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博物馆现占地面积300 余亩,建筑面积 39809 平方米,展陈面积10362平方米,是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科普教育、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具有浓郁传统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馆主体建筑群建筑总体以北斗七星布局,主馆区七座建筑各自相对独立且以“复道”相连,高低错落,虚实结合。同时博物馆的建筑还采用了秦汉时期盛极一时的高台建筑风格,以天地山水为背景,以花草木石为点缀,阐释秦汉建筑“高台榭、美宫室”的造型特征,再现《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廊腰漫回、横桥卧波、冀阙凌空的胜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陕历博秦汉馆以“秦汉文明”为主题,采用“大历史”+“小专题”这一别出心裁的展览设计,通过"秦汉文明"主题展和“城与陵”“技与美”等特色专题板块,向人们集中展示秦汉遗址风貌,深度剖析历史故事,多层次多角度阐述秦汉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成就和作用,以及秦汉文明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与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汉馆十大镇馆之宝为:汉代古船, 鎏金铜蚕,神兽金饰,彩绘雁鱼铜灯,漆猪,皇后之玺,杜虎符,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高奴禾石,秦兵马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丝路一号”汉代古沉船,中国发现最早的木板船,见证了秦汉时期的大规模交流互动。汉长安城北渭桥遗址出土的古船,出土于渭河北埽岸南的汉代古船,由16块船板采用不同形式的榫卯结构连接而成。这种在船板之间嵌入小木板、再用木钉固定的榫板拼接方式,在罗马时期的地中海地区的木船上广泛使用,但在其他地方却很少发现。这条古船是罗马地区以外首次发现应用这种榫卯连接的船体,是“丝绸之路”两端文化互鉴的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彩绘雁鱼铜灯,设计非常巧妙,整体由雁头、雁体、灯盘和灯罩组成,灯盘和灯罩能够转动开合,既实现了挡风的功能,又可调节光线的明暗度和照射角度。之所以称其为“环保灯具”,是因为雁的腹部盛有清水,灯被点亮后产生的烟,会顺着雁的颈部进入雁的腹内,最后溶于水,从而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鎏金铜蚕,于1984年在陕西省石泉县前池河出土,通长5.6厘米,腹围1.9厘米。质地为铜,鎏金多脱落,蚕体饱满,形象逼真,说明当时人们通过蚕桑生产已熟悉蚕的生理结构。西汉鎏金铜蚕制作工艺符合汉代雄浑大气、线条简练朴素的审美标准,作为中国国内首次发现的鎏金蚕,它为研究中国蚕桑丝织的历史及汉代鎏金工艺的发展状况,均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也反映了陕南桑蚕业的状况,属国家一级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杜虎符1975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沈家桥村出土,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秦国杜县的兵符。全符由左右两半合成,这件是左半符。长9.5厘米,高4.4厘米。符面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君,左才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殴。”秦国兵符,右才(在)君,左才杜。凡兴士披甲,必会君符,乃敢行之。意思是:右半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存于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虎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于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现在经常说的“符合”就来自于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皇后之玺玉印西汉时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高2厘米,边长2.8厘米,玉印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玉质坚硬致密,无任何受沁现象。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6颗上齿也以阴线雕琢。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神兽金饰通高11.5厘米,长11厘米,重257克。1957年它出土于陕西省神木市,展现了当时游牧民族金属铸造业的最高成就。这件神兽金饰形象奇特,身似羊、嘴似鹰、角似鹿、尾似蝎,四蹄立于花瓣形托座上,全身隐藏着17只小鸟。造型奇特、雕工考究集锻造、锤打、焊接等先进技术于一身代表了当时游牧民族金属铸造业的最高水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鎏金银竹节熏炉,出土陕西兴平茂陵,熏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3.3厘米,底座透雕昂首张口的蟠龙,柄为竹节形自龙口伸出,竹节分5节,上端铸有3条蟠龙,呈张口嘶鸣状,回首张望,龙身鎏金、龙爪鎏银,龙首上承炉盘,柄下端连接圈足,整体造型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炉身为博山形,下部雕饰蟠龙纹,底色鎏银,龙身鎏金形制突出,炉盖采用了汉代最为流行的博山炉造型,器盖透雕出多层山形,山峰间有缝隙,在炉体中点燃香料,香烟就由器盖的缝隙中散出,弥漫于室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漆猪漆器出土于陕西风翔秦公一号大墓,代表着先秦时期的漆器工艺水平和文化特色,这件漆猪呈平躺酣睡状,四肢舒展,显得悠然自得,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宠物猪仔。从其身上残存的线条中能看出彩绘图案流畅的弧度走线和鲜艳、浓郁的颜料色彩,所有细节无不展显着当时工匠高超的彩绘技术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奴禾石铜权,战国时期的衡器,相当于现在的天平砝码,1964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西郊高窑村,通高17.2厘米,底径23.6厘米,腹围76厘米,重30.75千克。“禾”是指此权是用作秤谷物的衡器;“石”为秦时衡制,一石为120斤。秦制一斤是今天的256.25克,故一石相当于61.5斤。秦昭王三年(前323),这件铜权被当作标准衡器发送到高奴(今陕西延安延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这件权被调回校正,并加刻始皇廿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以及“高奴石”三字后,重新发回高奴。秦二世元年(前 209),此权又被收回,重刻二世元年诏书,诏文内容显示了秦在度政策上的延续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跪射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陶跽坐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铠甲武士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欢迎您的到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感谢您留墨添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