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漫端午,全家共品朝鲜族民俗雅韵

满园杜鹃红似火 美篇号2872189

<p class="ql-block">满园杜鹃红似火</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2872189</p><p class="ql-block">图文:满园杜鹃红似火</p> <p class="ql-block">端午时节,初夏的清风裹着鸭绿江畔的芍药花香,轻拂面颊。丹东市第40届朝鲜族民俗游园会,在绿意葱茏的江山荟公园(原灯塔山公园)盛大启幕。我和老伴牵着刚掉了颗门牙、笑起来漏风的7岁小外孙,同女儿女婿自驾来到公园的荷花池畔。只见这里早已支起一座座露营帐篷,人们为即将开启的全天精彩活动做好了准备。</p> <p class="ql-block">我们抵达民俗游园会现场时,开幕式的锣鼓声已然敲响。上午安排的十个朝鲜族民俗节目次第登场,朝鲜歌舞表演率先开场。从曼妙歌舞到悠扬器乐,尽显浓郁民族风情;舞者们身着绚丽的朝鲜族传统服饰,恰似一朵朵绽放的花朵。她们手持精致扇子翩翩起舞,鼓点与乐声紧密交织,瞬间将人卷入热烈的节日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届游园会在端午小长假时举办,吸引了大批市民与游客。热闹的人群中,女儿忽然听见有人呼喊她的名字,循声望去,竟是她的同窗。二人喜出望外,连忙向彼此热情介绍随行家人。交谈间得知,这位同学如今在文旅部门工作,相谈甚欢之际,他特意分享了一段介绍丹东朝鲜族民俗游园会的珍贵视频。随后,我一边沉浸于现场文艺表演的热烈氛围,一边通过视频,深入了解丹东朝鲜族民俗游园会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与内容,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丹东的朝鲜族民俗游园会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东北地区朝鲜族散居城市中最早举办的大型朝鲜族民俗活动之一。初期活动主要以朝鲜族传统文艺表演和民俗展示为主,包括歌舞、器乐演奏、传统服饰展示等,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已初具雏形。</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影响力的提升,游园会规模逐渐扩大,内容日益丰富多样,参与人数和节目数量不断增加。传统荡秋千、跳板、摔跤等体育竞技比赛以及民族美食展示和制作体验等项目也函逐步加入。</p> <p class="ql-block">从二十一世纪初至今,游园会固定在每年端午节期间举办,已成为丹东市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民俗游园会还增加了非遗表演内容,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丹东朝鲜族花甲礼》、《假面舞》,省级非遗项目《朝鲜族民歌》,市级非遗项目《顶瓶舞》等均在舞台上精彩呈现。而且,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艺术团体和市民参与其中,活动影响力辐射到周边地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近年来,游园会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融合现代元素,如增加时尚服装展示、现代歌舞表演等,力求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的发展,丹东朝鲜族民俗游园会已成为展示朝鲜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丹东市的文化旅游事业增添了亮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那悠扬的琴声在江风中飘荡,那些镌刻在家族记忆里的往事,如同鸭绿江水般漫涌而来。在舞台上朝鲜琴弦颤动的刹那,我的心也随之一动,岳父生前曾说的那些往事,倏然浮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岳父生前曾对我们说过,他的祖辈从山东诸城一路逃荒至东北丹东,后又暂居朝鲜。在那如今已被太平湾电站江水淹没的浅滩渡口,少年时的他每日蹚着清澈的江水往返,到对岸的中国学堂念初小。这份跨越国界的求学路,不仅织就了他的少年风华,也让我们一家与这片土地、这个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我和老伴、女儿都成了侨眷,身份的烙印里藏着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演员们身穿朝鲜族短袄"则高利",衣襟处盘扣精巧,袖口绣着细密云纹,尽显典雅气质;曳地长裙"契玛"随步伐翻涌,仿佛绽放的芍药花。</p> <p class="ql-block">从激昂的象帽舞甩出的七彩飘带到那灵动的长鼓舞鼓点铿锵,空灵的奚琴独奏流淌出白山黑水的悠远。小外孙踮着脚拍手直嚷“好看”,门牙的缺口随着笑声一翕一张。</p> <p class="ql-block">此情此景,我却想起儿时奶奶讲过的抗美援朝往事。奶奶说,抗美援朝时你二叔才十七八岁,跟着伙伴们参加了村里的支前工作。还曾作为担架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穿梭在朝鲜的山岭间,用最简陋的担架,将受伤或患病的战士们转送回国治疗。那时的战火硝烟里,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情谊,早已深深融入了丹东这座边境城市的血脉。朝鲜族的民俗活动,音乐舞蹈也深受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喜爱,辣白菜、高丽冷面等也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我们漫步走着,来到了跳板表演场地。据主持人介绍,这次第40届民俗活动园跳板和秋千的运动员,都来自延边体育学院,是国家级专业选手。跳板运动员更是跳板领域的传奇人物,多年来在国家级、省级赛事中屡获殊荣。曾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在“红太阳照边疆”音乐伴奏下,表演高超的跳板技艺,惊艳了全国的电视观众。如今,这位神秘高手将现身鸭绿江畔,在江山荟公园,进行一场精彩绝伦的跳板表演,展现朝鲜族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跳板表演现场,两位女运动员身着色彩艳丽的短衣长裤,分立跳板两端,一人手中拿扇子,一人拿七色彩带。她们配合默契,踏着轻快的节奏,利用跳板的弹力将对方弹向高空。在交替腾跃的瞬间,表演者做出折合扇、旋转,甩彩带等高难度动作。在跳板上行时一人手舞七色彩带,画出耀眼的光环,一上一下间惊险刺激,让我们的目光一刻也移不开。每一次精彩的空中亮相,都瞬间点燃现场气氛,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将游园会的氛围推向高潮。</p> <p class="ql-block">本届民俗游园会的秋千环节,也迎来一位实力超群的重磅嘉宾!她手握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秋千女子(55kg以上)单人高度项目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在省级赛事中也屡获桂冠。</p> <p class="ql-block">现场单人荡秋千表演中,勇敢的女选手在同伴助力下,奋力荡起秋千,一次次迅猛冲向高空,又疾如流星般俯冲而下。飞扬的裙摆,似在与云朵热切交谈。她凭借行云流水的动作,将在省级、国家级赛事中沉淀的精湛技艺,幻化为令人拍案叫绝的空中舞蹈,每一个起落都诠释着无畏与卓越。</p> <p class="ql-block">表演场上,双人秋千的绳索微微晃动。两位选手身姿轻盈,默契地一升一降,裙摆翻飞间,在高空中勾勒出优美的弧线。身旁的老伴突然握紧我的手,眼底泛起追忆的柔光:“你看她们配合得多妙。这你来我往的节奏,多像当年咱爸过江上学,和朝鲜小伙伴互相牵手帮扶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我望着选手们彩裙扬起的绚丽轨迹,恍然顿悟——这秋千荡起的何止是风景?更是跨越江河、穿透岁月,在代代人心中传承的深厚情谊,是两国人民和汉族与朝鲜族携手同行、彼此信任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望着双人秋千上选手们如燕般轻盈的身姿,老伴不禁感叹:“以前只当是民间玩意儿,没想到现在都是全国大赛的冠军亚军。”我摸着小外孙的头解释:“宝贝,朝鲜族把荡秋千叫‘飞上天’,老一辈姑娘们通过这个比试胆量,现在成了咱们丹东的文化名片呢!”小外孙似懂非懂地点头,眼睛却紧紧盯着腾空时飞扬的彩裙。</p> <p class="ql-block">为了午间开始的T台表演,一些模特表演队员已来到场地。她们沿着T台中线反复丈量步伐,忽而驻足调整肩颈线条,忽而在虚拟定点处旋身定格,她们挺拔如松的体态与专注坚定的眼神,早已自成气场,引得游园会人频频驻足观看。</p> <p class="ql-block">模特走台表演宛如一场流动的文化盛宴。而现代服饰展示环节同样精彩,从古典端庄到时尚前卫,多元风格在T台上交织碰撞,奏响一曲跨越时空的美学乐章。</p> <p class="ql-block">老伴指着穿着一套淡蓝色上衣的朝鲜族服装的人,感叹地说:“这配色像不像鸭绿江的水?”我笑着点头,想起文献里记载,朝鲜族服饰的染料多取自天然花草,蓝色正是取自板蓝根,原来家乡的山水早融在了一针一线里。</p> <p class="ql-block">非遗打糕展示区飘来阵阵糯米香,瞬间将我拉回现实。身着民族服饰的小朋友们排成可爱的队列,握着木槌敲打糯米团。</p> <p class="ql-block">高考在即,加之恰逢端午佳节,游园会现场制作的打糕上用糯米粉铺成“步步糕”字样,有关领导带头举起打糕锤,敲响游客参与制作的锤声时,很多游客纷纷拿起“福锤”,参加打糕制作,祈求打“糕”分,一举“糕粽”(一举高中)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小外孙仰着红扑扑的脸蛋,乌溜溜的眼睛满是期待,粉嫩的手指揪着我的衣角轻轻摇晃,软乎乎地撒着娇。这时,他妈妈指着不远处,一位身着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小男孩正踮着脚,双手颤巍巍地举着沉重的打糕锤。"去帮帮小哥哥呀。"话音未落,小家伙蹦跳着冲过去,双手紧紧攥住木锤,铆足了劲儿,一下又一下砸向软糯的糯米团。白花花的糕团在锤击下变换着形状,他抿着小嘴,眉头微皱,圆滚滚的脸颊随着动作轻轻晃动,那股全神贯注的憨态,逗得周围的人忍俊不禁,笑声此起彼伏。</p> <p class="ql-block">我靠近他身边,轻声说:“宝贝,咱们丹东的朝鲜族祖辈们,逢年过节就会做打糕,捶得越久越黏,日子也会越过越甜。”他沾满糯米粉的小手紧紧握着木锤,眼睛亮晶晶地仰望着我,奶声奶气地说:“那我要和小哥哥使劲捶,等做好了,我要分一半打糕给他,一起吃甜甜的打糕!</p> <p class="ql-block">小外孙妈妈带着他将打好的面团,拍向制作打糕旁边的“名校墙”,“啪嗒”一声黏在“上海交大”上!小外孙兴奋得又蹦又跳,漏风的小嘴直喊:“我要上大学!清华北大在墙上面,我够不着,要不我一定能粘上去”。妈妈眼里闪着光,孩子参与了朝鲜族打糕的制作,又把自己的打糕投上了名校墙,让此行多了份惊喜!而我转头看向身旁的老伴,她正用手机记录这一幕,耳边仿佛又响起小外孙大姨姥朝鲜语——“安宁哈塞哟”的问候,“康桑思密达”的道谢,从日常对话里流淌出的语言,何尝不饱含着对小外孙的期望和对女儿的祝福,这也是家族记忆与民族文化交融的最好见证!</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兴致勃勃地参与了游园会“百人掷柶大比拼”游戏。它是朝鲜民族的传统游戏,又音译为“尤茨”,古时中国称“四维”、“四维戏”。通常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期间进行,因为朝鲜族视元宵节为一年劳作的开始,做这个游戏是为了预测当年的收成。</p> <p class="ql-block">游戏时用四根特制的木条作为“柶”,摇晃后掷到地上。把4个柶掷出去后,根据木条的仰扣情况计分。选手们全神贯注,精心谋划着行棋策略,团队成员之间默契配合,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古老的民俗智慧在这场盛大的竞技中熠熠生辉。当得知四根刻有标记的木制掷具各有深意,小外孙眨巴着眼睛,拉着爸爸研究起了得分策略。</p> <p class="ql-block">四根木条在人们手中掷出,不同的组合对应着不同的计分方式。选手们全神贯注,精心谋划着行棋策略,团队成员之间默契配合,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古老的民俗智慧在这场盛大的竞技中熠熠生辉。我看着这一幕,忽然想岳父说过,掷柶曾是朝鲜族文人雅士的娱乐,棋盘上的进退藏着处世哲学,如今在游园会里,这份智慧正被新一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全家寻了特色饭店,来此吃饭的人非常多。小外孙进店后指着墙上的菜品说,“我要这种鱼锅”。大家围坐在桌前,大快朵颐丹东特色的铁锅炖鱼。热气腾腾的鱼肉鲜嫩入味,配上软糯的贴饼子,小外孙吃得满嘴流油,还不忘竖起大拇指:“比动画片里的美食还香!”我对小外孙说:“宝贝,咱们丹东就像这锅炖菜,汉族、朝鲜族还有好多民族的文化混在一起,才这么香呢。”孩子似懂非懂地笑了,可我知道,民俗的种子已悄然种下。</p> <p class="ql-block">吃完午饭,看着小外孙眼角眉梢藏不住的欢喜,再看看身旁笑意盈盈的家人,我忽然明白:参加朝鲜族民俗游园会,无论是歌舞、非遗打糕还是跳板、荡秋千、模特的服装展示,还是掷柶等游戏的民俗,不仅是祖辈留下的文化瑰宝,更是流淌在丹东人血脉里的精神纽带。这个端午,我们不仅饱览了朝鲜族的民俗风情,更在祖孙三代的互动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民族民俗文化的对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