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洺河是我们永年及武安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叫起来顺口,也很亲切,但是要问洺河的名称来历,总觉得说不清楚,对历史文献上的说法也有质疑。正如《武安县地名志》所说:“洺河,其名甚久,但来历不明。”在这里我大胆提出我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 一、洺河在历史上的称谓不少,当仔细分析时,发现洺河历史上的这些名字,都是在不同时期,不同河段形成的。比如:洺河称洺水,洺水就是洺河,以隋置洺水县,故址在曲周县东南西呈孟附近,唐会昌三年,省入曲周县;金置洺水县,故址在今威县北五十里古城村,元省入威州。这两个洺水县都处于洺河下游,称洺水的时间段应在隋唐至金元之间。</p> <p class="ql-block"> 宋代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载:“千步口出洺水,亦谓之漳水”。这主要是指洺河中下游河段。漳水就是漳河,是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的一大水系。上游在涉县境内分清漳和濁漳二支,下游河床不稳,变易无常,在永年县南境就有漳河支流,每逢汛期,有时会与县北境的洺河混而为一。明《嘉靖广平府志》漳河条有载:“漳河,旧经本府成安、广平、肥乡、曲周四县,下流入洺河”。所以,洺河属于漳河水系,中下游古称漳水,也不无道理。</p> <p class="ql-block"> 二、《汉书.地理志》载:“魏郡武安有寖水是也,亦称千步水,一名南易水”。清光绪二十二年《广平府志》洺河条说:“南、北洺河至县(武安县)东北三十里交会为泽,名曰寖水”。《武安县地名志》中云:“洺河地处全县地势最低之处。县境大小河流皆归于此,其河床为本县河流最宽,自清化永和村东北的南北洺河交汇处起,由西南向东北,沿紫金山麓北流,纵贯北安乐乡,抵赵窑村东北,西纳马项河之水,北纳淤泥河之水,东流入永年县”。通过以上文献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古寖水、千步水的位置,地势和范围,也就是说,在秦汉、三国魏之前,处于武安县城东北三十里的这片洼地或水泽称寖水,亦称千步水,南北长约三十里,东西宽大约二、三华里。</p> <p class="ql-block"> “寖”字亦可写作“浸”,读两音(qin、jin),意为:渗透、浸渍、逐渐、停息等,这里是指许多溪流渗透、浸渍、停息到这里,积水成泽,所以称寖水。为何又叫千步水呢?千步水是形容这洼积水的范围大小,当然千步不是一个确数,实际上当时的寖水的长度要大于千步的好几倍。</p> <p class="ql-block"> 是什么年代?什么原因将这洼积水变成了陆地,而聚落成好多村庄了呢?如:安乐、田村、近古、康宿、河底村等,都坐落在古寖水的范围之内。这就要从当地的地形、地势分析。南、北洺河至永和村汇合后,向东北流入最低洼的地方,东有紫山,红山向北延伸,是与永年分界的黄腰岭高地;北有永年上庄岭山地,向南延伸至西辛庄南的庙山咀,与洺河南岸的台口村高地,形成较为狭窄的河口,因大量鹅卵石、泥沙淤积,水流不畅,形成积水,就是古寖水或千步水。是什么年代,什么原因开挖了河口,放水东去的呢?查武安、永年历史文献均不见记载。据笔者实地勘察,从河口北岸庙山咀裸露的岩层看,有人工开凿迹象。河口开挖了,水流畅通了,寖水变为陆地,逐渐就有人烟在这片肥沃的河底聚落成村,开发种地。而后,寖水、千步水的名字就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开挖庙山咀河口的年代及开挖的原因,疑在隋唐时,秦王李世民与刘黑闼战于洺水(即洺河)上的一次堵堰、决堰有关。清光绪三年《永年县志》兵事中载:“会秦王复拔洺水(今曲周东南有洺水县),与李艺(即罗艺)营于水(即洺河)南,黑闼数挑战,坚壁不应,别遣奇兵绝黑闼粮道,相持六十余日,秦王度贼(指刘黑闼)粮尽,必来决战,乃使人堰洺水上流,黑闼果帅步骑二万渡洺水,压唐营而阵,自午至昏战数合,黑闼势不能支,先遁,余众犹格战,守吏决堰,水大至,众遂溃,黑闼奔突厥,山东(指太行山以东的洺州)平”。战场肯定是在洺州(今广府城)城南,因当时洺州是刘黑闼的都城。唐《元和郡县图志》云:“洺水在永年县南"。完全符合当时的形势。堵堰、决堰的地方一定选择在河流上游最窄的庙山咀河口,距战场稍远一点,便于保密。而从此之后,就把汇积这里的寖水或千步水放归河道,不再积水成泽了。这是推测,有待史料证实。</p> <p class="ql-block"> 三、《汉书·地理志》云:“魏郡武安有寖水是也,一名南易水。”《赵地记》亦云:“此水(指洺水)六国时名易水。”《赵地记》是南北朝时的一部地理志书,专写战国时赵国(即邯郸、邢台及山西中南部)的地理风情。六国指的是除太行山脉南段的崤山以西的秦国外,崤山以东的燕、齐、楚、赵、魏、韩六国,也就是说战国时期,邯郸区域的洺河称南易水。</p><p class="ql-block">都知道易水在北方燕国,也就是今保定地区的易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留下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县有易水河,距武安、永年足有八百多里,怎么能把洺河叫做南易水呢?近几年有一邯郸学者乔登云先生,在一篇涉及南易水的文章中解释说:自商王亥与北方有易氏通商、贸易之后,有部分易氏民族逐步南迁,居住在邯郸、邢台之间,也就是洺河两岸,由于怀念故乡的易水河,故将眼前的洺河称作南易水,而北方易县的易水称北易水。永年境内洺河北岸的汉代易阳县、易阳城也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四、《水经注》云:“洺水之目不知谁改,所谓山之下地名洺,故曰洺水。”《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所注全国的水经,对于洺河这样的地方小河流,并未作深入探讨,只是搜录当地群众的习惯叫法而已。“俗谓山之下地名洺故曰洺水。”这句话不严谨、不科学。“山之下”,无非是太行山东麓的广袤平原,在这片大地上,带“洺”字的地名,有南北朝时北周设置的洺州,隋及金代设置的洺水县,还有洺远、临洺等,但是这些地名都是依附于洺水、洺河才出现的。从多数地名产生的规律看,应该是先有自然地名,而后才有依附于自然地名的政区和聚落地名。难道说因先有洺州、洺水县,然后才有洺水、洺河的名字吗?</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洺水、洺河的“洺”字,最原始应该是明暗的“明”。 清光绪二十二年《广平府志》和《武安县志》洺河条,都明明白白地写道:“南洺河东南流至柏树里伏流不见,至城(武安城)西南洺远里复出;北洺河至三川口继城村,东北伏流二十里,至土山村北复出北流,水导源太行山麓,流经县(武安县)西沙窝,伏流至儒教里复出,归北洺河。”洺河是季节性河流,讯期、山洪爆发,水势雄湧;平时,河水细流,时流时断。在武安境内,洺河有“三明三暗”之说。断流只是河床表面,通过地下淤积厚厚的鹅卵石和粗砂层,水流继续畅通,隨地势高低变化,而出现明河,暗河现象。洺河进入永年平原地段就全变为明河了。笔者亲眼所见,从永年娄里至石北口,有时也出现明河、暗河。所以,我认为洺水、洺河的“洺”字,最原始应该是明暗的“明”。而且,“洺”字,是洺水、洺河的专用字,并无其它用处,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专为洺水、洺河制造了一个“洺”字。所有冠以“洺”字的政区、聚落地名,都是由洺水、洺河派生出来的。</p><p class="ql-block">查河南省郸城县也有一条洺河,北魏之前称明河,之后受《水经注》“山之下地名洺”的影响,也改称洺河了。</p> <p class="ql-block">编写:侯文高</p><p class="ql-block">整理 安月玲</p><p class="ql-block">茜子感悟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