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乌台诗案读苏轼诗词之三

老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著名的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由于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苏轼自觉在朝廷无法立足,于是申请外任,于熙宁四年(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之后又分别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任职上,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像涉嫌朝廷放贷的青苗法以及食盐专卖法、手实法等,苏轼都极为反感,于是便形诸吟咏,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而在当时,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6年)二次罢相,变法事业的主导者已经从王安石变为神宗本人。当时变法已经成为皇帝亲自部署的既定国策,反对变法就是反对神宗的既定决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于四月二十日到任,进《湖州谢上表》,其中写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句中“其”为自称,“新进”即指神宗任用的新派人物。公开地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不与当朝新贵合作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新法“生事”的不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秋七月,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章弹劾苏轼。弹劾的导火索正是上表中的这两句话。认为苏轼是攻击朝政,反对新法。神宗及新派人物都大为恼火。后来由神宗批示后,于七月二十八日,台吏皇甫僎携吏卒急驰湖州勾摄苏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虽然事先接到苏辙的通知,已经有所思想准备,但苏轼全家仍然不能接受这一变故。当妻子王闰之被这一批凶神恶煞的朝廷使者所吓倒的时候,苏轼渐渐冷静下来,并且给他们讲了一段故事,那就是宋真宗时期,寻求隐居郑州的杨朴出来做官,当杨朴被领到皇帝面前的时候,杨朴说他不会作诗,但引用了妻子在他临行时做的一首诗念了出来,这首诗劝慰说:“更休落魄贪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帝也为诗句所感动,即让杨朴回去了。王闰之也破涕为笑,压抑着心中的不安,目送苏轼被差役带走后才放声大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便被正式提讯。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经过御史台预审,又查出了苏轼大量诗作,认为均有反对新法,攻击朝政的嫌疑,建议重判。“舒亶倒确有此意,他从苏轼的文字所及,追究出与苏轼有文字联系的几乎整个在野的“旧党”,……用心可谓险恶。”(王水照 朱刚 《苏轼评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远亲代劳,却忘记告诉远亲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远亲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苏轼在御史台预审讯即“根勘”阶段,自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八日起到御史台于元丰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奏上审讯结果,凡一百三十天。十二月起进入大理寺判决阶段,判定结果为“当徒二年,会赦当原。”即罪罚贬徙,但皇帝可以赦免,留有充分的余地。判决审核机构刑审院支持这一判定,其中也有着由于当时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预,神宗亦顺水推舟,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结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实,对于新法苏轼也不是一概反对,对某些问题他还看得比较客观,这次变法的实质是要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设法改变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之局面。王安石的一系列“新法”,是从商品经济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看出了某些规律,而想以政府代替大地主、大商贾来做东,将“利”夺归政府。这就是司马光等人指责的“与民争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国家作为机构实体,需要经济收入来支撑,“争利”是必然的;但同时,它也要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但以国家行政措施来代替商业运行,统吃利润,则又表现出对商品经济的认识不足,用了以前管理自然经济的旧思路来管理之,结果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他向皇帝发的牢骚,正好被他的反对者抓住小辫子,并加油添醋,告了御状,乘机加以打击,这就是他的悲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4-03-25初稿于老牛书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5-4-4清明修改于花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