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拍摄 沙中金</p><p class="ql-block">时间 2025年5月13日一5月26日</p><p class="ql-block">手机 华为pura70rpo+</p><p class="ql-block">篇号 75932243</p> <p class="ql-block">东堂(王府井教堂)</p><p class="ql-block"> 全称天主教圣若瑟堂,又称王府井天主堂、八面槽教堂,原属葡萄牙耶稣教会,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4号,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康熙、嘉庆、光绪年间三次被毁,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是耶稣会士在北京城区继南堂之后兴建的第二所教堂,也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东堂占地面积约1.18公顷,主体建筑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立面外观三层,局部四层,砖石结构,灰砖清水墙体,青石基础。堂顶立十字架3座。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直径0.65米,柱础为方形,堂内两侧挂着耶酥受难等多幅油画是中西建筑风格共融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西堂(西直门天主堂)</p><p class="ql-block"> 又名圣母圣衣堂,俗称西堂,名列北京四大天主堂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130号的教堂。</p><p class="ql-block"> 西直门天主堂是北京四大天主堂中历史最短规模最小的一个,也是四大天主教堂中唯一一个不是由耶稣会士建立的教堂。</p><p class="ql-block"> 圣堂由遣使会意大利籍司铎德理格神父在1723年用俸禄购地兴建,初称圣母七苦堂,清嘉庆1811年因禁教被强行拆毁,到1867年由孟慕理主教构筑恢复重建。1900年6月15日因义和团掀起的反洋、反教运动,本堂金司铎遇害,圣堂再次被焚毁。1912年由仁爱会修女博朗西耶氏筹资恢复原貌,改名圣母圣衣堂。</p> <p class="ql-block">南堂(宣武门教堂)</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附属建筑约400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利玛窦神父曾于该处建起第一座经堂,但规模很小,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南堂,在北京它是一座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宣武门天主堂共有三进院落,大门为中式建筑占据了教堂的第一进院落,其后的东跨院为教堂的主体建筑,西跨院为起居住房。教堂主体建筑为砖结构,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筑立面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三个宏威的砖雕拱门并列,将整个建筑立面装点得豪华而庄严,整个建筑里面磨砖对缝,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教堂建筑的室内空间运用了穹顶设计,两侧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体气氛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北堂( 西什库教堂)</p><p class="ql-block"> 原称救世主堂,又称北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原址在中海西岸紫光阁以西,建成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因地处蚕池口,故俗称蚕池口教堂。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迁至西什库,1985年恢复开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北京较大、较古老的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西什库教堂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顶端共由11座尖塔构成,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堂正门两旁,有中国式建筑碑亭两座,亭内分别立清光绪十四年(1889年)天主教堂迁建谕旨碑和满汉文天主堂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