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毛泽东》

青檀

<p class="ql-block">从《前言》看,牛汉所论,未及艾青1942年之后的诗歌。对艾青后期诗歌不以为然,似乎是海外学人周策纵首先表达出来的。对周策纵的这一看法,艾青显然不满。(见艾青《迷幻药》)现在是,国内同行朋辈也认可了周策纵的看法。艾青逝世于1996年5月,牛汉《前言》作于1996年7月。不知艾青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二、《毛泽东》一诗,能否入选有一首诗,最能够反映时代变化对诗歌认知的影响。这就是《毛泽东》一诗。这首诗作于1941年,互联网上竟已不易找到: </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哪儿出现,</p><p class="ql-block">哪儿就沸腾着鼓掌声——</p><p class="ql-block">“人民的领袖”</p><p class="ql-block">不是一句空虚的颂词,</p><p class="ql-block">他以对人民的爱博得人民的信仰;</p><p class="ql-block">他生根于古老而庞大的中国,</p><p class="ql-block"> 把历史的重载驮在自己的身上;</p><p class="ql-block">他的脸常覆盖着忧愁,</p><p class="ql-block">眼瞳里映着人民的苦难;</p><p class="ql-block">是政论家、诗人、军事指挥者,</p><p class="ql-block">革命者——</p><p class="ql-block">以行动实践着思想;</p><p class="ql-block">他不断地思考,</p><p class="ql-block">不断地概括,</p><p class="ql-block">一手推开仇敌,</p><p class="ql-block">一手包进更多的朋友;</p><p class="ql-block">“集中”是他的天才的战略——</p><p class="ql-block">把最大的力量压向最大的敌人;</p><p class="ql-block">一个新的口号决定一个新的方向:</p><p class="ql-block">“一切都为了法西斯主义之死亡。”</p><p class="ql-block"> 1941年11月6日,于陕甘宁边区参议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