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永安石洞寒泉,邂逅自然的幽秘之境

吴永辉

<p class="ql-block">在福建永安的山水画卷中,隐匿着一处充满神秘色彩的胜地——石洞寒泉。它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静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石洞寒泉作为永安隐逸的自然奇观,融合了喀斯特地貌的地下迷宫与地上石林的沉浸式探险地,吸引着渴望探寻自然奥秘的旅人。</p> <p class="ql-block">2025年仲夏端午时节,我们来到大湖石洞寒泉景区。刚踏入这片土地,一座突兀而起的岩石首先映入眼帘,其顶部镌刻着“八景第一”四字,彰显着石洞寒泉在“大湖八景”中首屈一指的地位。沿着路边的卵石小道缓缓前行,不多时,便来到了寒泉洞口。只见洞口左壁刻有“石洞寒泉”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旁边还刻着一首明朝进士邓文铿所题七律《石洞寒泉》:“遨游石室觉心安,别是乾坤仔细看。水自洞门流出冷,源通仙界本来宽。奇岩怪石今犹古,甘露和风暑亦寒。不羡浴沂归去咏,还来此地可盘桓”,为这处自然景观增添了几分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小心翼翼地走进洞内,仿佛踏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下世界。洞内通道纵横交错,宛如迷宫一般,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五彩缤纷的灯光下,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叹不已。洞中的钟乳石形态各异,有的如利剑般从洞顶垂下,有的似竹笋破土而出,还有的像各种灵动的动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它们在岁月的雕琢下,形成了一幅幅奇妙的画卷,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继续在洞中前行,耳边传来细微而又清晰的“滴答……滴答”声,如天籁般的清悠,那是从洞顶钟乳石尖上悠悠滴落的滴水声。泉水在洞中的光影下闪烁着粼粼波光,伸手触摸,一股清凉之感瞬间传遍全身,夏日的燥热瞬间消散,这便是“寒泉”之名的由来吧。即使在炎炎夏日,洞内依然寒气逼人,让人仿佛忘却了外界的酷暑,沉浸在这清凉的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走出石洞,沿着约1米宽的平整石阶上山,半山腰处有一座名为“望湖亭”的亭子。据说,这里原是赖云亭兴建的“皆山书屋”旧址,书屋名取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环滁皆山也”之意。</p> <p class="ql-block">站在亭中,极目远眺,但见石洞寒泉前面有一人工湖,四周有大理石砌成的栏杆,湖中建有一座漂亮的观景休闲亭,精致的九曲小桥从湖岸直通湖心休闲亭,呈现一派山水相依的美景,心中涌起一股宁静与惬意。遥想当年,文人墨客们在此吟诗作对,谈古论今,是何等的风雅。如今,虽物是人非,但那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延续。</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着石阶而上,峰回路转,怪石嶙峋。到了一处岩壁刻有“岩井”二字的地方,从护栏垂直俯视来程,还真像一口深邃的枯井,而护栏像似井栏杆。再往上攀登数十级台阶,转过一道弯,“鹊桥秋夕”的全貌豁然呈现。在阳光斜照下,鹊桥凌空飞架于两座山峦之间,在桥头另一端的一座岩石上刻有“鹊桥秋夕”四字,这是抗战时期移迁大湖的福建省立师范学校王秀南校长的手迹。在这座留有题刻的岩石后面是一座水泥制的“清啸阁”,在光影流转间泛着温润的光泽。</p> <p class="ql-block">石洞寒泉,它不仅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之所。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与向往。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它的神奇与美妙;也可以在古老的石刻和传说中,探寻历史的足迹,领略文化的魅力。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石洞寒泉都将以它独特的姿态,屹立在永安的山水之间,等待着更多的人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发现它不为人知的美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