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寺探访

何周峰

<p class="ql-block">作者:何周峰</p> <p class="ql-block">塔影寻踪:</p><p class="ql-block"> 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邂逅</p><p class="ql-block">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周至县的两座千年古塔宛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儿时,老人们常说,这两座塔的诞生源于一场神仙的较量。相传,两位神仙约定,仅用一夜时间,在鸡叫前各建一座塔,看谁能率先完工。最终,大秦寺的杰作顺利落成,而八云塔却因鸡啼声起,顶部未能修缮完整,这场奇幻的比试就此定格在传说之中。</p><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我才知晓这两座塔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县城的八云塔承载着佛教的千年智慧,而楼观塔峪村的大秦寺塔,则见证了景教从西域远渡而来,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的历程。这两座塔,宛如两位静默的智者,跨越时空,诉说着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应朋友之约,我第一次走进大秦寺。那时的我,只是被塔的神秘所吸引,未曾想,命运的齿轮早已开始转动。没过多久,我接到组织安排,来到楼观镇政府工作,时间恰好是6月初。从此,我与这片土地的缘分愈发深厚,对大秦寺塔的关注也日益增多。</p><p class="ql-block"> 今天清晨六点半,我怀揣着对母亲的思念,踏上了回老家的路,特意买了热乎的包子,还置办了些食材,满心期待着能陪老娘吃顿团圆饭。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十点多,我给农民作家巩钊发信息问候,得知他和周至县作协的几位成员正在大秦寺,与作协主席王军强相聚。</p><p class="ql-block"> 得知这个消息,我内心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告别老娘后,我立即驱车前往楼观镇塔峪村的大秦寺文管所。半小时的车程,仿佛格外漫长,一路上,往昔与大秦寺相关的回忆不断在脑海中闪现。</p><p class="ql-block"> 抵达大秦寺文管所院内,眼前的这座古老的建筑与终南山色,形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王军强兄弟因端午假期值班,坚守在此。不一会儿,我惊喜地发现,前来相聚的竟有五位作协成员。</p><p class="ql-block"> 大家围坐在一起,话题如决堤的洪水,滔滔不绝。从周至东耿峪的青山绿水,聊到西边泥峪的幽深静谧,再到姬家沟的姬家庙的历史渊源……每一个话题都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我们分享着各自的创作灵感,探讨着周至的文化传承,在思想的碰撞中,对这片土地的理解愈发深刻。</p><p class="ql-block"> 大秦寺塔静静伫立在一旁,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微笑着聆听我们的畅谈。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此刻,又成为了我们文学交流的见证者。这场意外的相聚,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与灵感,更让我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 六一聚大秦寺有作</p><p class="ql-block"> 六姓同俦聚首时,端阳时节正逢期。</p><p class="ql-block">大秦古寺遗风在,景教残碑往事奇。</p><p class="ql-block">一夜仙踪成秘语,千年塔影诉幽思。</p><p class="ql-block">文明火种传薪火,更赋新章展妙辞。</p> <p class="ql-block">唐代景教寺院:文明交融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在大唐盛世的璀璨文明星空中,景教寺院宛如独特而闪耀的星辰,见证了东西方文化跨越万里的奇妙碰撞与深度交融。唐代所建的景教寺院,又称波斯寺、景寺,其兴衰历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一位名叫阿罗本(Olopon)的景教传教士长途跋涉,来到了繁华的长安,开启了景教在中国传播的篇章。阿罗本带来的景教教义,犹如一股新奇的思想之流,涌入这片古老的土地。贞观十二年,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于长安义宁坊建起了大秦寺,这座寺院成为了景教在中国扎根生长的重要据点。自此,景教在中国的发展得到了官方认可,逐渐开始在大唐的土地上传播开来。</p><p class="ql-block"> 此后,高宗、玄宗、肃宗等多位皇帝,延续了对景教的支持态度,纷纷在各州建立景寺。这些景寺如同文明的驿站,将景教的思想、文化以及与景教相关的知识传播到大唐的各个角落。景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这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代宗建中二年(781)正月,在义宁坊大秦寺树立起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成为景教在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碑文详细记载了景教的教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以及历代皇帝对景教的支持,以文字的形式铭记了景教在大唐的辉煌时刻,为后世研究景教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 最初,大秦寺被称为波斯寺,这一命名源于当时人们认为景教的布教中心在波斯。《两京新记》中记载,长安醴泉坊十字街东南的波斯胡寺,便是仪凤二年(677)依波斯王毕路斯(Sapphiras)奏请所置。随着对景教认识的加深,人们逐渐了解到景教的根源地是大秦(指罗马帝国),于是唐玄宗在天宝四年(745)九月下诏,将波斯寺改称大秦寺。这一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景教认识的不断深化,也体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对不同文化的来源保持着探索与求知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在景教发展的过程中,大秦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般若三藏传〉记载,贞元初,波斯僧景净居住在长安大秦寺,还曾与般若三藏共同翻译《六波罗蜜经》。这一事件表明,大秦寺不仅是景教传播的中心,也成为了佛教与景教等不同宗教文化交流、融合的场所,展现了唐代文化多元共生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 然而,景教寺院的辉煌未能长久延续。后来,武宗发起破佛运动,景教也不幸遭到波及。大秦寺等景教寺院在这场运动中被毁,景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沉重打击。曾经热闹的景教寺院,在历史的风雨中逐渐凋零,景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弱。</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景教寺院,从建立之初的繁荣,到后来的衰落,其命运的轨迹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巨大转变。但它们所承载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记忆,以及在文化融合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永远留在了历史的画卷之中,成为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宗教发展的重要线索,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大唐盛世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作者:何周峰,1968年生于周至,从小受父母教诲,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生活,喜欢文史、摄影等,现就职于周至县人大常委会,四级调研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