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黄河长卷》:在笔触间触摸母亲河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初见王克举教授的《黄河长卷》,161.6米的油彩巨制如一道金色洪流铺展眼前,瞬间让人跌入黄河的千年史诗。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克举以20年写生积累、4年跨越8省的跋涉,将黄河从涓涓源头到奔涌入海的壮阔,凝练成画布上的生命史诗。他的笔触里藏着对土地的敬畏——当高原上的溪流以清澈线条蜿蜒时,当壶口瀑布的浪涛用厚重油彩砸向画布时,当下游平原的河道如金龙盘踞沃野时,每一笔都在诉说:黄河不仅是地理的河,更是民族精神的图腾。</p><p class="ql-block">长卷最震撼之处,在于其“流动的史诗感”。源头的星宿海如翡翠散落高原,王克举用细腻的冷色调勾勒冰川融水的剔透,仿佛能听见水滴坠入河谷的清响;中游的壶口段,他以刮刀堆砌出浪涛的肌理,棕黄色的油彩层层堆叠,让观者隔着画布都能感受到瀑布轰鸣的磅礴力量;至下游入海口,金色河道与黛青平原交织,笔触陡然变得舒展,夕阳下的河面泛着碎金般的光,那是黄河滋养千年的温柔见证。这种从“细腻写生”到“宏大叙事”的转换,恰似黄河从源头到入海的生命轨迹,在刚柔并济间铺陈出自然与文明的对话。</p><p class="ql-block">更动人的是画卷里的人文温度。王克举没有将黄河抽离为纯粹的自然景观,而是让沿岸的窑洞、渡桥、耕作者成为画面的血肉。在黄土高原段落,几抹皴裂的土黄色间,隐约可见农人牵着毛驴走过田埂,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这是黄河孕育的生活图景,也是他用4万公里跋涉换来的真实印记。这种“以人写河”的视角,让长卷超越了风景画的范畴,成为一部流动的黄河文明史。当现代观者站在画前,既能看见李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也能触摸到黄河儿女与土地共生的烟火气息。</p><p class="ql-block">王克举曾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这幅长卷正是对“根”的具象诠释。在他的画里,黄河的每一道弯、每一朵浪都承载着文明的密码:上游的清澈是初心,中游的奔涌是抗争,下游的辽阔是包容。当我们的目光随画布延伸,从青藏高原的冷峻到华北平原的丰饶,会突然懂得:为何这条河能成为民族的精神图腾——因为它的流淌,从来不止于自然的物理轨迹,更铭刻着一个民族在苦难与辉煌中前行的身影。</p><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时,脑海里仍回荡着长卷末端那片入海的金光。王克举用画笔完成的,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场对民族精神原乡的朝圣。这让我想起他在创作手记里的话:“希望人们透过作品,听见黄河的心跳。”而此刻,我分明听见了——那是从画布深处传来的,属于母亲河的,雄浑又温柔的脉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