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星尘 美篇号:7283996 图片:网络 <p class="ql-block">亲爱的孩子们: </p><p class="ql-block"> 你们好!</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属于你们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当你们拆开这份节日的礼物、绽放纯真笑容的时刻,我想先和你们分享两个节日背后的故事:昨天粽香犹存的端午,与今天充满欢笑的儿童节。它们看似相隔一天,却共同编织着人类最珍贵的精神图谱——爱国、和平、奋斗与希望。</p> 一、昨日端午:在粽香中触摸屈原的赤子之心 <p class="ql-block">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不仅飘荡着粽叶的清香,更承载着一位伟大灵魂的精神重量——屈原。这位两千多年前的诗人,在楚国山河破碎之际,以生命写下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p><p class="ql-block"> 他的爱国,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 </p><p class="ql-block"> 即便被昏君流放、遭小人诬陷,他从未背弃楚国。当秦军攻破郢都,他悲愤投江,用生命唤醒国民。他教会我们:爱国不是口号,而是与脚下土地血脉相连的忠诚。 </p><p class="ql-block"> 他的悯民,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 </p><p class="ql-block"> 身为贵族,他的心却紧贴百姓的苦难。他的诗篇里,流淌着对人民饥寒交迫的痛惜。这份“人民至上”的情怀,穿越千年仍滚烫——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是为他人点亮灯火。 </p><p class="ql-block"> 他的求索,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 </p><p class="ql-block"> 面对腐朽的权贵,他手握“批判的匕首”,以《离骚》为武器揭露黑暗。毛泽东主席曾赞叹:“屈原的批判精神,是刺向腐败统治者的利刃!” 这提醒我们:真理需要敢于质疑的勇气。 </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当你们品尝清香的粽子、观看激昂的龙舟时,请记住:粽叶包裹的不仅是糯米,更是中国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龙舟竞渡的鼓点,正是民族永不屈服的呐喊!</p> 二、今日六一:一朵白花背后的和平誓言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端午是历史的回响,那么儿童节则是一曲穿越战火而来的和平之歌——它的诞生,铭刻着人类血泪的教训。 </p><p class="ql-block"> 1942年6月,捷克的利迪策村被德国法西斯笼罩:枪声响起,173名父亲倒下,88名儿童被毒气吞噬,村庄化为焦土。这场惨案震惊世界,也催生了儿童节的种子: </p><p class="ql-block"> 1949年,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庄严宣告:将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只为让悲剧永不重演。 </p><p class="ql-block"> 中国也在同年废除旧儿童节(4月4日),加入守护全球儿童的行列。 </p><p class="ql-block"> 你们今日享有的读书权利、游戏时光、家庭温暖,是无数孩子用生命换来的觉醒。儿童节的真正意义,是让全世界的孩子远离硝烟、远离饥饿、远离恐惧。当你们放飞彩色气球时,请记住:每一只气球升空,都承载着人类对和平最虔诚的祈愿!</p> 三、从烽火童年到星辰大海:中国儿童的担当之路 <p class="ql-block"> 从战争年代到强国征程,中国儿童的身影始终挺立在历史潮头——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国大义,用热血书写民族气节。 </p><p class="ql-block"> 烽火年代:小小身躯扛起家国大义 </p><p class="ql-block">➤ 海娃:鸡毛信背后的生死智慧</p><p class="ql-block"> 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在执行送鸡毛信任务时与日军狭路相逢。他急中生智将信藏在“老头羊”尾巴下,即便被敌人刺刀威胁、深夜囚禁,仍咬牙突围。当鬼子开枪打中他手掌时,他带血疾呼“八路军叔叔……”,最终将日军引入伏击圈,助我军歼灭敌军。这位原型秦玉根14岁参军,单人俘敌百余名,一生战功赫赫,临终前更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践行“鞠躬尽瘁”的誓言。 </p><p class="ql-block">➤ 雨来:河水中跃动的民族气节</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课本里的呐喊,源自晋察冀边区小英雄雨来。当日军扫荡村庄,他冒死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藏身地洞。面对糖果诱惑与刺刀威逼,他咬紧牙关拒不吐露一字。敌人将他押至河边枪决,枪响刹那,他如游鱼般扎入水中脱身。雨来的原型是作家管桦的亲身经历,他的故事被写入教科书,让“宁死不屈”的精神代代相传。 </p><p class="ql-block">➤ 王二小:血色石上的永恒牧歌</p><p class="ql-block">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歌唱二小放牛郎》传唱至今。1942年秋,13岁的王二小放哨时被日军掳去带路。为保护后方转移的乡亲,他将敌人引向八路军埋伏圈。枪声四起时,鬼子用刺刀将他挑杀,摔在冰冷的山石上。他的鲜血染红巨石,乡亲们含泪将这块“血色石”永存山间。他用生命换来了全歼敌寇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向死而生”的图腾。 </p><p class="ql-block"> 血与火中的微光:抗战时期,全国抗日根据地有近百万儿童团员,他们放哨传信、救护伤员,甚至直接参战。安源儿童团第一任领导者黄静源牺牲后,孩子们将他染血的衣衫撕成红布条系在颈间——这便是红领巾“烈士鲜血染成”的起源。 </p><p class="ql-block"> 建设年代:红领巾与百废待兴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捐飞机援朝鲜的赤子心:1951年,全国少先队员省下零花钱,用劳动所得支援购买“少年先锋号”战机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还亲赴前线慰问志愿军。 </p><p class="ql-block"> 糖丸背后的生命守护:顾方舟为攻克小儿麻痹症,冒瘫痪风险亲试疫苗,甚至喂给幼子。他的“糖丸”护佑数代儿童,2000年中国终灭此疫——这是科学家与千万儿童共同写下的健康史诗。 </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你们手中的笔与未来的光</p><p class="ql-block">和平年代的中国儿童,依然延续着“不缺席、有担当”的血脉: </p><p class="ql-block"> 传承红色基因:重庆人民小学的孩子们跟随校长杨浪浪踏访革命遗址,在“行走的思政课”中读懂红领巾的重量; </p><p class="ql-block"> 危难时的微光聚力:1998年洪灾,8000万儿童捐献1.1亿件物资;汶川地震中,9岁林浩背出两名同学,高喊“我是班长!”; </p><p class="ql-block"> 强国路上的少年志:从人工智能实验室里的探索,到亚运赛场志愿者的微笑,你们正以新时代的方式诠释“人小志气大,爱国走天下”的“新旅”精神。</p> 结语: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p class="ql-block"> 海娃的机敏、雨来的坚韧、二小的牺牲……这些名字不只是故事,更是镌刻在民族血脉中的基因密码。孩子们,当你们戴上红领巾,那抹鲜红便在无声诉说:有一种成长叫“为国担当”,有一种幸福叫“与民族共呼吸”。</p><p class="ql-block"> 愿你们: </p><p class="ql-block"> 以屈原之志砥砺品格,九死无悔守初心; </p><p class="ql-block"> 以利迪策之殇珍视和平,携手全球护童真; </p><p class="ql-block"> 以先辈之光点燃梦想,步履不停向朝阳! </p><p class="ql-block"> 此刻,山河无恙,烟火寻常——这盛世,正如少年所愿!而你们,便是照亮下一个百年的星光!</p><p class="ql-block"> 祝孩子们</p><p class="ql-block">健康,快乐,阳光,向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永远陪伴你们的老师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 写于 2025年六一国际儿童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