隐秘性,此处来客稀少,更添几分清净。</p> <p class="ql-block">  这里茶水免费,游客饮用自取,唯一要求是只品茶不说话,享受片刻宁静,洗涤一次心灵。</p> <p class="ql-block">  奇妙的是,仅仅一碗茶的功夫,就能让人感觉放松。</p> <p class="ql-block">  逛完白马寺古建筑区,最后参观新建的泰国、缅甸、印度三国的佛殿苑。这些异国的佛教文化和风情建筑,为游客提供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的体验和交流,也成为人们拍照打卡热门地。</p> <p class="ql-block">  踏入泰国佛殿苑,金碧辉煌的建筑瞬间吸引眼球,高耸的舍利塔、精美的佛像,充满了浓郁的泰国风情,让人仿佛置身于曼谷的大皇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泰国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泰国舍利塔内佛像</p> <p class="ql-block"> 缅甸佛塔苑,以洁白的佛塔为主,塔身雕刻精致细腻,殿前龙王护佛像别具特色,充满了东南亚的神秘韵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缅甸佛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塔前龙王护佛像</p> <p class="ql-block">  印度佛殿苑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天圆地方的穹顶设计,展示着佛教发源地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印度穹顶大佛殿</p> <p class="ql-block">  印度大佛殿内,供奉一尊4.5米高的释迦牟尼坐像。</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完白马寺后,最后在山门前合影留念。这次游览,使我感受到:佛教起源于印度,发展在中国。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谢 谢 观 赏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赵志良制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6月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