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日本的绘画、书法、陶瓷等艺术形式深受中国影响。如日本的水墨画,在技法和风格上借鉴了中国宋元时期的水墨画;日本书法在笔法、结构上与中国书法有诸多相似。</b></p> <p class="ql-block"><b>东京国立博物馆创立于1872年,1882年搬迁至上野,1952年改为现名“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日本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日语中存在大量汉字,虽发音不同,但许多汉字的意义与中文有相似之处。此外,日语的假名也借鉴了汉字的草书和楷书。</b></p> <p class="ql-block"><b>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藏品除美术作品、考古资料之外,还包含大量关于历史与民族的资料及作品。此外,过去还曾收藏有与动物、植物、矿物等自然科学相关的标本,这些标本已于1925年移交于现今的国立科学博物馆。在博物馆设立之初的1872年,收集古今中外的博物资料曾是博物馆的使命。在此积极收集资料的方针下,绘图与地图、古文书与古书、拓本与慕本及照片等作为“诉说历史”的资料得以收集并形成一大馆藏。这些藏品是了解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间日本的政治、社会、文化、交通、景观等各个方面的珍贵资料。</b></p> <p class="ql-block"><b>日本美术历史概观</b></p><p class="ql-block"><b>主馆二楼展室,以各具时代特色的作品介绍日本列岛自开始有人类定居生活的绳文时代(公元前1万1000年-前5世纪左右),到无大规模战乱,市井文化繁菜的江户时代(1603-1868)为止的日本美术历史。</b></p><p class="ql-block"><b>有日本美术原点之称的绳文士器(陶器)及土偶(陶俑)等古代日本的造型艺术。公元六世纪中叶,佛教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为日本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飞鸟•奈良时代(593-794),吸收了大陆风格的佛教美术开花结果。而平安时代(794-1192)后期,人们的美感意识逐渐发生变化,在多个领域中诞生了被后世赞誉为日本美术典范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飞鸟•奈良时代(593-794),吸收了大陆风格的佛教美术开花结果。而平安时代(794-1192)后期,人们的美感意识逐渐发生变化,在多个领域中诞生了被后世赞誉为日本美术典范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武士崛起的镰仓时代(1192-1333)从中国传来禅宗,随之而来的水墨画和饮茶习惯等,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镰仓时代武家政权诞生,其势力在文化领域中也扮演起重要角色,培育出新的美感意识。</b></p><p class="ql-block"><b>江户时代(1603-1868),经过长期的和平与经济的发展,引领文化潮流的主体从武士和贵族阶层扩展到市井民众。其结果,出现了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多姿多彩的作品。不仅是观赏之物,和服以及器物等生活用具,甚至武器盔甲等也施以精美装饰,生活变得丰富多彩。</b></p><p class="ql-block"><b>日本的美术是在持续受到外来美术影响的同时,基于日本列岛的风土以及生息于此的人们的感性孕育而出的。</b></p> <p class="ql-block"><b>浮世绘是描绘日本江户时代(十七至十九世纪)人们日常生活及市井百态的绘画作品。江户时代初期(十七世纪)的浮世绘是由画师一人绘制的肉笔画(指用笔绘成的画作),每一幅都是独品。此后发展成为版画形式,同一件作品可以反复多次印刷。后来又诞生出可多色印刷的“锦绘”,通过套色技法表现丰富的色彩。锦绘作品以描绘当红的美女或歌舞伎艺人为主,后衍生出描绘故事、风景等各类主题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b>日本美术的黎明期:绳文·弥生·古坟时代日本列岛在大约一万三千年前开始制作土器(陶器),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相对较早的。其后,日本列岛各地创作出以丰富的造型美著称的土器与独特的土偶(陶俑)。这一阶段被称为“绳文时代”,从公元前一万一千年至公元前四百年。绳文时代人们以狩猎、捕捞、采集植物为生,虽然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但并没有出现农业与畜牧业生产。</b></p><p class="ql-block"><b>弥生时代是从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上半叶左右,这是日本开始与东亚诸国进行交流的时代。稻作文化、青铜或铁制工具从中国以及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飞跃性的变化,促使崭新的造型美诞生。</b></p><p class="ql-block"><b>古坟时代是从公元三世纪下半叶至七世纪左右,是日本历史上开始建立国家的时代。出现了专为大王与豪族制作的器物,其中包括铜镜、铁制武器、以及鎏金或镶嵌翡翠等华美玉石的装饰品。这一时代的巨大坟墓被称为“古坟”,排列其上的埴轮(陶制品)可以说是此类艺术的典型。正是这些器物彰显了统治者的声望,将墓葬装点得气势雄伟。</b></p> <p class="ql-block"><b>心形土偶。群马县东吾妻町乡原出土,绳文时代(后期)公元前2000-前1000年。这件土偶因面部形似心形而得名。出土时,其以横躺的姿势被置于石制围栏内。其身体、面部的造型化表现与涡旋纹等纹饰设计搭配得当,在同类作品中最为著名。</b></p> <p class="ql-block"><b>子母高杯。长野县茅野市疱疮神冢古坟出土,古坟时代6世纪。这是在古坟举行祭祀活动时使用的特殊器具。系五个摆放在器台上的盖碗与器台本身一体化的结构。偶尔可见碗内残留着骨头或贝类,可见曾用来盛放食物。</b></p> <p class="ql-block"><b>伎乐面醉胡从,</b><b style="font-size:18px;">8世纪</b><b>奈良时代。古代伎乐所用面具,用于演出波斯之王与其从者醉酒的剧目。推测此面曾用于奈良时代东大寺大佛的建成仪式。以麻布重叠贴合后,在其上涂叠漆与树汁混合的粘性物质使之成形。</b></p> <p class="ql-block"><b>佛教的兴隆:飞鸟-奈良时代</b></p><p class="ql-block"><b>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的印度北部,是以乔达摩•悉达多(佛陀)开示的教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宗教。其后,佛教广泛传播至亚洲各地,约于六世纪中叶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六至七世纪的飞鸟时代,来自朝鲜半岛的僧侣、学者和工匠将佛教信仰及先进的学术、技术和艺术带来日本,日本的佛教文化由此飞速发展。寺院相继建立,佛像、佛具的制作及佛经的抄写活动也极为盛行。</b></p><p class="ql-block"><b>到了八世纪的奈良时代,日本积极引入中国唐朝富有国际色彩的佛教文化,奈良东大寺铸造了巨大的毗卢遮那佛铜像(奈良大佛),日本古代的佛教文化至此到达一个巅峰。公元七至八世纪的佛像、佛具、佛经等古代文物,这一段历史时期中,日本充分吸收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的文化,获得了急速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b>镇坛具</b></p><p class="ql-block"><b>在日本,从七世纪前后开始,人们在建造佛堂或佛塔时为了安抚土地神、祈愿建筑物永存,会在建筑基坛之下埋入各种宝物。这些埋入的宝物便是“镇坛具”。七世纪中期前后的佛典中可发现关于镇坛具的记载。奈良县兴福寺中金堂地下出士的镇坛具,由金板、金块、银板、水晶与玛瑙之类的宝石、彩色玻璃珠、铜镜、铜盘、铜钱(和同开珎)等1400多件物品构成,这在八世纪的镇坛具中属于最大规模。</b></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世界各地都存在着将宝物埋入墓葬以期逝者能于来世享用、或在建筑物下埋入珍宝以祈愿建筑物长存的风俗。这类风俗亦被佛教所吸收。</p> <p class="ql-block"><b>佛教写经</b></p><p class="ql-block"><b>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以佛陀所说之教义为根本支柱。佛陀涅槃后,其生前所说的教义由僧团汇编结集成了“佛教经典”。经典中所述的内容称为“经文”,抄写经文的行为称为“写经”。在传播方式尚不发达的古代,正是通过写经的方式,佛教经典得以广泛传播。六世纪佛教传入日本后,得到了上至天皇下至庶民的笃信,人们或为祈求国家太平,或为祈求祖先冥福,或为祈求自身平安而竞相写经。</b></p> <p class="ql-block">佛教美术,平安-室町时代</p><p class="ql-block">飞鸟时代(593-710)由豪族阶层所推动的佛教文化,在进入奈良时代(710-794)后得到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之主导,逐渐扩展至全国。到了平安时代(794-1192),对佛教的个人信仰于宫廷贵族间普及。在贵族们丰厚财力的支持下,精湛的工艺技术和高雅的审美品味得以发展,由此诞生了细腻优美的艺术造型。平安时代前期的日本美术虽受到唐朝文化的强烈影响,但日本民族自身的美感意识也逐渐产生。至武士阶层掌握政权的镰仓时代(1192-1333),相较于华丽优美的艺术,人们转而推崇朴实明快、富有跃动感的造型。</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时代进程中,日本佛教逐渐与本土的神道信仰相结合,并融入民间信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发展样貌。</p> <p class="ql-block"><b>《称赞净土佛摄受经》,8世纪</b><b style="font-size:18px;">奈良时代。</b><b>此为宣说阿弥陀如来所居住的极乐净士宏伟瑰丽的经典,抄于白茶毗纸上。茶毗纸由西南卫矛树皮制成,纸中的颗被认为是释迦骨粉。使用茶毗纸的《贤愚经》称为“大圣武”,文字较小的类似品称“中(小)圣武”。</b></p> <p class="ql-block"><b>国宝室</b></p><p class="ql-block"><b>所展作品每期一件定期更换,皆从收藏或寄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国宝中甄选而出。所谓国宝,是指国家从重要文化财中精选认定的“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来看具有高度价值的、无与伦比的国民瑰宝”。其数量仅占重要文化财总数的约百分之九。</b></p><p class="ql-block"><b>奈良时代(710-794)笔法谨严的写经、平安时代(794-1192)后期隽美精致的佛画及装饰经、平安时代至镰仓时代(1192-1333)种类繁多的绘卷及和歌集等,这些作品制作精良并作为文化史上尤为珍贵之物而被选定为国宝。</b></p> <p class="ql-block"><b>花下游乐图屏风。狩野长信书,国宝,</b><b style="font-size:18px;">17世纪</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八世纪末至十六世纪末在日本佛教文化的巨大变迁中所诞生的绘画、书法、雕刻、工艺等文物精品。</b></p> <p class="ql-block"><b>八幡神坐像(八幡三神坐像之一)。庆(镜)觉,镰仓时代1326年。此为赤穴八幡官传承的八幡三神像中的八幡神像。八幡神原是大分的守佐神官的祭神,后成为古代大和朝廷的守护神。八幡神通常为僧侣形象,本像却表现为贵族正装之姿,或许是根据八幡神与应神天皇同体一说而作。</b></p> <p class="ql-block"><b>密教绘画精品。密教源起于印度,后传至中国和日本。密教相较于其他宗派,与美术有着更为深厚的渊源。展现密教世界观的图像——两界曼茶罗中绘有诸佛,而在密教的修法仪式上则会使用各种法器。</b></p> <p class="ql-block"><b>経平大弐家歌合,</b><b style="font-size:18px;">平安时代12世纪,</b><b>(传)藤原俊忠。本作记录了1086年3月19日于藤原经平家举行的歌合(和歌竞咏)。竞咏的题目包括每个季节各两题,以及恋歌和祝歌,共十题。裁判为经平之子藤原通俊。这些和歌收录于《类聚歌合》(共20卷)的第14卷。</b></p> <p class="ql-block"><b>朱鹮</b></p> <p class="ql-block"><b>瓜形砚滴,13世纪,</b><b style="font-size:18px;">镰仓时代 。</b></p> <p class="ql-block"><b>禅宗是佛教宗派之一。6世纪,达摩自印度来到中国创立了禅宗,因而被尊为禅宗的始祖。13世纪,禅宗传入日本。在禅宗中,“佛法”(即佛教的开山祖师释迦牟尼所悟之道)不拘于文字与佛典,而是通过以坐禅为主的修行过程中的“开悟”,来实现师徒间以心传心的传授。</b></p><p class="ql-block"><b>束带天神图。秋月等观,15-16世紀室町时代。秋月等观是出生于鹿儿岛的画僧,他师从雪舟,也曾去过中国。本作描绘被奉为学问之神的天神菅原道真。画中天神身着束带(贵族男性的正装),上方有其喜爱的梅花和松树,人物面部和树的画法都继承了雪舟的画风。</b></p> <p class="ql-block"><b>花篮图。云溪永怡,</b><b style="font-size:18px;">16世纪</b><b>室町时代。本作是雪舟流的画家云溪永怡笔下的花篮图。以藤编成的篮中盛有象征富贵的牡丹和象征多子的枇杷等充满吉祥寓意的花果。本作运用了不勾勒轮廓线的没骨法,浓淡墨相交织,展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b></p><p class="ql-block"><b>导入禅宗与吸收新文化。在中国创立的禅宗正式传入日本是在公元十三世纪,当时镰仓的武士们邀请中国的禅僧,并在镰仓创建了纯粹的中国式禅宗寺院。其后,禅宗在京都得到天皇家族及贵族的支持,现今称之为本山的核心寺院的大多于十四世纪在京都创建。禅宗是由来到日本的中国禅僧与曾在中国留学的众多日本禅僧传入日本,与此同时,也从中国带来了水墨画、墨迹(禅僧的书法)、饮茶等新文化。</b></p> <p class="ql-block"><b>莳绘垂枝樱纹枣形茶末盒,</b><b style="font-size:18px;">17世纪</b><b>江户时代。从桃山时代到江户时代初期,京都的无名工匠制作了大量被称“嵯峨枣”的枣形茶末盒,本作为其代表作。</b></p> <p class="ql-block"><b>本作为明末景德镇根据日本订单烧制的青花瓷花瓶,器型不规整且瓶身上有釉药的剥落,风格枯淡飘逸。其原型应为宋代的青瓷双耳花瓶。描绘的青花纹饰以能乐剧目《高砂》为题材,因此被称 “高砂手”。</b></p> <p class="ql-block"><b>高取烧由来自朝鲜半岛的陶工开创,在江户时代初期被用于茶席。本作是不规整的三角形,施有稻草灰釉和棕黄釉,应该是烧制于高取烧窑口中大量生产陶的内矶窑,但在过去很长段时间里一直被认为是唐津烧。</b></p> <p class="ql-block"><b>灰釉酒杯。唐津,</b><b style="font-size:18px;">17世纪</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徳川家康像(摹本)。森田龟太郎摹,原本:(传)狩野探幽绘,</b><b style="font-size:18px;">1930年</b><b>昭和时代,原本:江户时代1647年。</b></p> <p class="ql-block"><b>腰刀刀装是尺寸较短的刀剑外装,基本为不安装护手的“合口造”结构。佩带时插于腰帶间,既用于日常也用于战场。展品的刀鞘顶端和刀柄等部位的金属部件上刻有菊花纹饰,刀鞘上包裹着鳐鱼皮风格的镀银铜片。</b></p> <p class="ql-block"><b>相传为丰臣秀吉之物。曾由三河国(爱知县)冈崎藩士家祖传。其兜钵部分比拟一之谷会战时的陡峭悬崖,故得名。传说秀吉是太阳之子,而此兜上马蔺叶片形薄板排列成放射状,如同太阳光束一般,显得尤为应景。</b></p> <p class="ql-block"><b>矢。</b><b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屏风与袄绘,安土桃山-江户时代。袄与屏风,尽管今日作为美术品在博物馆与美术馆中展出,原本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欠缺的家具和目常用品。日语中的“袄”指设于房间之间可自由拆卸的推拉门;屏风立于所需之处,用于遮蔽视线,分隔空间。房间的气氛可因更换不同绘画主题的屏风或袄而发生变化。用在何处、用于何季,定制者为何人,房间与使用场合的性质与用途不同,所需之作品亦随之变换。人们的生活与品味随时代而变,各个时代也孕育出其多彩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b>安土桃山至江户时代的大画面作品所营造出的空间。 </b></p> <p class="ql-block"><b>安土桃山-江户时代。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1537-1598)实现了国家统一,百余年的乱世落下帷幕,迎来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从朝鲜半岛和中国传来的先进工艺技术,和经由“南蛮贸易”(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日本通过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商船进行的贸易)输入的前所未见的西洋及东南亚的种种物品,都为日本的文化带来了巨大刺激。在这个时代,得势的渐兴武士和拥有经济实力的商人,孕育出不拘于传统束缚、自由阔达的文化。</b></p><p class="ql-block"><b>德川家康(1543-1616) 于江户(东京)开创幕府后,德川家的治世持续了近两百六十年。在这个时代,不仅武士阶层和宫廷贵族,积蓄了一定经济实力的商人阶层也开始引领文化潮流,诞生了种种匠心独具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江户时代的工艺在整体上有着显著的发展。十七世纪初,瓷器在日本首次烧制成功,金银彩绘等陶瓷装饰技法亦日新月异。在继续使用螺钿、莳绘等传统漆艺技法之余,江户时代的漆工大胆使用各种新材料,创作出种种设计,令人耳目一新。金属工艺亦愈趋精湛,除了使用更多种类的金属和合金,也愈发重视细节的表现。染织工艺突飞猛进,茶屋染、友禅染等染色技法的诞生,实现了色彩丰富的细致表现,使得和服上出现绘画般的纹饰。</b></p> <p class="ql-block"><b>莳绘散扇面图叠盒。</b><b style="font-size:18px;">17世纪</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日本陶瓷与四季。自古以来,日本人就珍视四季更替,享受时序流转之中的各季风物之美。从日常生活中为饮食、室内陈设增添色彩的陶瓷器上,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四季的细腻情感。在寒冷的季节中,人们喜好使用“志野”、“唐津”等仿佛留有泥土温度的陶制器皿,或厚重敦实的“烧缔”(指不施釉高温烧制的陶器)器皿;当和暖的季节来临时,人们又会珍重地换上清爽的青花瓷器、绘有时令草木纹样的精美彩绘瓷等等;而到了正月或季节转换点的传统节日时,饰有喜庆纹样或用金彩妆点的高级陶瓷器皿又会隆重登场。可以说,日本人在享受四季各时乐趣的过程中,逐渐孕育出了重视季节感的独特的陶瓷器文化。</b></p> <p class="ql-block"><b>莳绘茶罐收纳布袋图砚盒。十九世纪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彩绘樱川纹酒壶。伊万里,</b><b style="font-size:18px;"> 17世紀</b><b>江戸时代。</b></p> <p class="ql-block"><b>青花花卉图方形酒壶。伊万里,十七世纪江户时代。器身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酒壶被称为方形酒壶。方形酒壶也有各种样式,本作的肩部呈水平,小巧的壶口位于一侧。侧面的深蓝色方框中绘有牡丹和水仙。</b></p> <p class="ql-block"><b>彩绘垂枝樱图盘。锅岛,</b><b style="font-size:18px;">18世纪</b><b>江户时代。本作为锅岛窑烧制的七寸盘。以青花与赤色的釉上彩描绘了垂枝樱,背景以深色青花表现夜景。作为采用复写纸描绘同一图样的套盘,10只完整传世的例子极为稀少。作品极具设计性,是锅岛窑鼎盛期的佳作。</b></p> <p class="ql-block"><b>彩绘樱树图透雕碗。仁阿弥道八,</b><b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b><b>江户时代。江户时代后期京烧的著名工匠仁阿弥道八留下了多数模仿乾山的作品。本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碗身的内外以白泥与红釉表现了满开的樱花,巧妙地配以镂空,表现出樱花的空间。碗底以含铁的颜料书有“道八”的款记。</b></p> <p class="ql-block"><b>彩绘各样小方盘。永乐和全“永乐”印,</b><b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b><b>江户-明治时代。作者永乐和全为京都制陶世家永乐善五郎家第十二代传人,曾活跃于幕府未期至明治时代,除了京都,还在九谷(现石川县一带)烧制陶瓷。他擅长在器面上表现布面纹理的技法,以及模仿中国瓷器的描金技法。</b></p> <p class="ql-block"><b>彩绘樱花透雕纹提梁盘。京烧, </b><b style="font-size:18px;">18世纪</b><b>江户时代。本作是京烧中被称为古清水的一类。盘底以蓝、绿色和金彩描绘有梅与竹,沿口装饰以连钱纹。六角形盘身的侧面施以樱花形状的透雕,并以蓝色和绿色描边。把手相缠绕的造型十分洗练。</b></p> <p class="ql-block"><b>彩绘竹图酒瓶,京烧,御菩萨池,</b><b style="font-size:18px;">17-18世纪</b><b>江户时代。在京烧当中,像本作这样以绿、青、金三色进行彩绘的作品被称为“古清水”。这一酒壶底部印有“御菩萨池”之印,是早期的古清水作品。拉坯成型的细长颈部十分精巧,令人印象深刻。</b></p> <p class="ql-block"><b>江户时代的书法兰亭序屏风,龟田鹏斋,1824年江户时代。龟田鹏斋是近世后期的儒家学,因反对幕府的宽政异学禁令(禁止朱子学以外的学问)而遭受迫害。他与酒井抱一、谷文晁、良宽亦有交流。《兰亭序》是王羲之为永和九年(353年)3月3日的兰亭雅集所作的序文。</b></p> <p class="ql-block"><b>调度手本(色叶并诗歌等)。道澄,</b><b style="font-size:18px;">17世纪</b><b>安土桃山-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道澄是关白近卫植家的三儿子,曾历任照高院、圣护院门迹、圆城寺长吏、方广寺大佛殿住持。这一调度手本汇聚了当时首屈一指的书法家之作品,纸张十分华丽,饰有金银粉和金银箔,以及由金银泥绘成的底绘。</b></p> <p class="ql-block"><b>色纸“山川之”。尾形宗謙,</b><b style="font-size:18px;">17世纪</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樱花春草图。尾形乾山,18世纪江户时代。樱花下方破土而出的杉菜、蒲公英等春日花草营造出热闹的气氛。画上题写的和歌把将军的权势比作樱花,赞颂了室町时代第九代将军足利义尚的治世。</b></p> <p class="ql-block"><b>樱花图。广濑花隐,19世纪江户时代。到了江户时代之后,樱花的品种开始急速增加,在江户晚期已经达到了二百多种。落款旁边书写着“玉樱”、“小翠樱”等品种的名称。作者广濑花隐是京都人,是画樱名手三熊花颠的门生,专画樱花。</b></p> <p class="ql-block"><b>勿来关图。狩野(伊川院)荣信,19世纪江户时代。本作为江户后期狩野派代表画家狩野荣信的名作,描绘的题材是平安时代武将源义家的和歌,和歌内容为“此地名为勿来关,本以为风亦不至,岂知山樱散落满路。”</b></p> <p class="ql-block"><b>吉野山图。狩野永叔(主信)18世纪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唐美人图。狩野常信,17世纪江户时代。作者狩野常信是狩野派著名画家狩野探幽的侄子。本作描绘了伫立于梨花树下的中国美人,让人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中以“梨花一枝春带雨”来形容的杨贵妃。由本作也可知,常信继承了探幽优美的画风。</b></p> <p class="ql-block"><b>汉武帝、西王母、长伯房图。狩野探幽,1671年江户时代。本作由为江户狩野派的始祖狩野探幽所绘,以优美的画风描绘了中国故事与传说中的人物。中幅描绘了西汉的汉武帝,右幅的女性是传说中的仙人西王母,不知左幅抱鹤童子旁的高士为何人但箱上书有“长伯房”。</b></p> <p class="ql-block"><b>《伊势物语》绘卷第二卷。住吉如庆绘,爱宕通福等人书,</b><b style="font-size:18px;">17世纪</b><b>江户时代。这一绘卷共六卷,描绘了以在原业平为主人公的《伊势物语》。作者住吉如庆曾学习土佐派的绘画,并创立了住吉派。本作是如庆的代表作,且书写文字内容的作者留有明确的署名,十分珍贵。</b></p> <p class="ql-block"><b>能狂言绘卷上卷之《海士》,作者不详,</b><b style="font-size:18px;">18世纪</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此绘卷由三卷构成,描绘了能乐中的场景。从绘卷上装饰的三叶葵纹配件推测,应与德川家有一定关联。上下卷绘有能、中卷绘有狂言的场景,作为反映江户时代前期能乐表演场景的资料弥足珍贵。</b></p> <p class="ql-block"><b>樱花下吸烟的二美人。作者洼俊满不仅以浮世绘画师的身份活跃于当时,还以多个笔名创作通俗小说、狂歌、俳谐等。此外,他对家业的漆器工艺亦十分擅长,是当时数一数二的文化人。18世纪江户时代。</b></p><p class="ql-block"><b>浮世绘与衣装,江户时代(衣装)。和服,是以江户时代(1603-1868)人们作为外衣穿着的“小袖”(指袖口较小的一种和服)为原型发展而来的日本民族衣装。小袖原是宫廷贵族及武士穿在里层的衣物,约从十五世纪开始转变为武士日常穿着的外衣。十七世纪以后,不仅武士阶层和宫廷贵族,富裕的城市工商业阶层的女性们也开始穿着装饰华丽的小袖。城市女性们参考相继发行的时尚图案书“雏形”,在衣装店订制自己喜好的新款小袖,并配上美丽的发型和梳子、笄、簪等发饰,尽情享受时尚。从江户时代的风俗画及浮世绘美人画中一窥当时流行趋势的变化。城市富裕工商阶层的男性则身穿条纹、格子纹或碎花纹的精致小袖。夹挂在腰带上随身携带的小物装放道具“印笼”和装饰品 “根付”等,也极其讲究材质、形状与设计。可以说,江户时代城市居民的衣装打扮中不乏与现代时尚相通之处。</b></p> <p class="ql-block"><b>花下相思。礒田湖龙斋,江户时代明和至安永年间(1764-1781)的画师,擅长美人画。</b></p><p class="ql-block"><b>最初的浮世绘,只有画师用毛笔描绘出来的单件“肉笔画”作品,其后才出现了可一次性大量印制同一画作的木版画。木版画起初仅是黑白两色印刷,随着刻版和印制技术的进步,继而诞生了使用多种颜色套印的色彩版画—锦绘。</b></p><p class="ql-block"><b>浮世绘与衣装,江户时代(浮世绘)。十七世纪中叶的江户时代(1603-1868),人们开始关注同时代的流行时尚和风俗,面向普通民众描绘游乐景象或理想女性形象的绘画和版画被大量制作出来。这类作品称为“浮世绘,意指描摹浮华世俗之绘,在当时大受欢迎。</b></p> <p class="ql-block"><b>花筏。歌川丰国,18世纪江户时代。</b></p><p class="ql-block"><b>浮世绘虽自描绘民众追捧的歌舞伎艺人、花街青楼的花魁等题材发展起来,但其表现对象逐渐多样化,花鸟、风景等也成为画师们笔下的题材。风格各异的浮世绘画师们创造出了众多个性丰富、多姿多彩的浮世绘作品,时至今日他们依然充满魅力。</b></p> <p class="ql-block"><b>歌舞伎演员赏樱图,宫川一笑,18世纪江户时代。宫川一笑,江户中期的浮世绘画师,尤其擅长肉笔(手绘)美人画。后因获罪被流放至伊豆新岛。</b></p> <p class="ql-block"><b>玩木马的孩童与举伞美人。铃木春信,</b><b style="font-size:18px;">18世纪</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花月导览:上野彼岸樱。溪斋英泉,</b><b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北廓月夜之樱。歌川国贞(第三代歌川丰国),</b><b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江户名所之内:隅田堤雨中之樱。歌川广重,</b><b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京都名所之内:清水。歌川广重,19世纪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八重樱。歌川广重,</b><b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山櫻与小禽。歌川广重,</b><b style="font-size:18px;">19世紀</b><b>江戸肘代。</b></p> <p class="ql-block"><b>樱下游女与侍女图。川又常正,</b><b style="font-size:18px;">18世纪</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御殿山赏樱图。歌川丰广,</b><b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b><b>江户时代。品川御殿山的樱花是宽文年间(1661-73) 由大和吉野移植而来,此处也因此成为了既可远观海景又可赏樱的胜地。画中描绘了在可遥望品川海面的小坡上,盛开的樱花下两名女子正相偕采摘春日嫩草的场景。</b></p> <p class="ql-block"><b>樱下游女图。歌川丰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牙雕面具聚集根付,</b><b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东都三十六景:飞鸟山。歌川国贞(第三代歌川丰国)、第二代歌川广重合作,</b><b style="font-size:18px;">1863年</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东都三十六景:向岛三围堤。歌川国贞(第三代歌川丰国)、第二代歌川广重合作,</b><b style="font-size:18px;">1865年</b><b>江户时代。正值隅田川的赏樱佳期,画中的女性乘屋根船欣赏春日景色。画面右手处土堤对岸绘有露出顶部的小鸟居,此处正是隅田川东岸的三围神社。连接此地与木母寺的隅田堤是江户时代的赏樱胜地。</b></p> <p class="ql-block"><b>风舞樱花。歌川丰国,</b><b style="font-size:18px;">18世纪</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江户时代19世纪腰舆,</b><b>木质漆涂</b><b style="font-size:18px;">。</b><b>腰與是天皇在内里(天皇与后宫的居所)中移动或遇火情等避难时乘坐的轿子,因移动时轿夫将轿子抬至腰部的高度而被称为腰與。展品是孝明天皇在内里的神嘉殿举行新尝祭时乘坐之物。</b></p> <p class="ql-block"><b>莳绘武藏野砚盒。</b><b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鎏金铜吊灯笼,</b><b style="font-size:18px;">1604年</b><b>江户时代。</b></p> <p class="ql-block"><b>在赤铜地上以火法镀金(鎏金)镶嵌技法表现车上的牡丹缠枝纹,车上花瓶中牡丹花与叶由银或鎏金铜薄板制成,生动华贵。不同色调的金属及写实的造型为其特点。金属板相接技法因江户后期发簪的制作得以发展。</b></p> <p class="ql-block"><b>花篮形吊香炉,</b><b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b><b>江户时。带有锁扣的花篮形香炉,既可在其中放入火炉如同吊香炉一般使用,也可作为樱件。菊花与叶片由一片片薄银板制成后焊接成形。菊花、小鸟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彰显江户时代后期工艺品技艺精湛的特色。</b></p> <p class="ql-block"><b>彩绘孔雀香盒。京烧,</b><b style="font-size:18px;">18世纪</b><b>江户时代。香盒是装盛香料的带盖小盒,因其造型多样有趣而成为茶席上玩赏的佳品。京烧中以仁清所作的鸳鸯或鹤形的香合广为人知。此作模拟孔雀形状,施以蓝、绿和金彩,小巧可爱。</b></p> <p class="ql-block"><b>五彩祥瑞纹葫芦形酒瓶。伊万里,</b><b style="font-size:18px;">17世纪</b><b>江户时代。日本将中国明末的部分青花瓷称为“祥瑞”。这件伊万里窑的酒瓶模仿了此类瓷器的器型和纹样构成,活用曲线,纵向区划纹样,将梅花和石竹图案与毗沙门龟甲和卍格子文样交相配置。</b></p> <p class="ql-block"><b>圣母像(露出拇指的玛利亚),17世纪意大利。新井白石记录的意大利传教士斯多悌随身物品清单中的圣母玛丽亚画。斗篷颜色的青色象征着圣母对耶稣之死的哀伤之情。此画与17世纪的宗教画家卡洛•多尔奇(1616-874) 的作品风格相似。</b></p> <p class="ql-block"><b>深鉢形土器。千葉県市川市姥山貝塚出土,縄文時代(中期),前3000~前2000年,杉原荘介氏寄贈。深钵形土器主要用于炊煮。展品的器物外形具有柔和的曲线,与横向相连的涡旋纹以及纵向下垂的几何图形之间形成了相互调和的美感。</b></p> <p class="ql-block"><b>人形装飾付異形注口土器,北海道北斗市茂辺地出土,縄文時代(後期),前2000~前1000年,落合治彦氏旧蔵。</b></p> <p class="ql-block"><b>子持脚付短頸壺,広島県三原市,御年代古墳出土。</b></p> <p class="ql-block"><b>押出蕆王権現像,奈良県天川村,大峯山頂遺跡出土,銅板製鎚出鍍金,平安時代•10~12世紀。</b></p> <p class="ql-block"><b>鴟尾,大阪府柏原市,鳥坂寺跡(高井田廃寺)出土。飛鳥~奈良時代・7~8世紀。</b></p> <p class="ql-block"><b>抹茶器具,永乐善五郎(得全),明治时代1892年。</b></p> <p class="ql-block"><b>作者永乐得全是京都陶艺家族“永乐善五郎家”的第十四代传人。此套抹茶器曾参展芝加哥哥伦布世界博览会,每件器物采用多种技术烧制,展现了该家族的广博技艺。</b></p> <p class="ql-block"><b>日本简史</b></p><p class="ql-block"><b>一、古代日本(公元前3世纪-公元12世纪)</b></p><p class="ql-block"><b>1.绳文时代(约公元前14000年-公元前300年)。日本列岛最早的狩猎采集社会,以绳纹陶器为标志。</b></p><p class="ql-block"><b>2. 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水稻种植与金属器技术从大陆传入,部落国家形成(如邪马台国)。</b></p><p class="ql-block"><b>3. 古坟时代(公元250年-592年)。大和王权统一列岛,建造巨大前方后圆坟(如仁德天皇陵),确立天皇制度雏形。</b></p><p class="ql-block"><b>4. 飞鸟•奈良时代(592-794年)。圣德太子改革:引入中国隋唐制度,制定《十七条宪法》。大化改新(645年):仿唐建立中央集权制,推行班田收授法。首都迁至平城京(奈良),佛教兴盛(如东大寺大佛)。</b></p><p class="ql-block"><b>5. 平安时代(794-1185年)。迁都平安京(京都),贵族文化繁荣(《源氏物语》《枕草子》)。武士阶层(源氏、平氏)崛起,与贵族权力对抗。</b></p> <p class="ql-block"><b>二、中世日本(12世纪-16世纪)</b></p><p class="ql-block"><b>1.镰仓幕府(1185-1333年)。源赖朝建立首个武士政权,确立幕府体制。抵抗元朝两次入侵(1274、1281年),强化武士地位。</b></p><p class="ql-block"><b>2. 南北朝与室町幕府(1336-1573年)。足利尊氏建室町幕府,但中央控制力弱,地方大名割据。战国时代(1467-1615年):应仁之乱后全国混战,织田信长、丰臣秀吉逐步统一。</b></p><p class="ql-block"><b>三、近世日本(17世纪-19世纪中叶)</b></p><p class="ql-block"><b>江户幕府(1603-1868年)。德川家康建立幕府,定都江户(东京),推行锁国政策(仅开放长崎对荷兰、中国贸易)。社会等级森严(士农工商),儒学与町人文化(浮世绘、歌舞伎)并存。</b></p> <p class="ql-block"><b>四、近代日本(19世纪中叶-1945年)</b></p><p class="ql-block"><b>1.明治维新(1868-1912年)。黑船来航(1853年)迫使日本开国,幕府倒台。明治天皇推行全面西化: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建立君主立宪制。甲午战争(1894)、日俄战争(1904) 后成为东亚强国。</b></p><p class="ql-block"><b>2.大正 昭和初期(1912-1945年)。大正民主昙花一现,军国主义抬头。侵华战争(1937)、太平洋战争(1941),最终战败投降(1945年)。</b></p> <p class="ql-block"><b>五、现代日本(1945年至今)</b></p><p class="ql-block"><b>1.战后重建(1945-1952年)。美国占领下制定和平宪法(放弃战争权),解散财阀,土地改革。1956年加入联合国,经济高速增长(1960年代“神武景气”)。</b></p><p class="ql-block"><b>2. 经济大国与文化输出(1970-1990</b></p><p class="ql-block"><b>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汽车、电子产业主导全球。动漫、游戏等流行文化影响世界(如宫崎骏、任天堂)。</b></p><p class="ql-block"><b>3.平成•令和时代(1989年至今)。泡沫经济崩溃后长期停滞,少子老龄化挑战严峻。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与福岛核事故,社会反思与转型。</b></p> <p class="ql-block"><b>日本历史的特征</b></p><p class="ql-block"><b>文化融合:吸收中国、朝鲜文化,后受西方冲击,形成独特传统与现代并存。</b></p><p class="ql-block"><b>政治更迭:天皇象征化与幕府实权交替,最终确立议会制民主。</b></p><p class="ql-block"><b>灾害与韧性:频繁地震、台风塑造国民危机意识与集体协作精神。</b></p><p class="ql-block"><b>日本历史以“岛国孤立-主动开放-危机驱动变革”为循环,其现代化路径对后发国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