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茧中的老年时光

江曼青

<p class="ql-block">老年如茧,困住的不仅是老人,还有他们身边的亲人。这茧,一半源于生理机能衰退,腿脚不便、听力下降,让老人困守家中;一半来自心理与观念的束缚,和快速更迭的时代脱节,孤独与不安在精神世界肆意生长。</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在老人中算思维敏捷的,却也深陷“作茧自缚”的困局。请保姆时,她满心纠结:聪明灵活的,怕被算计;朴实迟钝的,又瞧不上眼。信任仿佛成了奢侈品,让雇佣关系陷入僵局。</p><p class="ql-block"> 我在家陪伴母亲一周,内心矛盾重重。既想全心尽孝,陪她走过人生最后阶段,又渴望追求自己的生活,两种念头撕扯着,令人疲惫不堪。母亲爱看书,文字表达能力不错,虽耳背,我们常通过笔谈交流。话题围绕着老年人的孤独、亲子关系、死亡等沉重命题,我不知自己的言语能否慰藉她的心灵,毕竟未老之人,难以真正体会老年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母亲会用买漂亮衣服、请吃美食,甚至龙虾大餐奖励我。她算是把老年生活过得精彩的榜样,可即便如此,养老难题依旧横亘在前。每个家庭、每位老人面临的情况各异,我在摸索解题之路,也好奇他人如何破局,期待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p><p class="ql-block">有一位朋友,家有六姐弟,最小的是弟弟,家中“香炉趸”。但这位小弟为了五个姐姐的生活,独自一人照顾失智失能的母亲。他将母亲接到澳洲,护理了近十年,直到去年估计母亲大限将近,才将母亲带回广州,半年之后,近百岁的母亲仙逝。弟弟办完母亲丧事,病了一场。这是因为长期精神压力,突然放松之后的反应。</p><p class="ql-block">我的舅舅和舅母在美国纽约生活,退休之后在附近的老人中心活动,舅舅打乒乓球,舅母唱红歌,谓之“唱红打波”。中午五毛钱吃饭,有8个广东菜,8个福建菜供选择。舅舅两夫妻吃一份就足够了,另一份打包回家晚餐。如有需要老人中心会派车接送老人前去活动。舅舅已经92岁,做过心脏手术,至今活动自如精神矍铄,老人中心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老年的孤独需要精神籍慰,最近见到居委主任向她提些建议,能否和小区物业合作,办老年活动中心,主任无心倾听,我还没说完,一句“国情不同”,就转身走了。再看墙上标题,“以百姓之心为心”感到具讽刺意味。</p><p class="ql-block">社会进入老年化已是趋势,这当中有极大空间,可以有政府介入,商业的介入,慈善机构的介入。一般来说,政府直接办服务都办不好,民办公助是个好办法,让有心人办,政府给予支持。商业机构,除了保姆的中介,能否有更高级的陪伴,聊天、购物、上茶楼等等,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这都是银发经济的一部分,只要有需要,就会大有可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和妈妈在笔谈</p> <p class="ql-block">妈妈的书斋,最近记忆差了,书籍常看常新,进入省钱模式。</p> <p class="ql-block">爸爸去世四周年了,永远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