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最后的秘境一墨脱(六)

周小杰

<p class="ql-block">自然原始的门巴族古村落一德尔贡和波东村</p> <p class="ql-block">德尔贡村</p><p class="ql-block"> 德尔贡村是一个古老的门巴族村落。德尔贡是个外来名,传说18世纪初从朱隅(今不丹)等地逃避压迫的门巴人到此,沿用了在朱隅时的地名∽德尔贡。德尔贡村位于西藏林芝市墨脱县背崩乡,紧邻印控边境地区,雅鲁藏布江的支流金珠藏布从村旁穿流而过,河流两岸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独特。央视《远方的家》栏目曾专门报道过这里的风景。河流两岸的原始森林、峡谷地貌和独特的门巴族村落风貌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德尔贡村子不大,2023年全村共有58户,人口约280人。2012年,村里有了第一家小卖部。2013年4月建了野生黑木耳基地和野生花椒基地,还有小型家庭藏猪养殖厂。2015年,村民卫军筹集资金买了一台微耕机和一辆货运摩托车,德尔贡村第一次有了生产机械。2017年又利用雨水充沛温暖多雾的自然条件,发展茶叶种植。</p><p class="ql-block"> 村子四面都是大山,一边还有河流,非常封闭,进出异常艰难。1997年全村民兵经过四年努力,修通了村里通往外界的第一条骡马道。2014年,德尔贡村村民到背崩乡政府驻地,还需要徒步走陡峭的泥路5个小时。2016年开始修建通村的公路。2022年1月,墨脱县至德尔贡村的客运班线开通,每周运营4天。</p> <p class="ql-block">  德尔贡村因紧邻印控边境,是墨脱县固边守边活动的重点区域。村庄的民兵连和村民长期参与边境巡逻,展现了爱国守边的精神,中国西藏网等媒体对此有专题报道。村书记卫军26年坚持为哨兵带路,2016年又和村民一起为驻守的解放军哨所修通了德尔贡第一条骡马道。</p><p class="ql-block"> 这是通往解放军哨所的公路。红旗杆的后边就是哨所,飘着云雾的大山那边就是墨脱县的印控地区。</p> <p class="ql-block">  从墨脱县城开车40多公里,通过格林村后绕过一个山头,远远就可看到群山环绕下的德尔贡村一片红色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2021年11月政府为德尔贡村统一修建的新居。共有51套,新居基本实现了通电、通路、电视、水、电话、宽带。</p> <p class="ql-block">  新居的路对面山坡上是德尔贡村原汁原味的原有民居和仓房,大都是木制的三层吊脚楼。长方形、面积大、有窗子的是住房,一层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放农具杂物等。方形、面积较小、没窗的是仓房,存放粮食和贵重珍藏品等。</p> <p class="ql-block">  半山坡上一些单独的小吊脚楼,用于临时堆放刚收的粮食。</p> <p class="ql-block">山上的吊脚楼之间没有任何道路,运送物品还是门巴人延续下来的原始方式,靠背夫和骡马。</p> <p class="ql-block">  门巴人和珞巴族人一样,信奉原始宗教,认为自然界万物皆有灵,山有山神,树有树神,水有水神。因为西藏管理者长期推行藏传佛教,他们对藏传佛教也虔诚信奉,因此,在德尔贡门巴族原始宗佛和佛教信仰并存,他们希望这些神佛都保佑他们诸事顺利,身体健康,粮食丰收,生活幸福。</p><p class="ql-block"> 这是德尔贡村唯一的佛教寺庙,在路边的小山坡上,规模不大,没有庙门和院墙,从路边爬上山坡,经过一排转经筒,就是一个不大的佛殿,佛殿门前有两个较大的转经筒,佛殿四周紧贴墙壁还有一圈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  寺庙里长着一些花草,清馨洁净,非常的漂亮,时有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浓浓的云雾渐渐飘散,在红果上留下了晶莹剔透的露珠,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波东村</p><p class="ql-block"> 波东村也是墨脱县背崩乡的一个门巴族古村。波东村建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右岸的山坡上,下临大江急流,上靠陡峭山峰。海拔1200米。从墨脱县城去波东村要爬很多之字型拐弯的山路。还要垮过解放大桥。</p> <p class="ql-block">  解放大桥于1964年国庆节建成,是1962年对印反击战胜利,墨脱县解放后,为加强对边境的管控,便于与藏南地区的联系和往来而建。由解放军18军158团实施,作训参谋李春为总指挥。当时这些地方根本没有运输架桥材料的道路,他们组织了50名战士,在多雄拉山到背崩乡谷地,攀雪山、下绝壁,涉急流、穿密林,不顾毒蛇和蚂蝗的袭击,战胜酷暑严寒,100多天往返8次,将8根250米长,直径10厘米的主钢索运到架桥的江边,又创造性地用迫击炮将钢索打到江对岸,解决了钢索跨江牵引架设问题。在历时一年三个月的时间完成大桥建设的时候,总指挥李春写下了有纪念意义的四个大字“解放大桥”。</p><p class="ql-block"> 1964年建成的大桥是钢索吊桥,上铺木板,路面很窄。解放军为适应保障补给和民众通行需要,1970年又在吊桥旁重建了钢樑水泥桥,可双向通行机动车,是江两岸的重要交通命脉。</p><p class="ql-block"> 过桥继续向南约10公里即为中印实际控制线,该线以南的藏南地区被印度非法控制。‌‌因地处边境敏感地带,普通游客暂无法自由通行至实际控制线区域。‌‌旅游团队到波东村和巴登村等边境村庄,必须带边防证,同时事先经当地政府报备后,边防军队才会检查放行。</p> <p class="ql-block">  解放大桥下的雅鲁藏布江干流,挟沙带泥奔腾向前,黄色波涛滚滚,高山冰川融水顺势而下,碧水浪花潺潺。先泾渭分明,后同流合污,势不可挡,一往无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