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 吴夲

雅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福建历史文化名人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保生大帝 吴夲</span></p><p class="ql-block">根据何池编著的《吴夲 宋代名医保生大帝》</p><p class="ql-block">周亚森 改编</p><p class="ql-block">周亚森 柯霜技 创作(借助AI)</p> <p class="ql-block">内容说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吴夲(979—1036),本是漳州白礁村的一名乡村郎中,因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对平民百姓赈医赠药,“活人无数”,在他因采药从山崖跌下而不幸去世后,老百姓“深感其恩,塑像立祠祀之”。后来,更是成为黎民百姓的保护神一一保生大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连环画《保生大帝 吴夲》按省社科联定位的“通俗读物”要求,描绘了吴夲的身世、学医、济世以及朝野崇祀、馨香远播的传奇故事。再现了吴夲从凡人到神医到民众心中的保护神,受到海内外信众祟祀的真实足迹。其融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保生大帝”精神将成为联系两岸同胞、海内外侨胞爱国爱乡的精神支柱和感情钮带。</span></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p> <p class="ql-block">1. 吴夲先祖于唐末跟随王审知从河南固始到福建安溪剑斗魁洋、又迁徒感德镇石门村开基。父亲吴通,母亲黄月华为求得晚辈有个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中年吴通携妻和长子吴根迁往沿海邻县同安白礁村(1958年划入漳州管辖)定居。</p> <p class="ql-block">2. 太平天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吴夲出生于同安县积善里文圃山南麓的濒海渔村一一白礁村的一个渔农兼作的贫困家庭。这个濒海的村子村民,以种田和讨海为生。白礁村于1958年划入漳州辖属。</p> <p class="ql-block">3. 吴夲自幼颖异,才智过人,心性淳厚,7岁与兄长吴根一起在村里的熟堂开蒙,熟师教他读书,他过目能诵。除了诗书外,他还熟读《易》《礼》《春秋》等,还通过自学了解天文、地理、医学等知识,尤对医道和草药甚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4. 读书几年,吴夲的学识已远超同龄人,还练就一手好书法,常常应邀为四周村民撰写对联、族规及书信,这些都为他以后学医施诊打下了深厚基础。</p> <p class="ql-block">5. 吴夲10岁就和哥哥跟着父亲一起到水田学耕和在海边滩涂种蛏、下海捕鱼。那时,海上常有海寇扰民,渔民不能安居乐业。有时年景不好,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生活只能勉强维持。</p> <p class="ql-block">6. 当年闽南春秋时节经常有瘴疠发生,有一年瘟疫流行,染病而死的人很多,吴夲父亲吴通也不幸染疾。因无钱请医治疗,又逢文圃山上的龙池岩懂医道的高僧又云游化缘出山,眼睁睁地看着父亲被病魔折磨而死。翌年,母亲也因思念过度,患疾而撒手人寰。</p> <p class="ql-block">7. 吴夲的学医之道从学习医治蛇伤开始的。文圃山生长着数百种中草药,是天然的中草药库,山谷里生活着多种有毒爬行动物,仅蛇类就有“乌荒”(眼镜蛇)、青竹絲、烙铁头(俗称“火鸡头”)等毒性极强的毒蛇,每年都有10余个村民死于蛇咬伤。</p> <p class="ql-block">8. 有一天,吴夲与邻居小伙伴在文圃山上拾柴火,小伙伴误把“火鸡头”毒蛇当干树枝去折,被咬了一口,一眨眼工夫手便肿得像馒头,痛得直哀叫。小吴夲急着把伙伴背着下山。本想找邻村丁蛇医来治疗,不想丁出诊不在家。等到一个小时后蛇医赶到,小伙伴已没有了气息。</p> <p class="ql-block">9. 吴夲非常心痛,决心从学治蛇伤入手,拜邻村白石村丁姓蛇医为师。每天一早,吴夲小小的身躯,穿着一双草鞋,背着药篓,跟着丁蛇医在山谷里釆集半边莲、虎杖、万年青、白花蛇舌草、两面针、鬼针草、大青等治疗蛇伤的草药,并仔细记下草药的名字和治疗功效。∥</p> <p class="ql-block">10.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勤奋和悟性,吴夲很快了解和熟悉了治蛇伤的各种草药及其生长之处,独立学会了治理蛇伤的技术,还知道了根据什么毒蛇用什么草药的本领。仅两年时间,己经迅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蛇医,做到了手到伤除。经他从蛇口中夺回性命、救治痊愈的难计其数,成为远近闻名的蛇医。</p> <p class="ql-block">11. 在救治蛇伤的活动中,吴夲知道要为黎民百姓解除病痛之苦,单是学会医治蛇伤是远远不够的。他在研学医学著作的过程中,了解到如扁鹊、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恩邈等名医救死扶伤的品德和医术,他非常崇敬这些名医,并注意收集自学他们的医书。心中开始有了新的追求一一要成为像这些名医那样内外科兼具而且医德高尚的全能医生。</p> <p class="ql-block">12. 吴夲很注意收集民间有效的偏方,吴夲到泉州同行那里求得葛洪(曾经在漳浦灶山隐居炼丹治病,撰写有医书《枕中书》和《肘后方》)的两部医书。吴夲还搜寻到“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一有空暇就认真研读。从医治蛇伤扩展到医治头痛脑热、风寒感冒、胃肠炎症、跌打骨伤等常见疾患,并初见成效。</p> <p class="ql-block">13. 文圃山有座历史悠久的古刹龙池岩寺(是福建最早的寺庙之一),距吴夲出生时已有500多年历史,该庙香火兴旺,是因几位住持高僧都深谙医道,能为周边信众治病疗伤,所以吴夲经常在忙作之余拜访寺里的住持高僧,请教实践中所碰到的医术问题,得到了不少启迪。</p> <p class="ql-block">14. 吴夲对患者治病疗伤,不分贵贱,从不收分文,甚至还自己上文圃山采药熬丹送给患者。许多患者不解“郎中你看病不收钱,还怎么过日子呢?”吴夲回答说:“我在村里有薄田数亩,种了稻蔬,足可糊口。”</p> <p class="ql-block">15. 为求得医术更大的提高,吴夲决定走出家乡,遍访名医,掌握更多更好的医术,以医术惠济世人。为了能走出家乡,他注意培养了有兴趣学治蛇伤的哥哥吴根及另一位村民,把自己精湛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不久就教会了治理蛇伤的基本医术。</p> <p class="ql-block">16. 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春节,17岁吴夲相貌堂堂,他热心为村民治病疗疾而不收分文的医德,为周边村民所称颂。村里长辈给他介绍了本村富户人家一位端庄紧淑的王姓女子。吴夲当即婉言谢绝。他说自己一生只求学医为人治疗去疴,学成后将云游四方、漂泊江湖、行踪无定,若接受婚事,岂不误人终身。</p> <p class="ql-block">17. 这年春节过后,吴夲挥泪告别了哥哥及前来送行的四邻亲友,行囊里只放着几件衣服、几本医书、几根银针,滿怀爱心,离开白礁村,走上了拜访学医的道路,去实现他悬壶济世、慈济苍生的伟大抱负。</p> <p class="ql-block">18. 吴夲从家乡出发,一路风餐露宿,沿着驿道向西北、经泉州、福州,过浙江往东京方向进发,每逢市镇,就住上几天,设席开诊,赈医送药,并借此机会打听当地名医异人。只要打听得到的,不管路途多远,他都要亲自拜谒,认真求方学艺。</p> <p class="ql-block">19. 吴夲历尽千辛万苦,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来到医学界名流聚集的都城开封,时年23岁。就在开封府门前的街上开设诊席,为当地民众诊疗。几个月之中,他了解到一些著名医官,通过诊治过的患者中有关官员帮助,与这些御医见面探讨交流医学知识。交流中吴夲自学《伤寒杂病论》诸多不解之处也得到了解答。</p> <p class="ql-block">20. 吴夲千里跋涉、认真求知的精神感动了京城里的医官,他们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了这位认真好学又生性谆朴的乡村郎中。开封之行,大大加深了吴夲的医学修养。</p> <p class="ql-block">21. 离开开封之后,吴夲又用两年时间遍访名山古刹,与一些寺庙的方丈交流切磋医术,尤其注意收集各地民间流传的那些经过临床验证能有效治理疑难杂症的独自偏方。他的偏方药薄也记下了满满的几本。增添了许多医学知识,珍贵的偏方就成为他日后行医救人的宝囊。</p> <p class="ql-block">22.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一位姓裴的道士,自号养真老子,年80有余,周游来到灌口仙旗山居士庵。刚回到白礁不久的吴夲听说裴养真道士“妙契神灵秘旨,且深修炼之术”,在修道学仙上极有造诣,便急忙翻山涉水、赶来拜访求经。裴养真道士对自己所学之长毫不隐瞞,倾囊传授给吴夲。</p> <p class="ql-block">23. 吴夲外出学成之后,回归白礁故里。白礁村北边的文圃山谷里到处长着紫苏、鬼针草、白茅根、金不换、防风、穿山龙、七层塔、—条根、千金红、香薷、金樱子、仙鹤草、葛根等草药,野生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吴夲在文圃山东脉龙湫坑口一棵大榕树下结庐筑舍,作为诊庐。</p> <p class="ql-block">24. 吴夲在龙湫坑口施诊行医。他采集各种草药,用山泉水炼制医治各种疾病的丹药,为行医济世奠定基础。他白天行医,夜间还经常到山上龙池岩与高僧一道参禅悟道,研究脉理医药。</p> <p class="ql-block">25. 一天,吴夲在行医途中听到一位老妇人号啕大哭,仰天呼救。原来一位少年被海盗砍倒在路旁,满头是血,胚骨断裂,气息奄奄。吴夲立即把他背回家中,飞步上龙池岩釆回草药,着手抢救。夜以继日,不厌其烦,终于把这少年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乡里父老赞道:扁鹊再世、华佗复生也。</p> <p class="ql-block">26. 一天,吴夲遇见一身怀六甲的孕妇突然肚痛气绝,连忙察看“尸体”,见“死人”还有一点血色,就取出银针在其人中、合谷等穴位扎了几针,少妇的嘴唇微动了一下。吴夲接着跑到山路旁拔起一把石菖蒲,捣烂后拧汁灌入孕妇口中,过了片刻,女人慢慢睁开双眼,“哇”的一声小生命诞生了。一救两命故事,很快传遍十里八乡,连县里的官老爷也对吴夲刮目相看了。</p> <p class="ql-block">27. 有一家三兄弟都成家立业了,只有老三生了个儿子,可因患了尿床病到处求医无果,20岁了娶不了媳妇。一家人天天发愁,坐立不安。吴夲巡医路过,到这家要水喝时遇到了。吴夲说:“有一种草药能治,不过很难采,去釆的人常有去无回啊!”在家人跪求下,吴夲背起药箱走了,到了九九八十一天,吴夲才在一个半夜三更回来。原来吴夲在深夜釆药时摔落峭壁下,好在徒弟发现及时,不然就回不来了。</p> <p class="ql-block">28. 吴夲从药箱倒出几十粒黑黑的药丸,说到:“这就是专治尿床的药,叫金樱子,你们分成三次给病人服用,病很快会好的。”老哥三人感动得掉下眼泪,当即要请吴夲收下重礼。吴夲笑着说:“医病是我们的职责,而不是为了酬谢。”当夜,青年服药后,尿床病奇迹地好了。过了不久就娶了亲,转过年就抱上了白胖胖的小孙子。</p> <p class="ql-block">29. 一次,吴夲路过一小镇,遇到叫伍万三的大富翁悬赏求医,为儿子治疗鼻尖根都的肉瘤子,因请了诸多医生巫婆法师都治不好,只好张贴“能治疗我儿,酬金一千”贴子。吴夲查看后,让孩子坐好,他用开水煮烫过的银针在脑后穴位上扎进去,然后用小剪刀把肉瘤剪下来,孩子没有痛的感觉,两只眼睛像往日一样正常了。伍万三立即奉上千两金子。吴夲说:治病救世乃我本分,岂能收受重金。“背起药箱又到别处去了。</p> <p class="ql-block">30. 50岁时,吴夲四处行医。宋仁宗天圣(1023一1032)年间,欧阳修在洛阳当留守司钱惟演的幕僚时,一连几天闹腹泻,城内很多名医都无法治愈。遇上吴夲自称能治好他的病。欧阳修叫门人谢绝了。但门人还是要了药来混在稀粥给欧阳修吃了。病好了的欧阳修得知是闻名江南的名医吴夲,还问明了其中药理后,即将吴夲奉为贵宾。</p> <p class="ql-block">31. 吴夲来到京城汴梁(开封),赶上宋仁宗的母后患乳疾,原先只是一颗小豆大的肉瘤,涂抹各种皮疹膏药均不见效,反而慢慢长大,并出现伤口靡烂,奇痛难忍。仁宗皇帝看到京城许多名医都治不了太后的病,只好出榜告征医示天下,承诺治愈者赐官赏银。</p> <p class="ql-block">32. 吴夲揭了皇榜,入朝施治。仁宗皇帝开始并不信任。吴夲通过絲带按脉,识破“此内木也”(缠在床架上)和“脉象如兽”(绑在猫脚上),最后才从系在太后腕脉絲带上得出诊断“太后小恙,不日可愈。”说着,取出银针,隔幔针灸,给服丹丸。接着又步出京城,在郊野釆回蒲公英等几位草药,交代捣烂外敷。</p> <p class="ql-block">33. 几天后,太后乳疾渐渐减轻,不到一月就完全康复。仁宗不胜欣悦,封吴夲为“御史太医”,要让其永留朝中,享受荣华富贵。可是,心系百姓疾苦的吴夲却背起葫芦,叩拜告辞:“贫道志在行医民间,慈悲济世,拯救苍生,荣华富贵不是我的愿望。”出宫上马离开了汴京。</p> <p class="ql-block">34. 吴夲一路策马南归。某日,他在武夷山北麓江山县地界,在山中救下一名被打重伤捆绑在树干上的男子。这男子叫黄达信,原是本地县令,因被人诬陷遭到削职之罚,在返故里时被山贼抢劫。被吴夲救下后表示要找山贼报仇。经吴夲劝说,放弃报仇之念,即拜吴夲为师,从此修道学医,来到文圃山龙湫坑,后来成了保生大帝的黄医官。</p> <p class="ql-block">35. 吴夲治愈皇太后的顽疾,被当朝皇帝宋仁宗賜为御史太医的事传到了家乡闽南。白礁村的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都为家乡出了个名医而高兴和自豪。吴夲名声日愈扩大,除了治病,还陆续有人登门拜师学艺。在一两年里,他先后收了同安县令江仙官及其师爷(张圣者)和其他人共计十来位为徒弟。</p> <p class="ql-block">36. 一年春天,应同安县令胡大人迎请,吴夲来到县䘖为其小女看病,小女的怪病是吃什么吐什么,已六天滴水未进。县城里的医者都来看过均未好转,反而一天比一天严重。吴夲诊脉后说是隔食病,便到山野溪涧旁采回象鼻草、石竹根等捣烂绞汁给胡小姐灌服。服后就不再吐了,几天后慢慢好转,脸上开始出现了红晕。</p> <p class="ql-block">37. 吴夲救了胡小姐一命,胡县令对吴备加尊敬,说:“吴郎中你满腹文才,今年乃大比之年,何不赴京一试,金榜题名呢?”吴夲笑道:“平生不能为清官,只求做一名良医罢了。”胡县令有意将自己女儿许配给他,吴夲仰面大笑道:“我是一个浪迹江湖的郎中,萍踪浮云,来去无定,让人厮守空房,岂不误人青春。”吴夲一心乐为百姓治病疗伤,广交名流学者。</p> <p class="ql-block">38.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春夏之交,闽南一带瘟疫流行,传染性强,有的村落一天连死数人,不上一个月便成无人村。吴夲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带着黄医官、张圣者、江仙官等人,奔走于崇山峻岭间和乡村小道上,边走边采草药边熬制汤药,救人无数。许多乡村父老送来花生等土特产以示报答,都被一一谢绝。</p> <p class="ql-block">39. 吴夲一生奔忙在闽南大地,热心为黎民百姓治病疗伤。他还在泉州繁华街区设诊看病,就在花桥亭的街道义珍赠药。几年时间,吴夲妙手回春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风范在这里有口皆碑。至今,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所写的“真人所居”匾额仍高悬在花桥慈济宫。“花桥慈济宫”后面的义务诊所,至今仍在义诊赠药、为民造福。</p> <p class="ql-block">40.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一清晨,刚吃过早饭,龙湫坑诊庐就来了一位邻村锦宅的村民,请吴夲去村里看一位腹泻的黄姓病人。吴背起药葫芦,带着江仙官、张师爷、鄞小娘等几位弟子,来到锦宅村腹泻病人家中,按脉、问明病情之后,从药葫芦里取出几拉丹药,让患者服了下去。得知来了神医,许多有疾患的村民也都过来求医,患者皆大欢喜地拿着草药回家。</p> <p class="ql-block">41. 时近中午,患者家属正要留吴夲他们吃午饭,突然门外又走进一村民求医,说儿子得了“鹤膝风”(即今天的小儿麻痹症),竟然跪了下来,说:“吴神医,求求您了,救救我孩子吧!”得知“孩子一岁多就得此病,现在已经10岁了。”吴夲知道,这是一种非常难治的病,现在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病灶已深入骨髓,药力很难到达那里。</p> <p class="ql-block">42. 吴夲看到这位村民无助的眼神,决定试试。于是,吴夲让江仙官几个弟子先吃饭,自己跟着到村民家里看了看孩子,试了双脚力气,觉得还有希望。便直奔文圃山采集“金不换”草药,他忘了吃饭,忘了叫上弟子们同行。到了龙池岩寺山后的山谷上一方悬崖底下,已大汗淋漓,感到又饿又累。</p> <p class="ql-block">43. 吴夲看到了悬崖石壁边上有一丛青翠的金不换药草,疲惫至极的攀着青藤一步步向崖边靠近。当他从悬崖边上探身下去采时,手里的青藤突然扭断,一刹那,他从十米来高的石崖上头朝下掉了下来,脑袋重重地撞到了石崖脚下面露出地面的尖尖石头,他只觉得眼冒金星,天旋地转,而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44. 那边江仙官等弟子吃完饭没等到吴夲回来,一问才知道吴夲自己一人又上山采药了,赶忙到山上分头去找。终于在龙池岩寺后山谷的石崖底下找到滿头是血、不省人事的师傅。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师傅背回龙湫坑口的草庐,已是黄昏时节,江仙官又是掐人中、又是灌汤药,忙活了一个晚上,仍回天无力,接近黎明时分,吴夲羽化仙逝。</p> <p class="ql-block">45. 悲痛至极的白礁村民在村里为吴夲守灵,并到洪塘下苏社把噩耗告诉吴夲哥哥吴根。之后,吴根与其子在村民的帮助下,把吴夲安葬在文圃山西麓龙池岩寺旁山谷尽头朝南山坡上一处叫“犀牛望月”穴位,也就是他父母的坟茔旁边。.</p> <p class="ql-block">46. 漳泉二州乡民获知神医仙逝,尽皆哀悼不已,纷纷赶来吊唁。吴夲逝世后的翌年,即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为缅怀这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热心救人的良医,乡民把奉祀吴夲的活动自发地推广到社会,建祠祭拜。吴夲出生地白礁村民在村里就其寓所设“医灵神祠”祀奉,而青礁村民则在吴夲生前采药炼丹的龙湫坑口其诊庐处搭建简易的龙湫庵(医灵真人),捏土为像供奉吴夲,虔加祭祷。此乃崇奉吴真人(保生大帝)信俗之最初源头。</p> <p class="ql-block">47. 宋高宗为太子时,因与金国议和,曾质于金,思归中原,忽闻在逃难中见神(吴真人)化作救之,金将怯去,得从容渡河脱难。有感于此事,宋高宗于绍兴二十年(1150年)颁诏立庙、祀帝(即吴夲)于白礁,即今天祖官也。</p> <p class="ql-block">48. 据传南宋绍兴间,一股气焰张狂的海寇闯入白礁青礁一带抢掠烧杀,当地受㝘民众无奈之下,入庙祈求吴夲的保佑。不久,官兵在与盗贼战斗中击毙贼首,残寇也陆续被擒。村民为了感谢吴夲冥冥中的保佑,飞书求助在朝廷任吏部尚书的青礁颜氏族人颜师鲁,向朝廷奏请于青礁立庙。</p> <p class="ql-block">49. 有鉴于吴夲在闽南广泛的影响,熟知吴夲事迹的颜师鲁顺势而为,为吴夲请建庙祀。高宗赵构知道这庙祀神衹生前曾经治好祖先太后的乳疾,去世后又曾显灵庇护自己逃回中原重兴宋室,当即诏准。于是颜师鲁奉旨在青礁择地龙湫庵西侧建成新庙青礁慈济宫。</p> <p class="ql-block">50. 因地理位置关系,青礁吴夲庙为东庙(宫),白礁村的吴夲庙称为西庙(宫),此为东、西两宫吴真人庙“慈济”宫之始,也是闽台民间广称吴夲为“大道公”之由来。消息传到泉州,这里的闹市区花桥亭曾经是吴夲设诊行医治病之处,当地民众于绍兴(1131一1162)末年,也在此建起一坐供奉吴夲的祠庙,称花桥真人庙,乾道二年起亦称为慈济宫,与青礁、白礁慈济宫一道,成为福建、台湾地区和海外一些国家供奉保生大帝的慈济宫的三座祖宫。</p> <p class="ql-block">51. 实际上,白礁和青礁两个村庄紧挨在一起,都是吴夲出生、生话、行医之地,都是吴真人难以割舍的故乡热土。保生大帝不仅是属于闽南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今天,正共同弘扬保生大帝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工作,把保生大帝的慈济精神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52. 吴夲去世后,乡人在其釆药炼丹之处青礁龙池岩下塑像,建龙湫庵祭拜。庵建成后香火旺盛,原因是许多病患者到庵里向吴真人求药签,祭拜后其疾患往往不药而愈,似乎是吴夲的在天之灵还在冥冥之中庇佑着他的乡人。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各地民众纷至沓来,祭拜以求得治病健身。</p> <p class="ql-block">53. 相传,离白礁村十里外的后田村,有一位姓罗的母亲忽然眼情疼了一天一夜看不见了,问卜求医找了十几个郎中,都毫无效果,儿子听说白礁村的吴真人医术高明,便背着母亲走了三天三夜来到白礁村。可是吴真人己在三天前“羽化”了。儿子一下子瘫倒在地。此时母亲口渴,儿子擦干眼泪,从龙泉井(吴夲生前取水为病人洗涤伤口用的)舀来井水让母亲喝下,母亲顿觉心胸舒展、口齿生津,正想再喝,又觉得眼晴发干,就用手指沾了水擦眼晴。这时,奇迹出现,眼晴复明了。儿子激动地说:“是吴真人将你的眼晴治好了。”</p> <p class="ql-block">54. 据传,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陆秀夫宰相保着幼帝赵昺败出临安,君臣一路南撤至文圃山一带,时值六月暑天,将士们多人中暑,又吐又泻,肚腹绞痛。军中缺乏医药,陆秀夫也束手无策、十分焦急。正逢一道者自告奋勇前来解救,他用文圃山的太武香薷煎茶解郁、祛热消暑,并为重病者推拿刮痧针灸除病。三天后,将士们精神恢复如初。陆秀夫要答谢时却找不到道者,追找时发现白礁村的“慈济宫”供奉着二百多年前因医好皇太后乳疾而被仁宗皇帝敕封为“御史太医”的吴夲神象,心想,定是吴真人显圣救了众人。</p> <p class="ql-block">55. 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的时候,忽然刮起巨大风浪,眼看朱元璋和士兵即将被风浪吹翻,这时吴夲竟突然出现在云层之上,谨慎小心地布置旗帜,还指挥神兵助阵。结果,风浪平缓下来,朱元璋则因此平安无事,并获得大胜。后来,朱元璋在南京即位之后,为感谢吴夲的救命之恩,便在洪武五年(1372年)下令敕封吴夲为“吴天御史医灵真君”。</p> <p class="ql-block">56. 相传,在明永乐十七年(14 19年),明成祖朱棣的文皇后患了痼疾,太医久治不愈,只好下诏悬赏求医。正当皇上心里十分着急时,国舅脱口而出说:“要是神医妙道吴真人尚健在就好了!”正说话间,东城门外一位游方道士揭了榜。在皇上看不上眼的情况下,仍应允“让他一试!”</p> <p class="ql-block">57. 那道士坐在朝阳宫外,用三根指头轻轻地按着后宫里递出的红絲线,时而侧着脑袋细听,时而摇了摇头,时而眯细了眼睛,时而点点头。他认真仔细地诊了脉、开了药方,并奏请皇上恩准施针并熏以艾柱,然后取出药丸,嘱咐用药汤配丸药连服三日。结果十分有效,一日肿消,二日痛止,三日已快要痊愈了。</p> <p class="ql-block">58. 朱棣十分高兴,想封他为御医,并捧给500两银子要赏他。道士却再三推辞,说是山野游方道士,要那些金钱没什么用处。道士只要求回归漳泉故土。当问道士姓名,道士淡淡一笑说:“小道没姓名,是白礁妙道真人的后辈。”说完即叩辞朱棣,飘然下殿而去。</p> <p class="ql-block">59. 朱棣与国舅商量如何褒奖这道士。国舅一口咬定这道士就是吴真人的化身,不然哪有如此高明的医术?朱棣也觉得言之有理,派人到旅店查问。店主人说:“道人自言福建泉州白礁人,姓吴,昨日出城采药迄今未还。”朱棣即派钦差到闽南白礁宫,敕封吴真人为“昊天金阙御史慈济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p> <p class="ql-block">60. 疾病痊愈后,皇后感激这救命大恩,就令工匠琢造了一只高擎“亚”字印章的石狮,派员运送到白礁慈济宫。后代人们因这石狮是皇后所赠,就口称之为“国母狮”。这国母狮至今保存在白礁慈济宫。有关专家考证出,“亚”字印章象征权力和权威的饰纹,反映出朝廷对吴夲高尚医德的崇高评价。</p> <p class="ql-block">61. 吴夲仙逝之后,不仅老百姓自发私谥其为“医灵真人”,朝廷也屡屡追封,自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宋孝宗赐号“慈济真人”开始,历朝皆有追封,并逐步升级。终宋一代,前后封赠达14次,累升至“妙道普佑真君”六字,吴夲也从“侯”到“公”,到“真人”,到“真君”,终成至高无上的“昊天金阙御史慈济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元代至明代,又对吴夲追谥了3个封号,总共17个之多。</p> <p class="ql-block">62. 吴夲去世之后,他的家乡最先建立起了祭拜他的小庙一一医灵神祠和龙湫庵,之后在朝廷的重视下,扩建为两座宫殿式庙宇,泉州行医处也兴建起同样的庙宇,这就是青礁(俗称东宫)、白礁(俗称西宫)和花桥慈济宫三座最早祭祀吴夲的宫庙,后来成为遍布闽粤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保生大帝庙的祖庙。</p> <p class="ql-block">63. 祭祀吴夲的宫庙遍布闽粤。大陆保生大帝庙至少有2010座,其中,福建是保生大帝的故乡,宫庙数量最多,达1800多座。广东省总数有150多座。</p> <p class="ql-block">64. 台湾的保生大帝信仰是明清时期从泉、漳、厦传播过去的。学甲慈济宫保生大帝是白礁村民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而从白礁宫分灵学甲,之后又由此分香全岛各地。于是学甲慈济宫就成为台湾诸多慈济宫的祖宫,而学甲慈济宫的祖宫就是白礁宫。.</p> <p class="ql-block">65. 学甲慈济宫建庙之后就将白礁忠贞军登陆台湾的纪念日作为台湾各地信徒聚集学甲镇头前竂将军溪畔盛举“上白礁”谒祖的祭典活动日,信徒在此遥拜大陆白礁慈济祖宫,历经300余年从未间断。至今,学甲“上白礁”祭祖成为台湾知名的宗教文化和饮水思源相结合的民俗文化活动。全台保生大帝宫庙共有370余座。</p> <p class="ql-block">66. 明清之际,漳、泉籍人士下南洋掀起经商开发热潮,促使保生大帝信仰走出国门,落户于浩渺万里的异国他乡。至今,东南亚奉祀保生大帝的宫庙有数十座。</p> <p class="ql-block">67. 随着海峡两岸信众的文化交流,保生大帝过海巡安逐步展开。2007年8月10日青礁保生大帝首次巡安金门。2008年7月4日至7日,应台湾澎湖地区两岸交流协会的邀请,青礁慈济宫组织“保生大帝神像澎湖巡游团”一行180人巡安澎湖。2010年4月25日始,厦门、漳州部分保生大帝宫庙和2000多名信众应邀在台湾本岛对18个县市及9座宫庙巡安12天。</p> <p class="ql-block">68. 2008年11月16日,由龙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协办的“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文化节”在龙海白礁慈济宫举办。台湾各地260多家保生大帝庙宇代表与大陆各地信众上万人齐集白礁,共同缅怀一代名医吴夲真人,共同弘场保生大帝慈济文化。新编芗剧《大道真人》首次上演。从2006年至2017年,青礁慈济宫共举办了10届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p> <p class="ql-block">69. 由厦门广电集团、广电节目公司、台湾民视和北京世纪春天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自2008年开始投资编剧出品的30集电视连续剧《神医大道公》,成为第一部公开赴台拍摄的大陆电视剧,堪称海峡两岸影视合作的“破冰之旅”。2010年5月10日起播出,在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世界产生了一股“保生大帝热潮”。增强了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世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p> <p class="ql-block">70. 现在,不少保生大帝宫庙里都备有信众前来祈卜治病的药签。其故里白礁青礁慈济宫把吴夲生前所用药方刻印制成药签,还将其平日里所用有效的草药汇编成书,定名为《吴夲本草》(白礁)、《龙湫本草》(青礁)印行于世。民间药签的种类有手抄本、铅印本、木雕本。</p> <p class="ql-block">71. 药签的用药特色表现为:①多从治本入手,②动物药物并用,③药方构成简单,④重视治本的临床实践,⑤因人而异的辩证思想,⑥防治未病的医疗思想,⑦就地取材的施药思想,⑧劳食结合的医辅疗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