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禅境—华严寺

白桦树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位于崂山东部海滨那罗延山西南麓。三面环山,东邻大海,乃崂山现存唯一佛寺。寺内的那罗延窟面积宏大,窟顶有一洞直冲天宇,祥光四射。</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原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明代高僧憨山大师在此居窟修禅2年。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即墨进士黄宗昌辞官还乡,隐居崂山,筹资兴建华严庵,但庵未建成,即毁于兵灾。其子浦江令黄坦继父遗志,助即墨准提庵慈沾和尚重建华严庵于现址。其后屡经修葺,迄今仍为当年规模。1931年始改称华严寺。</p><p class="ql-block"> 该寺“文革”期间被毁。1984年重修得以恢复其原貌。整个庙宇占地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房舍计120余间,依山势修建,为“阶梯式”院落,分为四进,布局严谨,建筑错落有致,庄严而典雅。</p> <p class="ql-block">  前往华严寺的山路,路修的极为整齐,树木花草皆层次分明,明明是明媚的春天,山路两边层林尽染的林木却透着浓浓的秋韵。令人心生憧憬,那神秘的华严寺也定会带给前观之人非同一般的感受吧?</p> <p class="ql-block">  一路行来,山路两边的摩崖石刻一一闪现,形态各异,颜色姝丽,笔体多样,令人目不暇接,感觉像是走进了石刻的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法显法师(约337年—422年)‌,俗姓龚,东晋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经陆路抵达印度、海路归国的求法高僧,比玄奘西行早230年,以62岁高龄西行取经,历时14年,游历30余国,带回并翻译大量佛经,著有《佛国记》,被誉为“5世纪欧亚大陆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62岁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进入北印度,后由海路归国,开创中外文化交流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  法显西行途中穿越“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白龙堆沙漠,以枯骨为路标;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同伴或亡或退,仅法显与道整抵达中天竺。‌‌</p><p class="ql-block"> 巡礼佛陀圣迹(如蓝毗尼、鹿野苑),在摩揭陀国巴连弗邑学习梵语,抄录《摩诃僧祇律》等戒律原本。‌‌从斯里兰卡乘商船遇风暴,漂流至印尼耶婆提,最终于412年在青岛崂山登陆,全程四万里,同行11人仅其一人归国。</p><p class="ql-block"> 他撰写的《佛国记》比玄奘《大唐西域记》早230年,19世纪被译成英、法、日等多国文字。</p> <p class="ql-block">  进入华严寺大门前的小广场上,伫立着法显手持禅杖,昂扬威武的雕塑。据说1600多年前,他就是在此地登陆崂山的。</p><p class="ql-block"> 传说,1590年前深秋,崂山所有的莲花一夜之间全部绽放,一时间,莲的清香飘出千里万里。深秋,本不是莲花盛开的时节,何以莲花如此绚丽?长郡太守大惊,莲花盛开必有大德高僧光临崂山?太守急披衣,赶到海边。果然,五彩霞光中乘风破浪驶来一船,一位身披袈裟、手持禅杖,足踏芒鞋的大师立在船头,他就是中国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大师。</p> <p class="ql-block">  普贤菩萨,佛教菩萨名,梵文Samantabhadra的意译,也曾译为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普贤菩萨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此外,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p> <p class="ql-block">  塔院始建于康熙年间,院内三座塔。中间高塔是华严寺首任方丈慈沾大和尚的藏骨处。左右两座石塔为善观、善和住持的圆寂塔。塔院以西为塔林,现存历代住持石塔十余座。大同塔遗址一处。</p> <p class="ql-block"> 明代高僧憨山和尚手书中堂一幅:</p><p class="ql-block"> 独立高台眺大荒,飞来空翠洒衣裳。</p><p class="ql-block"> 一林爽气生天籁,无数昏鸦送夕阳。</p><p class="ql-block"> 厌俗久应辞浊世,濯缨今已在沧浪。</p><p class="ql-block"> 何当得脱尘埃去,披拂云霞坐石床。”</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个洞原来没有孔,那罗延佛在成佛前带着徒弟在此洞修炼,当他修炼成佛后,凭着巨大的法力将洞顶冲开一个圆孔升天而去 ,才留下这幺个通天的圆洞。在梵语中,“那罗延”是“金刚坚牢”的意思。此窟由花岗构成,与梵文的那罗延名实相符,僧侣们称此窟为“世界第二大窟”。 据《憨山大师年谱疏》记载,明代高僧憨山在五台山修行时,从《华严经》上看到有关那罗延窟的记载,遂不远千里来到崂山,在那罗延窟坐禅修行两年余,原来想在窟旁建寺,后因地域限制,不宜扩展,更觉得建筑材料运输、施工等多方面都有困难,才易地太清宫处建海印寺,引起一场长达16年的僧道之争官司。因为此窟的结构独特,并载入宗教典籍, 所以被誉为“崂山著名十二景”之一——“那罗延窟”。</p> <p class="ql-block">  那罗延”,梵语意思是“坚硬牢固”。相传,英俊潇洒的“那罗延王”力大无比,他就是在这座石窟中打坐修炼,而后凭藉神功拔地而起,冲开坚硬的花岗岩石层,成佛升天。僧侣们对此膜顶崇拜。视此窟为圣地,称之“神窟仙宅”、“世界第二大窟”。</p> <p class="ql-block">  那罗延窟,一朵开在九天云外的莲花。“那罗延窟”在《华严经》里这样描绘:“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是菩萨聚居处。”</p> <p class="ql-block">  2025年4.28日来到青岛崂山风景区。四十年前曾来过崂山,印象深刻。几十年来萦绕在脑海中的回忆始终是那潺潺溪流、飞流瀑布,沿途的摩崖石刻,沿海行驶的环山路以及苍翠欲滴的林荫。本以为是旧地重游,失了些许的新鲜感,没想到来到售票窗口时,工作人员问我走哪条线?我竟然回答不出。此时方知崂山至少有三条线,(因以前来此,自己并没有亲自买票)环顾左右见多选择太清线,便也随大溜,选择游太清线。事实证明,这条线确是首游。</p><p class="ql-block"> 太清线游严格说不包括华严寺景区,也许源自一种佛缘的牵引,无意识间误打误撞进入华严寺地界。走在华严路上,路边壮丽多彩的景物令人心生向往,及至游览了整个景区后,更是万分庆幸自己没有错过此一佛教圣地的观光。这里的寺院规模不是很大,但却处处透着精致、奇异。在中国广袤大地上,佛教寺院不可胜数,像华严寺一般清幽雅致、背山临海的恐怕是第一个吧?!华严寺最有名的应数山西大同市的华严寺,比崂山的早了近六百多年,其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远胜于崂山华严寺。但就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以及与历史名僧法显的渊源,特别是景区周围典雅清幽的设计与建造,却是其他寺院所难以企及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