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回来话欧洲之二-西方生活图景差异

曹雪芹

<p class="ql-block">  中国有老话叫作“百闻不如一见”,还有一句经常挂在官员们的嘴边上的叫作“通过现象看本质”。前几日我踏上西欧之旅,旅途中诸多现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差异鲜明的生活图景,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中西不同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与发展模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西欧国家的街头巷尾,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居民住房少见空调的身影。导游解释道,欧洲高昂的电价使得居民在面对高温时,更倾向于选择下班后前往户外街头,与亲朋好友相聚,在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中躲避家中暑气,直至夜晚十点左右才归家休憩。这与中国南方地区形成了强烈反差。中国政府几十年以来一直确保居民用电最低水平。而且还有峰谷电之分,导游还介绍如果欧洲居民想装一台空调必须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等待申批往往夏日已过。这与中国上午买空调下午按装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国南方,夏日酷暑难耐,空调早已成为家家户户的“标配”,人们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凉爽与舒适。这种差异的背后,既有着能源成本、消费观念的因素,也折射出不同的生活方式。欧洲人似乎更注重社交互动,享受户外的悠闲时光;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借助现代科技,打造舒适便捷的居家环境,我想这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选择还是更多的无奈?</p><p class="ql-block"> 在欧洲,服务业的小费文化也是一大特色。从餐厅服务员到酒店行李员,接受服务后支付一定数额的小费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当我们一下飞机地接导游就核对人头,说是要和大巴车司机结小费。还有司机规定每天都有定额工作时间,如果哪天超出工作时间,我们也要支付相应的小费补偿。这与中国的大巴司机服务理念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 然而,“公共厕所”稀缺是我们这些旅行者最痛狠的,我们所到之处公共场所基本上没有公共厕所,即便存在也往往需要付费使用,在欧洲公共厕所使用需要付费的,而且价格不菲,大小便每次1欧元,(1欧元相当于8.2人民币),你想8.2元人民币可以买3-4斤大米或面粉了。这与中国随处可见的免费公共厕所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中国城市公共厕所的位置街道上方都会有明显标注的,即使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也一目了然,很快就能找到方便之处。在中国政府眼里真可谓“小厕所大民生”。中国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与完善,为民众和游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彰显了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而欧洲的厕所文化,反映出其服务业的一种传统运营模式,付费厕所则可能与当地的城市规划、运营成本等因素相关,充分体现了“资本的逐利性”。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国家在社会服务体系构建上的不同思路与侧重点。再有厕所也有“中国特色”和欧美西方不同之处,欧洲的公共厕所只有坐便器一种,而公共场所的坐便器中国人特恶心,如果不是有“急事要办”怎能坐得下去。反观中国的公共厕所一般都分蹲式厕和坐便二种,而在公共场所中国人极大多数人都习惯于蹲便,这样更卫生,更能预防疾病。当然也少数人因膝关节问题选择坐便器。在公厕蹲位数量上男女比例上中国明显好于欧洲各国,这样就使“方便”更加方便。在中国许多城乡公共厕所里都设有第三卫生间,但在欧洲我从未见过。再则最近十几年来,中国不管大城市还是乡镇公共厕所都非常规范化星级化,城市中还“高大尚”,有些城市公共厕所可以说是富丽堂皇。我想这并不仅仅是文化差异,而是中国各级政府部门“执政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理念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一踏上欧洲土地接地导游反复提醒的防盗事项,导游提醒我们欧洲的小偷无处不在,越是人多的地方小偷越多。导游再三提醒我们贵重物品必须随身携带,包包必须背在前胸。在欧洲时有大巴车车窗玻璃被砸抢,游客车上物资被偷发生。这一点也让我对欧洲的社会治安状况有了初步印象。在旅游过程中,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地区人员复杂,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同团的旅友在威尼斯由于背包背在后面,被二个漂亮年轻女郎拉开了拉链,幸亏及时察觉没被偷走。我们的地导在欧洲十几年了。她说曾经也被偷过包包,而被偷的是全团护照(一踏上外国我们的护照必须交给地导保管),造成了困扰和伤害可想而知。相比之下,中国近年来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成效显著,“平安中国”建设让民众能够安心生活,游客也能放心游玩。这一点得到了外国游客普遍好评。中国通过科技手段、警力部署,群防群治等多种方式,织就了一张严密的安全防护网,营造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一对比,凸显出中国在社会治理能力上的不断提升和对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们在对比中看到差异的同时,更应保持理性与客观。西欧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艺术、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们的社会发展模式、文化传统历经岁月沉淀,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同样,中国在自身的发展道路上,也走出了具有特色的成功之路,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且明显优于西方国家。</p><p class="ql-block"> 此次西欧之行的所见所闻,是一次不同文明、不同社会的碰撞与交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西方,也让我们更加珍视自身的发展成果,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长处。每一种生活方式、每一种社会模式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才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p> <p class="ql-block">本人在凡尔赛宫与当地画家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