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5.5.28.

雲游昰方

<p class="ql-block">2025.5.28.上午九点钟我们来到了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参观。</p><p class="ql-block">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大运河,不是生母,便是乳娘</p><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始凿于春秋,初通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元代裁弯取直,南北直航;明清维系国脉,臻于极盛。它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全长3200余公里,历经2500余年,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级行政区、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沟通东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向西衔接了亚欧丝绸之路,向东延伸了海上贸易通道。</p><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连通了历代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对中国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沿岸人民因之生息、交流、融合。展览以四个部分,全面反映中国大运河的时空变迁、水工智慧、国家管理以及给人民带来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大运河"于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巨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带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代表,也将在新时代中国创造的壮阔征程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历代运河变迁图</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河床淤泥年代层截面图</p> <p class="ql-block">符离县石界碑</p><p class="ql-block">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该石界碑发现于安徽宿州境内,呈立方柱体,底部有残缺,四面刻有铭文,正、背面内容一致,两侧内容不同。</p><p class="ql-block">碑文:符离县,西去陈留,东去广陵,西去西京一千七百,西去东京九百六十00西,北去砀山县一百九十,西北去单父县三百。</p><p class="ql-block">西京、东京并称,唯见于唐代,即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与碑文所记距离里程亦合。碑文书法端庄圆厚,颇具唐风,碑石刊刻精工,为唐代界碑安徽段之珍贵遗存。从所刻文字风格、内容等方面看,与宿州埇桥出土的蕲县石界碑属于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运河文物,此界碑立于隋唐大运河沿线,是难得的与大运河直接关联的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运河贯通.帝国一统</span></p><p class="ql-block">隋代的统一,结束了中国的长期分裂局面。大规模开凿、整治运河,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隋炀帝开凿疏浚通济溪、山阳渎、永济渠、江南运河、大运河到现了第一次全线贯通。</p><p class="ql-block">唐宋沿用隋代运河体系,对已有运河进升维护、疏浚扩建和河网改造,推动了社会昌盛和经济繁荣北宋时期在船闸技术、堤防工程技术、测量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和成就,南宋以北宋的江南运河为主干,形用了以临安为中心的放射形漕运路线。</p> <p class="ql-block">古洛阳城墎示意模型图</p> <p class="ql-block">*重修山阳渎*</p><p class="ql-block">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淮南民十余万"重修山阳渎,对邗沟进行了全面整理,予以凿宽加深,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改由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古扬子津)入江。</p><p class="ql-block">*隋之前的邗沟历次开凿、改道*</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西汉吴王刘濞开茱萸沟(运盐河)、东汉陈登修理邗沟,另开新道,称"邗沟西道"。东晋从上游开凿支河,从仪征欧阳埭引长江水。</p><p class="ql-block">*永济渠*</p><p class="ql-block">炀帝为用兵高丽,诏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p><p class="ql-block">*江南运河*</p><p class="ql-block">隋代的江南运河,是在六朝以来所开凿的江南运河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下令开江南运河,从京口(今镇江)至余杭(今杭州)</p> <p class="ql-block">截弯取直</p><p class="ql-block">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国家政治中心北移。世祖忽必烈下令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根本上改变了淮河以北大运河的格局。从此,大运河不再流经洛阳,河南和安徽北部的河段被废弃,南北实现直行,航程缩短千余里。现今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由此诞生,成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渠。明清时期,经过不断整治修葺,新建、改建多处河道和水工设施,并完善漕运管理制度和机构,京杭大运河成为全国交通大动脉。</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工程的杰作,以其世所罕见的时间与空间尺度,证明了人类的智慧、决心与勇气。各具特色的高水平工程规划,出现在不同的水资源和地形地质条件的区段,综合解决了汇水、引水、节水、行船、防洪等难题,大运河由此成为连接南北、疏通全国的交通网络。按照工程系统类别分类,水源工程、水道工程、工程管理设施和运河附属建筑等组成了大运河遗产的基本框架,是中国传统水利科技成就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天工慧光.中华勋业*</p><p class="ql-block">大运河的科技成就</p><p class="ql-block">元代太守·郭守敬,兴修水利……</p> <p class="ql-block">测高度,测海拔的理论和实践先于西方国度</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延续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回首三千年,运河开通,滋养先民,译就了炎黄子孙主生不息的家国情怀、形成了华夏大地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走进新时代,大运用文化带建设方兴未艾,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有序推进,古老的大远河以新生的文化景观形态,数发着世界文化遗产的卓殊魅力,彰显着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物质并兼的文化品格。</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漕运通流国运所系</p><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载:"漕,水转谷也。"漕运,是历代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通过水路运往京师等地的方式,是伴随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产生的重要经</p><p class="ql-block">济现象这种形式兴于秦,亡于清,前后存续两千余年,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制</p><p class="ql-block">度,对国家治理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p><p class="ql-block">今天的中国大运河,不仅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更是活态的交通设施、水利工程、生态廊道、文化景观和旅游目的地,将一如既往地对经济社会发展、文明交流互鉴发挥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运河通,物产丰;运河盛,国家强。中国大运河的传承守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p> <p class="ql-block">运河上的舟楫,式样、功能多种多样</p> <p class="ql-block">从展馆出来,就进了仿古运河边街市,店铺、茶馆、酒肆、天井等,灯笼对联、张灯结彩的情景,仿佛穿越一般……</p> <p class="ql-block">“好运”迎门来</p> <p class="ql-block">天井水池</p> <p class="ql-block">从“仿古街市”出来,就乘电梯直上大运河博物馆楼顶观景大平台</p> <p class="ql-block">今古塔﹣透明与返景</p><p class="ql-block">艺术家:隋建国</p><p class="ql-block">大运塔建筑设计追求通透,把观众的视线引向远处大运河风景的初衷,以他一贯的观念艺术思考方式入手,用镜面包覆全塔的核心筒部分,以此形成贯穿全塔的"大运图"。由于镜面的折射,当观众在走进塔的内部时,作品本身是消隐的,只映照着运河三湾与天光云影,这使得参观者的目光触及核心筒后,折向观者身后的背景,形成王维《鹿柴》诗中所言"返景"的意境,看风景的人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这是"返景"的返景。而当观众离开大运塔,在远处观看,才会感受到这件作品对全塔无声的改变,它也成为整个公共艺术项目的标志。</p><p class="ql-block">大运塔映照的图景是今日之中国,时时刻刻创造和更新这幅图景的是镜面折射出的往来大众。</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顶层观景大平台眺望远方……</p> <p class="ql-block">“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