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 <p class="ql-block"> 医院来电话了,说明天下午会有床位,我便愉快但有点磕巴地说:“那我明天早上空腹就去吧,先开始检查,等下午床位空出来再住可以吗?”护士长说可以。</p> <p class="ql-block"> 在从上海回西安的途中,把半月前就买的下铺让给了一位有腿疾不能攀爬的病人,自己在中铺摇摇晃晃睡了一晚,回到家又连续两个晚上久久不能入睡,周六下午乘长途客车去平凉参加同学儿子的婚礼。</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七点左右,平凉的几位老同学已热情地在家乡风味餐馆等候。一一介绍寒喧后又是回忆又是劝酒劝菜,酒,我是一滴不沾,但夹菜时手竟抖得不由自主,还以为是激动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周日天刚亮便和另一位同学夫妇去新房贺喜。吃完热气腾腾、酸爽美味的饸饹面便趁空闲依次看望两位姐姐。到二姐家坐着聊天,感觉头发闷,脸有木木的感觉,总想用手抹一抹,和他们说话也节节巴巴,这时我心里开始紧张,意识到可能是犯病了。想到严重的后果,便跟姐夫要一片阿司匹林服下,姐夫建议量量血压。不料血压竟显示148/88,这可是我从未出现的高压,就进卧室躺下休息。</p> <p class="ql-block"> 虽没有入睡,但十多分钟后感觉还是好多了,便起身前往婚礼现场。</p> <p class="ql-block"> 平时从二姐家到平凉宾馆这段不长的路我肯定会步行去,这时为了安全起见我破例挡了出租车。</p> <p class="ql-block"> 婚礼现场热闹非凡自不待言,但我感觉听邻座的同学们说话特别费劲,自己与久违的老同学们说话也语无伦次。</p> <p class="ql-block"> 婚礼结束后,搭一同学的车先到庆阳市,然后乘高铁回到西安。不久前看电视有老中医讲丹参滴丸对脑梗病人也很有帮助,便到药店买了配合阿司匹林服用,感觉有些症状明显改善,但去单位和同事沟通一些事情仍感卡顿、脑子不够用。便向给我诊治多年的医院大夫拨了电话。</p> <p class="ql-block"> 只等了一天,就住进了医院,心里踏实多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 <p class="ql-block"> 十一年前的2013年下半年,长期的头闷变成头晕。九十年代在咸阳工作期间因颈椎问题导致清晨起床直接晕倒在地的经历提示我,大概又是颈椎病犯了,便就近到一家民营医院诊治。</p> <p class="ql-block"> 医生把能想到的检查方法都开了单子,除颈部CT、彩超外,我也第一次接受了轰鸣声令人心悸的头部核磁共振检查。</p> <p class="ql-block"> 颈椎间盘突出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而让我震撼的是大夫看完片子后说我“右侧椎动脉缺如”,脑供血不足造成眩晕。</p> <p class="ql-block"> 于是治疗颈椎病的行动紧锣密鼓地实施起来,挂吊瓶、服药、针灸、热敷等多管齐下,但效果并不明显,除了头晕有所缓解外,我反而感觉面搐、肩背胳膊发麻、嘴角流口水,走路都不自觉地会偏向一侧。我本来就对大夫“右侧椎动脉缺如”的结论持严重怀疑态度——难道近五十年来我就是个少根血管的残疾人不成?另外,知道喜欢阅读医药古籍的老父亲曾经感觉不好就让大姐带去医院检查及时发现了脑梗并治疗才没落下残疾的例子,我就找省院的专家再诊断。</p> <p class="ql-block"> 老专家首先否定了椎动脉缺如的结论,指着片子说,你的右侧椎动脉确实先天狭窄,但是有的,只是这段被其它组织遮着,年轻大夫没经验看不出来,只要从片子上端和下端看就能看出来,顺着专家的手指我自己也看到了那宝贵的血管。</p> <p class="ql-block"> 老专家最后给了我中肯的结论,两个原因造成的脑供血不足会头晕,但其它症状主要是颈部动脉斑块和脑部腔隙梗塞导致的。他一一将片子上腔梗的位置指给我看,说,现在还不严重,抓紧治疗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就不会有后遗症。</p> <p class="ql-block"> 我想,这种无需动手术的病还是中医药好一些吧,便立即联系住进了中医院。</p> <p class="ql-block"> 这个时期,儿子正在国外读书,我们为了不影响他学习没告诉这些情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 <p class="ql-block"> 半生中母亲、父亲生病住院,妻子分娩住院,亲戚朋友生病住院见得多了,但自己因病住院还是头一次,热爱并坚持体育运动,从来没想过自己还会住进医院,而且是以前完全陌生的脑病科。</p> <p class="ql-block"> 病房里因需住院治疗的病号太多而加了床,所以显得十分拥挤,病友们一个个或者呆痴傻愣、或者斜眉吊眼、或者手擅腿弯,我便自然而然觉得确实病了。</p> <p class="ql-block"> 有一位病友给我的印象最深。独生女儿刚为他过了61岁生日后,一天他骑着自行车在外面闲转时突然脑梗了,几经周折被送到医院时略有耽搁,所以虽经开颅手术活了下来但后遗症还是很严重的。他不能清晰地说话,两脚不能提起来走路,吃饭、大小便不能自理,他无法接受突然的变故,脾气很暴躁,嘴里时不时地乱嚷嚷。女儿为他请了护工,但却是个中年妇女(那时据说找不到男护工)。女护工还算尽心,而且身体不错能拦腰抱得动病人。但面对病人的嚷叫她也没有好声气,当吃饭服药时病人乱抓乱闹也会打他的手。更让我难堪的是,因为天已冷了,为大小便,病人的棉裤裤裆被剪开,白花花的棉絮茬子引人注目,当被扶着坐在床沿上接尿时下体就完全暴露在外面……我无法想象一个失能男人被一个陌生女性拿捏着毫无隐私地大小便是怎样一种感受!何谈尊严?</p> <p class="ql-block"> 我想,如果自己的病情再重些不也会是这样吗?我决不要变成那个样子!所以,我积极配合大夫和护士的治疗,中西医结合,吊针、汤药一齐上,即使几十根银针将我的头部、全身扎得刺猬似的,只要能力争早日康复我也在所不辞。2014年的元旦,我是在妻子陪伴下在医院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不到半个月的治疗,头晕、流口水、肩背麻木、走路歪斜等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只有右手三指和左脸微麻的感觉持续了较长时间。</p> <p class="ql-block"> 儿子在国外并不知道家里发生的这些情况,盛情邀请父母十一月份出国参加他的毕业典礼。这是他人生的一大盛事,我们一定要去,但我挺担心自己行动不便去不了。好在儿子回来接我们时,我的状态还可以,但脸部仍有木木的感觉,所以细看在国外的照片我是一副强颜欢笑、皮笑肉不笑的表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p> <p class="ql-block"> 无知者无畏,十年前刚患脑梗时并没有多么害怕,后来见的病人多了知道这个病致残率极高,后果很严重,所以这次在平凉发病我其实很担心。一方面不在自己家,一方面长期良好的血压出现升高现象,还有一方面是增加了与人说话交流不利索的新症状,我想,马上满六十岁退休了,难道自己的人生真要出现大的转折,后半生将抽着鸡爪风、呜哩呜啦地度过?那我如何将诸多酝酿已久的人生感悟、专业心得书述出来?如何练习书法?如何朗读经典?如何打球?如何陪老伴游览山川?如何驾车?如何与儿孙同乐?还有许多想做没有做的事,也有许多想发的余热没有发呢!如果活着没有质量,如果虚度余生无法做喜欢做的事情,空为一副皮囊,还要拖累家人,那不是生不如死?</p> <p class="ql-block"> 为了早日康复,精神地过好每一天,我一边服着应急药,一边抓紧处理手头的事情,包括帮儿子预订心仪的新车,一边等待医院的消息。当接到医院电话的次日凌晨6时,我就打点好行装满怀信心地出门了。</p> <p class="ql-block"> 下午4时许,我终于进了病房坐上了属于自己的病床,这时,我已做完好几项检查。待主管医生根据已有的检查情况拟订了初步治疗方案,当晚就挂上了吊针。</p> <p class="ql-block"> 三人病房里支了四张病床,四个病号病情不同,致病原因各有不同,面对疾病的态度也不尽相同。</p> <p class="ql-block"> 22床的病人已经80岁了,典型的河南老人面相,但他出生在西安。他舌头僵硬,说话不清楚,腹部拖着引流袋尚能挪动到厕所小便,但明显是个急性子、犟脾气,旁边有一名男护工照顾,他动不动就厉声说:“你愿干就干,不愿干就走,我现在就给你结账。”搞得护工很尴尬。</p> <p class="ql-block"> 因老头多次在护工不在身边时下床上厕所忘了拿引流袋得到我的及时提醒,他很快就信任我了,所以有空就缠夹不清地给我讲他家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他说他今年很倒霉。儿子几个月前被一辆货车撞断了几根肋骨,孙子又崴了脚,前些日子他乘地铁出站时在扶梯上摔倒把左肺压坏了,到一家医院抢救后检查是脑梗造成摔倒,所以肺伤还没好就转这个医院治疗脑病了。期间,老伴又跌倒摔断了胯骨,在另外一家医院才做了人造胯骨手术只能到她老妹妹家将养,他到现在还没见着老伴呢。当我再见到胸部裹着固定带来看他的儿子时,我完全理解了老人的心情,也从他儿子对我们客气的笑脸上看到无奈和凄苦。</p> <p class="ql-block"> 老人没怎么上学,他的父亲生前是大厨,所以自己也会做饭,日常他除了对回民街的腊牛肉比较认可外,其它只吃自己做的,老伴做的、饭馆做的都入不了他的眼,逢年过节一大家的饭全由他做。所以入院后儿子、护工买来的饭,他都没有胃口吃。</p> <p class="ql-block"> 他从小到处做杂工,能吃苦,什么都干,家里置办有几套房产、几台工程设备,不缺钱(据护工透露有上百万被非法集资骗了),还有一辆三轮车经常和老伴出去转。</p> <p class="ql-block"> 在引流袋还没摘的情况下,他几次闹着要回家,说一辈子都没打过针、住过院,不想躺在医院,如果需要的话他自己骑三轮车再来。病友们都劝他,你年龄这么大了,又得了病,要服老,要改改脾气,饭再不想吃也要吃。我说,人一辈子难免遇到七灾八难,都有不顺劲的时候,你熬过这一段艰难的日子一切就都好了。</p> <p class="ql-block"> 护工来自邻省,51岁,浓眉大眼,但只有小学文化,他说自己不爱念书。他有两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不幸妻子得了绝症。他不久前送走妻子后在家闲着没事就请咸阳的一位网友帮忙找工作,本来是说咸阳有开车的活,结果到咸阳后已经失去了机会,网友挺有责任心,得知有医院护工的机会问他愿不愿意干,他便接受完三天培训上岗了。</p> <p class="ql-block"> 护工这份工作很特殊,24小时生活在医院,打交道的全是病人,情绪很受环境影响,作为刚丧偶不久的男人其身心苦累可想而知。不过他真诚地说,我想只要把病人当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就行了——西北汉子淳朴憨厚的特点很让我感动!</p> <p class="ql-block"> 老人怕热,就想换到窗口的加床上,晚上也要开着空调。第三天加床的病友出院,他终于换到了窗口。22床又住了来自东北的新病友,很乐观,我们之间的交流很多,整个病房的气氛为之大变,老人的情绪也慢慢稳定一些,开始吃腊肉烙饼了,下床走路明显稳当多了。</p> <p class="ql-block"> 我入院5天后,老人还是执意要出院,他儿子把主管大夫请来说下午把价值200多元的液体输完再出都留不住,而且还要儿子、护工扶他去坐公交车回家。大家好说歹说才答应乘出租车离开了。我想,回到自己家,见到老伴,心踏实了,恢复得也许更快些。但愿一家人早日平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p> <p class="ql-block"> 来自东北的病友安哥原是某国企干部,退休后常来在西安工作的女儿家居住,他身体素质很好,自己说冬泳、单杠都能行,已经78岁了,但我感觉他最多有60来岁。他是推着简易轮椅、拖拉着一条腿进病房的,但他第二天就跟我们熟了,谈笑风生,从一个个包袱笑话,一段段生动的故事,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思想、阅历都很丰富的人,我和他开玩笑说:“象我们这些病人,都是脑子坏了,你记忆力这么好,哪象脑梗的样子啊!”他笑着说,自己确实原来就有脑梗,不过一直维护得还可以,这次是和几个东北老乡晚上喝酒了,第二天就不行了。于是一个关于喝酒的故事就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前,他一个同学任医疗单位的采购,本来几块钱的器材,他20多元购进,自己一年能挣一千多万。关系好的同学劝他适可而止,他不仅听不进去,反而说别人比他挣得还多呢。</p> <p class="ql-block"> 那同学特别喜欢宝马车,选中一款最好的,在免费保修期内多次专门做冲撞动作,试验汽车安全气囊的可靠性,觉得十分满意。</p> <p class="ql-block"> 那时限制酒驾还不是特别严,一天晚上他又开车去与朋友喝酒了,一直到半夜老婆催他回家才散伙。</p> <p class="ql-block"> 他借着酒劲快速开车来到一什字路口,本应朝左转却向右转了,醉眼朦胧中发现不对马上急打方向盘,结果撞到了路边一个小卖部。也真该他倒霉,一般小卖部都是彩钢夹心板直接搭就,而这个小卖部却是依托一个老建筑搭起来的,半截水泥墙有半米厚,车头一下就被撞扁,方向盘抵住了他的胸部,安全气囊也没打开。</p> <p class="ql-block"> 天亮后,小卖部主人发现自己的房子被车撞了,交警才接到电话报案,但人已经死在车里了。</p> <p class="ql-block"> 我和其他病友听了唏嘘不已,都觉得冥冥中存在一个道理,人在做,天在看,一生中有多少福是个定数,切不可提前透支!</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都挂吊针或针灸的时候,病房里是安静的,大家趁机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其它时间,只要气氛有点沉闷,安哥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讲建国初期如何解放海南岛;如何陈兵台湾海峡又转而抗美援朝,参加志愿军的哥哥如何亲历涉水、浮桥多路连夜入朝;讲自己当兵的年代毛主席、林彪如何机智教训印度……</p> <p class="ql-block"> 严肃的话题后,总会捎带一点令人捧腹的内容。他说自己单位五、六十年代大家的文化水平真低,一次,一名干部召集群众传达自己参加会议后的精神,慷慨激昂地鼓励大家:“要大干、苦干加23干!”后来才知道,这位扫盲目班“毕业”的先生是把人家黑板上写的“巧”字看成了23。不过群众对一些新鲜词语的理解总是富含智慧且很接地气,有人问:“奋勇前进”是什么意思,有人就答:“那就是厕所里发大水了呗。”——“粪涌”前进,多妙!现在没见过老单位大厕所的孩子们恐怕不会明白这个“歇后语”的笑点。</p> <p class="ql-block"> 安哥当着自己老伴的给我们讲他从小就喜欢女同学——原来他和老伴就是小学、初中同学;也讲老练的女护士如何教训调皮的男病号;他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旗人手拍桌子沾吃芝麻,也讲季羡林在书中自白要两个女护士不打麻药都忍痛做疔疮手术……</p> <p class="ql-block"> 一天早上,我刚出电梯进入走廊,就听见一病房里两个女人在吵架,有工作人员劝解仍有一人不依不饶,过了约两个小时,另一人在走廊里还没完没了地念叨着。原来是其中一位将脚搭在了另一位的床沿上引发的口角。</p> <p class="ql-block"> 护士到我们病房时夸奖我们的气氛最好。确实,我们在良好的气氛中,康复也很快。当我出院后第二天去办手续时,安哥也出院回家了,我们加过微信,便拨通语音愉快地告别,并互祝早日痊愈,叮咛平常多加小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p> <p class="ql-block"> 23床的老汪,今年76岁,较瘦小,很和善的面相。他说自己小时候话很少,别人都叫他傻瓜,参加工作后话也不多,现在老了反而话多了。</p> <p class="ql-block"> 他讲自己在基建单位工作时,虽然不聪明,但很认真,管工程质量。有次别人拿来一张工单让他随便签个字,他一看,不能简单签名了事,就描述了该工单所属工程质量的具体情况后才签了字,结果有人对此很不高兴,就借机给领导告他的状。领导偏听偏信让他停职检查。他说停职就停职,但检查不做,领导又大会小会公开批评了他两次。几个月后,工程出了问题,领导这才了解到事情真相,很不好意思地主动向他示好,再后来,原来负责该工程的工作人员被追责,多亏了这张工单上他的详细说明许多人才得以从轻处理,对他还深表感激呢。</p> <p class="ql-block"> 老汪说他来住院是老伴逼来的。他前些日子感觉左腿走路有困难,脚底很麻,老伴“威胁”他如果不来医院检查治疗,严重了她就不管了。没想到一检查——脑梗。</p> <p class="ql-block"> 有天他老伴来探视,叮咛他这样,要求他那样,他用央求的口气说:“你给我点自由吧!”</p> <p class="ql-block"> 等老伴走后,他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是个“气管炎”,老婆啥都要管。我说,老伴老伴,年青时你在工地自由惯了,现在管你是人家关心你,要不是她“管”你,你能得到及时治疗吗?他幸福地笑了。</p> <p class="ql-block"> 一天,我做完其它治疗回到病房,发现一位年轻女子坐在老汪床边诉心事,说着说着还掉下了眼泪,这完全是受了委屈的女儿在父亲面前的样子嘛。隐约间我听得出,是孩子教育的问题,女的在为孩子成绩不稳定、贪玩难过,老汪给她宽心,劝她不要要求太高——许多话都很有道理。</p> <p class="ql-block"> 后来,女的红着眼圈,但心绪轻松地离开了。我夸老汪还挺会给女儿做思想工作的,他笑着说那是小儿媳妇。</p> <p class="ql-block"> 老汪和老安年龄接近,他们互相打趣时很有意思,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退休后应有的健康心态。</p> <p class="ql-block"> 因为80岁病友晚上动静多,所以我在医院只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抽了血、留了二便后就每天傍晚回家。在早出晚归的地铁上,我能不坐就不坐,扒着铁杆吊腰椎,腰痛减轻了许多;走在路上,我象年轻人一样塞上无线耳机,顺便就听了《学习强国》的音频内容;回到家,我一边用带回的中药药包泡脚,一边看激烈的CBA总决赛和乒乓球世锦赛;而最最温馨的时刻是和远在上海的爱人、俩小孙女视频聊天。</p> <p class="ql-block"> 出院当天中午,我还有一项治疗没做,所以得先吃饭,老汪说:“走,到我家去吃!”我听了有点诧异,但很快就是感动,高兴地说:“不了,我还是去食堂吃方便。谢谢!”当路经楼下小康复广场时,我和原来那个男护工同时远远发现了对方,都挥手互相致了意。</p> <p class="ql-block"> 摘去病人手环,我完全象个“好”人一样踏上了回家的地铁,突然生发许多感想:</p> <p class="ql-block"> 每去一次殡仪馆或亲人的墓地,就对生命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每住一次医院,就对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产生新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运动使人健壮,但不能使人长寿,医院可以救死扶伤,但日常的保养和急救还得靠自己。</p> <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探究养老问题,现在终于明白其根本就是养病问题,步入老境,生命与疾病共生就是常态。如果老人不失能,守得住生命基本的尊严,子女们单纯尽点孝心在当今条件下即使天涯海角也能办到。过去宣扬的“二十四孝”故事,无论出自个人主动的愚孝还是封建礼教的被动使然,基本都是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做的,而当子女力所不及甚至危害自身生存时道义将暴露出脆弱的一面。老人言:“久病床前无孝子。”我过去以为是对少数子女们的失望和谴责,现在感觉那不过对一种现实的客观描述,其中包含多少父母的痛苦和子女的无奈?特别是现代社会,独生子女问题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大量子女与老人异地生活的窘境,越来越强烈地提醒我们每一位正在变老的人必须善待自己、珍爱生命、重视日常、笑看夕阳!要借助精神的力量自我磨练肉体的韧劲,尽量防止生命的脆裂。</p> <p class="ql-block"> 愈后反思,在上海期间有几天的偏头疼可是擅自停药的警示?在平凉时起床冲完澡没戴帽子出门迎风可是发病的直接诱因?保健、养生是每天生活的点滴,不是专门服用益寿延年营养品的宏大壮举。化肥、农药的滥施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猛增,但人类是否因此而生病暂无明证,但大量非生态蔬果、高脂高糖的饕餮盛宴使中国人心脑血管、糖尿病的低龄化趋势已有目共睹。特意写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并分享,就是希望每一位热爱生活、对家庭和社会有责任感的朋友们在所处环境无法独善其身的情况下不必讳疾忌医,要重视小病,莫拖成大病,要认识生命规律,顺势而为,使生命的数量与生活的质量协调发展。</p><p class="ql-block"> 人体亦如“木桶”,骨骼肌肉是“桶箍”,内部器官是“桶板”,整体寿命取决于其中那根残缺的短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说明:文中涉及人物均取化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