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瑰宝:战国·《人物龙凤图》帛画

鄠邑闲人

<p class="ql-block">在中华文化的瑰宝中,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图》帛画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幅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的绢本淡设色画,现藏于湖南博物院,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之一。它描绘了一位中年妇女侧身而立,双手合十祈祷的模样,她头顶上是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尾羽卷起,左侧则是一条体态扭曲的龙正向上升腾。这幅画作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也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画中的妇女头后挽着一个垂髻,系有装饰物,长衣拖地,服饰庄严华丽,人物体态婀娜。她双手合十,似乎在为逝者祈祷,凤鸟与龙的形象则象征着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这种对生命的美好祝愿,通过画中人物的姿态和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作为葬仪中使用的旌幡,《人物龙凤图》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战国时期,楚国巫风盛行,人们相信通过绘制肖像可以为死者招魂,使墓主人能够被引领升天或在阴间继续阳世繁华的生活。画中的巫女虔诚恭敬地为墓主祝祷,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灵魂再生的深厚信仰。</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的艺术表现力令人叹为观止。画家用流畅挺劲的线条勾勒出物象的造型,线条极为概括洗练,刚健古拙,沉凝有力。凤鸟与龙的线条对比鲜明,凤鸟的线条丰富变化,突出其动感造型和优美姿势,而龙的线条则较为纤细简略,形成对比,更显凤鸟的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这幅画作中的亮点。画家以高度概括的轮廓线勾画出女性的外部造型,无论是发髻还是脸部以及身躯、手臂服饰,几乎都是一笔勾勒而成。衣饰纹理的刻画细致入微,装饰性纹样的用线以及涂染的重墨,不仅具有装饰性的效果,还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这种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法的绘画方式,在战国时期已经相当熟练。</p> <p class="ql-block">巫女占据了画作的主要位置,她头挽重髻,侧身向左肃立,两臂前伸,拱手合掌,似念念有词。她所着长袍饰有拳曲的云纹图案,衣长及地,下摆前后分张如倒牵牛花形,细腰宽袖,袖口、腰身内敛,袖口有黑白相间的斜纹。人物体态婀娜清丽,吻合“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审美时尚。</p> <p class="ql-block">画作对物象的神态和特征的成功刻画也值得留意。凤鸟的展翅腾飞向上而起的动作,通过左右脚爪的一屈一伸以及尾羽的上扬表现得极为完美。眼睛的刻画虽简单,却微妙地表达了凤鸟在高空飞升时的专注和不安。龙眼的仰望和专注,以及似乎与凤鸟共同承担某种期待的神态,也极为完美地再现出来。这种通过简单动作和眼睛神态的刻画,表现出特定的空间氛围和神情变化,体现了当时无名画工精湛的艺术天赋和高度把握物象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曾评价这幅画:“长沙席画图,灵凤斗恶奴,善者何矫健,至今德不孤。”这幅帛画在1949年2月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随后被湖南古董商蔡季襄收藏。新中国成立之初,蔡季襄将全部文物捐献给国家,这幅《人物龙凤图》现收藏于湖南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在专门的纸、绢尚未发明使用之前,人们往往将字画刻画在或绘在木板、石版、器物或丝织物上。这类作品后来常按其使用的材料分别称为“木板漆画”、“画像石”、“砖画”及“帛画”等等。这幅《人物龙凤帛画》就是这类葬仪中的一件作品,它以墨线勾勒及写意手法绘人物、龙凤,用笔流畅,画面生动形象。</p> <p class="ql-block">《人物龙凤帛画》呈长方形,质地为深褐色平纹绢,是用线描设色方法绘制的一幅含义特殊、构图美妙的作品。画中妇人脚踏一半月状物,似为龙舟,亦可释为弯月,其上方画一只高颈昂首、尾翎卷翘、轻盈飘逸、向上飞跃的凤鸟,左侧有一条伸脚卷尾,躯体弯屈,扶摇升腾的黄龙。画面省略了一切背景,只着力表现这三个形象,形成对比中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人物龙凤帛画》是中国乃至世界年代最早的帛画之一。两幅帛画:一幅是1949年2月在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另一幅是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人物御龙图》,并称为先秦绘画艺术中的双璧,均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专家认为,两图大致确立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p> <p class="ql-block">在《人物龙凤帛画》中,女主人公细腰,宽袖、长裙,反映了楚人的服饰特点及“好细腰”的风俗。凤凰作为祥瑞之鸟,楚人以凤凰为图腾,相信灵魂要在天地使者即凤凰的引领下升天。这幅画作不仅展现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与灵魂的深刻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