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闲话端午</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端午节。一早醒来,就看到微信里有不少对端午节到底是不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的争论,忍不住也唠叨几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觉得也没那么复杂。关键是先弄清楚两点:一是端午节的出现与屈原投江在时间节点上的关系,二是端午一词的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史料考证,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所著的《风土记》。周处为西晋时期人,生于236年。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于公元前278年投江殉国。这也就是说,周处所生活的年代比屈原晚了500多年。周处所著的《风土记》明确记载:“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书中对端午之习俗如包粽子、挂艾草和菖蒲等诸事都有详细记载,但对纪念屈原投江这样重要的事却只字未提。可见,至少在西晋之前,端午节与屈原尚无密切关系。而学术界普遍认为,端午节的历史远早于文献记载,虽形成年代无明确记载,虽“端午”一词定型于西晋,但肯定远在西晋之前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如祭祀龙图腾、龙舟竞渡等一定的习俗。然在这期间,都没有端午是纪念屈原的明确记载,有的只是一些模糊的关联和端午防病防疫的记载。而明确将端午节食粽、竞渡等习俗与屈原之死绑定的记载,据考证首见于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尔后在北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完善定型,再经唐代普及成为主流释义。但首次绑定的记载比“端午”一词的出现又晚了260多年。因此,从两者的时间节点上可以明确看出,端午之源及最初的习俗并非与屈原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端午一词在古汉语中的本意是什么呢?查《说文解字》释,“端”既有“初始”、“开端”之意,亦有“正”之意,所谓“端坐”即“正坐”。“午”为“午时”、“中”之意,所谓立竿测定阳光最烈的时候即为午。这里要特别说一下,“端午”最早称为“端五”,“端五”即指五月的第一个“初五”。因农历五月按地支纪月为“午月”,且“五”与“午”音同,加之午时(中午)为“阳辰”,也许是为了能更好地体现此时所包含的阴阳转换、盛极始衰、居安思危的东方处世哲学,“端五”便逐渐演变为“端午”或“端阳”。唐代以后,“端午”取代了此前常用的“端五”,成为主流称呼。而我觉得,从“五月初五”演变为“端五”再进而改为“端午”,其实质似在更能凸显其中正之意。因为此时并非某个节气或月份的开始,取“端”的“初始”之意似乎不妥。若硬说“初五”亦是初,那完全可以不用改成端字,保留初字用“初午”一词反而不会产生歧义。改必有其因。所以这里的“端”和“午”所取的应是正中之意,这样可以更明确地表明此节之源与中正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端午所指的中正是什么呢?我觉得这与古人对天象的原始崇拜有关且为端午节之源。古人发现,仲夏五月初五端午之时,天上二十八宿中位于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个星宿恰位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的位置。古人将东方七宿称为东方苍龙,《易经》里叫做“飞龙在天”,更把端午这么重要和特殊的一天尊为龙的生日。为祭祀龙神,古人会在这天举办祭祀活动,并由此出现了与龙有关的龙图腾、龙舟等。现在在端午这天赛龙舟就应是祭祀活动中演变下来的。再细琢磨“粽子”亦有中正之意。不仅“粽”与“中”谐音,而且粽子的形状在中国传统的美食中非常独特,几乎是立体的等边三角形,不仅其形体现了中正,音意亦符合七宿在端午这天处于全年最中正位置的天象。由此可见,端午所指的中正即东方苍龙七宿在端午之时处在全年最中正的位置,而端午节最原始的状态和本意就是祭祀龙神。这个观点在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中得到了佐证。闻一多先生在此书中考证,端午节来源为古吴越风俗,与祭龙有关。综上所述,不管后来吴地绑定纪念伍子胥、楚等地绑定纪念屈原,但端午源于原始的龙神崇拜这点还是有根有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稍有传统文化常识的都知,中国传统节日的节名极为讲究,节必与名有关。如,春节与新春有关,元宵节与农历正月十五首个月圆之夜有关,清明节与春分后第15日恰值气清景明有关,七夕节与农历七月初七乞巧有关,中秋节与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月圆有关,重阳节与农历九月初九重阳日有关……依此俗制,若端午节乃为纪念屈原,节名理当与屈原有关,但实际上节名却与伍子胥、屈原等人的名字皆无关,而只与五月初五这天东方苍龙七宿恰处在全年最中正的位置有关。所以,这节名本身其实已回答了这个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命名中可以看出,节名都关乎天象季时,说明了这些节之源最早都是古人对天地之神的原始崇拜。春节是中国农历年的第一天,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清明节是农历春分后第15日,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农耕踏青,后与寒食节意并增扫墓祭祖。端午节是七宿处于全年最中正位置之日,为龙的生日,祭祀龙神。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而得此名,并由月圆生出团圆之意。在这之后,随着节日这天或这期间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如伍子胥、屈原等,而增加了新的崇拜内容和文化内涵。慢慢的有的本意渐淡衍生意渐浓,甚至衍生意取代了本意。尤其从节气演变为节日这中间内容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如,现在就有拿美食为元宵来取代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上元)的;有拿单纯扫墓祭祖为清明来取代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农耕踏青的清明的;更有拿祭祀屈原为端午来取代祭祀龙神端午的。这些都是由于没搞清本意与衍生意而出现的混乱,应追根溯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搞清楚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和演变过程,从而使国人更正确的理解和过好自己的传统节日。</span></p><p class="ql-block"> 草于2025年5日31日端午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