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有“理”:上岳古村里的亲子格物课

典泽酱香酒

<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第二天,我、妻子和刚上初一的女儿,向着清远佛冈的上岳古村出发。女儿最近在学校正学朱熹理学,成绩优异的她满眼期待:“爸,妈,书上说‘格物致知’,我们今天去‘格’一下这个七百岁的古村,看看能‘致’什么‘知’?”</p> <p class="ql-block">青砖灰瓦间的“秩序”密码。</p><p class="ql-block">一脚踏进古村,时光仿佛慢了下来。高高低低的“锅耳山墙”像凝固的波浪,在蓝天映衬下格外古朴。妻子指着墙说:“看,这可是当年身份地位的象征。”女儿却敏锐地捕捉到更深的层次:“妈,您看这巷子!横平竖直,主屋、厢房、祠堂位置清清楚楚,尊卑长幼有序,这不就是朱夫子讲的‘礼制’吗?整个村子,活脱脱一本‘修身齐家’的立体教科书啊!”她兴奋地比划着,“课本里抽象的‘秩序’,原来就刻在这些青石板和砖缝里。”</p> <p class="ql-block">“礼门义路”下的顿悟时刻。</p><p class="ql-block">穿过一道厚重的石门楼,门楣上“礼门义路”四个石刻大字苍劲有力。女儿停下脚步,眼睛亮亮的:“‘入礼门,行义路’——这不正是理学的根基吗?‘礼’是外在规范,约束行为;‘义’是内心准则,指引方向。跨过这门,感觉像走进了古人的精神世界。”她的话让我们心头一震。妻子轻抚石刻,感慨道:“是啊,几百年前的人,就把做人的道理刻在每天进出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p> <p class="ql-block">祠堂深处,触摸“敬”的温度。</p><p class="ql-block">走进村中最大的祠堂,高大的木柱撑起岁月的厚重。褪色的雕花、斑驳的石础诉说着时光。女儿安静下来,指尖轻轻滑过冰凉的青石柱面,若有所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站在这里,好像真的能感受到那份对祖先的‘敬’。祠堂中轴对称,庄严肃穆,是不是也暗合了‘致中和’的思想?不偏不倚,才能凝聚族人,代代相传。”她不再是简单地背诵课本,而是用身心在感受那份文化的重量。妻子挽住她的肩:“女儿说得真好,这份‘敬’意,是书本里读不出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锅耳墙下的小小“格物”。</p><p class="ql-block">漫步在窄窄的石板巷,阳光斜斜地照在斑驳的墙壁上。女儿指着独特的锅耳形山墙问:“爸,您说古人为什么把墙头做成这样?只是为了好看吗?”没等我回答,她自问自答起来:“我猜这是‘格物致知’!他们肯定观察到大风天普通墙头容易损毁,或者火灾容易蔓延,于是设计出这种波浪形,既能防风防火,又美观大气。这就是从观察事物(格物)里得到的智慧(致知)啊!”她的小脸上满是发现的喜悦。墙角一处模糊的劝学诗句,她凑近辨认,轻声念出来,回头对我们一笑:“‘读书穷理’,看来古人也觉得光读书不够,还得像我们今天这样,走出来‘格’一‘格’这天地万物,道理才真通透。”</p> <p class="ql-block">归途暖阳,共读“无字之书”。</p><p class="ql-block">回佛冈县城车上,女儿意犹未尽地总结:“以前觉得理学就是规矩条框,有点刻板。今天才明白,它是古人生活的智慧结晶。用‘礼’构建和谐秩序(指着村落布局),用‘敬’守护家族根脉(想着祠堂),用‘格物’解决实际问题(看着锅耳墙)——上岳古村,就是一部活着的理学实践指南。” 妻子握着女儿的手,欣慰地说:“是啊,一家人一起走,一起看,一起讨论,这‘游学’的滋味,比任何课堂都生动。知识啊,只有落到生活的泥土里,才能长出真正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的上岳古村,对我们而言,不再仅是风景:它是女儿手中那把打开理学大门的钥匙,将课本上的墨字化作了青砖的纹路、石柱的冰凉与锅耳墙的弧度;它更是我们仨共读的一本“无字大书”,在古老的巷弄间、在温暖的对话里,触摸到了中华文化跳动的脉搏——知与行,在家人的目光与笑语的陪伴下,终于圆满地合而为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