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朱启钤(1872—1964年),字桂莘,亦作桂辛,号蠖园,我国著名学者、实业家,爱国民主人士。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11月12日生于贵州紫江(今开阳)。清末,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任北京外城巡警总厅厅丞、津浦路北段总办。辛亥革命后,先后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总长、内务部总长,并一度兼代国务总理。后任山东中兴煤矿公司总经理。他既是古物陈列所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办人,是中国营造学社的社长。民国时期,他曾亲自主持京城的改造,如改建正阳门、打通皇城、开放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改建新华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著有《李仲明营造法式》、《存素堂丝绣录》、《蠖园文存》、《芋香录诗》等。</p><p class="ql-block"> 1951年,朱启钤先生向故宫博物院捐献明、清书画以及法书、瓷器等文物49项,共计69件。</p> <p class="ql-block">朱启钤一息斋记的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一息斋”记</p><p class="ql-block">朱启钤</p><p class="ql-block">予于民国三年,任内务总长兼北京市政督办时,以公园南坛门外东侧原清代宿卫值房为办公地,并以朱熹“一息尚存,不容稍懈”之箴言,题匾“一息斋”。时值社稷坛将改为公园,而公园之建设,亦由予一手创办。故记之。</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原名中央公园)是北京城内首个将皇家禁地辟为公共场所的公园,是民国初年北京旧城改造和逊清皇家建筑公众化的开端,是北京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近代化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其主持者是朱启钤先生。1914年,朱启钤先生时任内务总长兼京都市政督办,以公园南坛门外东侧原清代宿卫值房为办公地,名“一息斋”,取“一息尚存,其志不容稍懈”之意。他以杰出的才干和卓越的学识,为中山公园的开放和北京城市建设的近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值得铭记的物质和精神遗产。</p> <p class="ql-block">有几位古稀之年的老同学一起参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