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月,阳光炽热,蝉鸣悠长,故宫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着独特魅力。踏入故宫,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明清盛世。红墙黄瓦间,不仅有宏伟的宫殿建筑,更藏着无数稀世珍宝。从书画、陶瓷到金银器,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记忆,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在这个六月,让我们走进故宫,探寻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清人婴戏图册·骑木马图》</b>展现了清代孩童嬉戏场景。婴戏图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通过描绘儿童生活玩乐,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与文化。画中孩童穿着传统服饰,或骑木马,或持物件,充满童趣。这类画作不仅体现画家技艺,也让我们了解古代儿童娱乐方式,感受古人对孩童纯真生活的关注与美好期许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汉代玉天马》</b>。汉代时,马在交通、军事等方面意义重大,天马更是被视为祥瑞。此玉天马采用优质玉料雕琢,造型上呈现卧姿,却通过线条等展现出灵动与力量感 ,体现了汉代玉雕工艺的高超水准,反映当时的文化观念与审美取向。</p> <p class="ql-block"> 元代赵孟頫的<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浴马图卷》</b>。赵孟頫是元代著名书画家,此作为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描绘了盛夏郊外溪边的浴马场景,垂柳梧桐成荫,有骏马十四匹、马倌九人 。马体态丰肥圆厚,神情姿态舒展自如,马倌各司其职,静中寓动,体现出赵孟頫高超的构图与写实功力。</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清·尚勋款竹雕竹林七贤八骏图笔筒》</b>。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尚勋为清嘉庆、道光时期竹刻名家,生卒年不详,善留青法,技艺精湛。笔筒扁圆形,以竹为材,两面分刻竹林七贤图及八骏图,无款识,仅篆书“尚勋”小长方印。采用浮雕等技法,刻画细致。一面展现竹林山石间,七贤或题壁、对弈、观棋、同行、举杯,五六童子捧砚、汲泉、烹茶、斟酒;另一面为八骏图,形态各异,但构图运刀稍逊七贤图 。是清代竹刻工艺体现,尚勋以精湛刀工,呈现魏晋名士风神与八骏英姿,图案繁复、构图紧凑、层次分明,虽刻工浅却无拥塞感,圆润刻技与玉石、牙角雕刻异曲同工,为清代早期浅浮雕竹刻精品,也反映当时文化审美与工艺水平 。</p> <p class="ql-block"> 故宫所藏的<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汉代金马纹饰件》</b>,是汉代金器工艺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金属铸造与装饰技艺。这类金马纹饰通常以黄金制成,造型生动流畅,细节刻画精细,可能用于马具装饰、礼仪用品或贵族陪葬品,体现了汉代对马的推崇以及“天马”象征祥瑞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唐·三彩马》</b>是唐代典型文物,常作随葬品,盛行于唐。故宫博物院藏的三彩马,高76.5厘米,长88厘米 ,两耳上耸、双目圆睁,施白、绿、赭三色釉,造型准确、比例匀称。唐三彩创于唐高宗时,盛于开元朝,多为随葬明器,受李唐王朝游牧民族血统影响,马在唐人生活中不可或缺,唐代墓葬多出土三彩马 。形体硕大、构造复杂,用模制法成型,装饰手法丰富,有彩带、点彩、贴花、绞胎、拉毛等装饰法 ,不同三彩马因造型、装饰等,展现出唐代匠师高超技艺,如奔马俑抓住奔马瞬间,极具动感;提腿马俑构思精妙,塑造健美的战马形象。折射唐文化光彩,为研究唐文化、艺术、社会风貌等提供实物资料,还具有艺术魅力与投资保值潜能。</p> <p class="ql-block"> 清代余省、张为邦合作<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兽谱册》中的“龙马页” </b>。余省、张为邦受宫廷指派绘制兽谱,展现奇异神兽,此页龙马融合马与龙特征,体现清代宫廷绘画对祥瑞题材的呈现,也反映当时绘画技法与审美,是研究清代宫廷艺术及神话神兽形象的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清·青玉马上封侯》</b>故宫旧藏,青玉质,两匹卧马回首,一灵猴嬉戏于马背,骏马体态膘壮,鬃毛雕刻细致,玉质纯净,工艺精细。“马上封侯”是传统吉祥题材,借“猴”与“侯”同音双关,“马上”表立刻,寓意官运亨通、仕途顺畅,寄托古人对功名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运用圆雕工艺,将马的矫健、猴的灵动刻画得栩栩如生,体现清代玉雕技艺水平,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是研究清代玉器及吉祥文化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清人画弘历盔甲乘马图轴》</b>是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意大利传教士)作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纵322.5厘米,横232厘米,绘乾隆帝南苑大阅时,身披明黄缎绣铠甲、头戴金盔,骑乘骏马的英武姿态。郎世宁融合中西技法,以西洋解剖学、明暗法为基础,用中国画颜料渲染人物面部骨骼变化,借细腻笔法、高光处理,呈现马皮毛、盔甲等质感,既显帝王睿智庄重,又展宫廷造办处实用与艺术结合的高超水平 ,是研究清代宫廷绘画、帝王形象及中西艺术交流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清乾隆紫檀木边座爱乌罕四骏图小插屏》</b>,为纪念西域爱乌罕(今阿富汗地区 )进贡四匹骏马而制,属带座屏风类。由屏框、屏心、站牙等组成,屏心正面借木雕镶嵌等手法呈现山水间四骏图景,背面有御制诗文,是明清风行的插屏样式,现藏故宫博物院,见证当时中外交流与宫廷工艺,尽显清宫器物美观与文化内涵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元·九峰道人三骏图卷》</b>绢本设色,纵32.2厘米、横188.7厘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卷首有明陈淳题“三骏图”3大字,前隔水有明董其昌题,拖尾有元代7人伪题,共钤印23方。经专家鉴定为元代作品,作者一般认为是任贤佐(约1287—1358后 ),字子良,号九峰道人,松江青浦(今属上海)人,任仁发第三子 。画作于元代惠宗朝至正二年(1342年)秋,作者在家中排行第三,“九峰道人”是以地名为号(九峰位于上海松江西北 ),系全真教徒,绘此卷目的为进献元朝廷。全卷画6位异域使者和3匹骏马,自右向左缓行,卷首有1人手持绣有“进贡”2字的大旗,表现域外民族向宫廷进贡名马的场景,属南梁至唐代以来流行的职贡图类题材 。人物形态刻画精妙,马壮健肥润、有神骏之态,虽未奔驰但意韵充足,缰绳平行曲线绘制难度高,体现作者高超技艺。画风和生活年代、籍里与元代画家任仁发相近,参照任仁发《贡马图》又有变动,任贤佐画风偏向沉厚鲁钝,带有民间水陆画笔致 。卷前董其昌题有“前无曹、韩”之语,是研究元代绘画、职贡题材作品以及任氏家族绘画传承等的重要资料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清早期紫檀镶嵌狩猎图长方盒》</b>,属百宝嵌工艺文物。盒盖以螺钿、玳瑁、玛瑙、松石等镶嵌狩猎场景,人物着红袍骑白马,随从神态各异,马前鹿中箭、狡兔欲逃,猎手张弓、云间飞鸟,截取瞬间具戏剧性与张力,题材带少数民族风味,反映当时时代好尚,是研究清代工艺、文化的实物,不过故宫官方详细介绍中暂未将其作为单独重点条目全面呈现,部分信息可从拍卖、文博分享等渠道补充 ,如尺寸有14.4x11.7x7cm等说法,百宝嵌材料含厚螺钿、青金石等多种 ,它承载清代工艺水准与文化审美,见证历史。</p> <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乾隆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乾隆题诗白玉狩猎图扳指》</b>,扳指为白玉质,圆筒状, 玉质细腻油润,光泽明亮,整体呈箍形,上沿齐平内凹,下沿弧形外凸,做工规整。浮雕狩猎图,呈现秋景山林中武将策马奔腾、持弓拔箭场景,还阴刻乾隆御制诗文,纹饰与诗文布局巧妙,体现高超雕琢技艺。扳指源于满族射箭护指工具,清代渐成饰物,此件以玉制成,装饰射鹿图与御制诗,是清宫扳指代表作,象征满族骑射传统与民族精神,也反映乾隆对骑射家法的重视,借扳指蕴含维护家法朝纲之意 ,其工艺精湛,具极高收藏、把玩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见证清代工艺水平和宫廷文化。</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清·康熙青花人物图棒槌瓶》</b>,是康熙朝典型器物。盘口、短颈、丰肩、长直腹、圈足,因形似棒槌得名,线条刚劲,分硬(方肩直腹 )、软(圆肩弧腹 )等,体现雄浑风格 。以含钴料绘纹饰,施透明釉,高温还原焰烧成。胎质细腻(“糯米胎” )、淘炼精细;釉面莹润(“紧皮亮釉” )泛青,侧光见橘皮纹,底足露胎有“火石红” 。用云南“珠明料”,发色翠蓝艳丽、层次分明,可“墨分五色”,借晕染显立体感,呈宝石蓝色 。绘人物故事,如《三国演义》“铜雀台比武” 、传奇《红拂传》(“慧眼识英雄” )等,辅助纹饰有如意纹、回纹等分层装饰 。反映康熙朝社会文化,题材含文化寓意,是制瓷工艺、历史文化研究实物,具艺术审美与收藏价值,不同馆藏在细节(尺寸、具体纹饰 )上有别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唐代打马球纹镜》</b>,为唐代铜镜,呈现打马球场景。马球在唐代是流行运动,此镜以纹饰记录相关活动,对研究唐代体育、社会生活及工艺(如铜镜铸造技艺 )有重要价值,能反映唐代尚武、娱乐等文化风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清·康熙款三彩海马纹碗》</b>为清代康熙时期的素三彩瓷器,素三彩最早起源于明代,清康熙时持续烧制且有创新。制作时先在素胎刻纹饰轮廓,填色釉(以黄、绿、紫为主色调,间或配白、黑等色,因古人视红为“荤色”,追求清新雅致,故不用红色 )后低温二次烧成,对火候控制要求极高。敞口、深弧腹、圈足,部分尺寸如高7.2cm、口径16cm左右(不同藏品有差异 )。绿彩并涡旋纹为地,内外壁绘海马纹,外壁下衬海水江崖纹、散布梅花,内壁配饰宝纹及梅花;也有通体施墨绿色釉,以圆圈纹象征海水波涛,散布白色桃花花瓣,内壁及里心绘黄、绿、紫、灰白色骏马,间饰海水江崖图案的样式,海马等纹饰绘制生动古朴,部分施釉时绿釉渗入主纹饰。增添灵动奇异之感 。常见“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海马纹寓意吉祥,象征在大海畅行无阻、平安顺利,体现当时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也反映清代陶瓷艺术风格与文化审美。存世完整品少,成对更为稀有,承载古代陶瓷工艺、文化等信息,是研究清代陶瓷艺术、宫廷文化的重要实物,受收藏市场关注,价格依品相、稀缺性等有别,曾有估价如RMB 50,000 - 80,000(一对碗 ),但市场仿品多,鉴定需从胎质、釉色、绘画风格、制作工艺等综合判断 。</p> <p class="ql-block"> 清代<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绵亿猎骑图册·弯弓射鹿页》</b>,作者绵亿为清代皇室成员,图中绘猎手挎箭、策马、拉弓追射牡鹿场景,是满族王公贵族骑射生活的真实记录,展现当时骑射习俗与技艺,对研究清代满族生活文化、骑射传统等有重要价值,为了解清代宫廷及贵族生活侧面提供形象资料 。</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时期的<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乾隆款画珐琅三英战吕布图盘》,“</b>三英战吕布” 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回,曹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吕布连败众将后,刘备、关羽、张飞于虎牢关与其大战,此情节是经典桥段 ,彰显刘关张的忠义与勇武,也凸显吕布骁勇。属画珐琅工艺,盘上釉面莹润,珐琅彩料运用精妙,色彩丰富且过渡自然,人物、场景刻画细腻,将三国战斗场景生动呈现,体现乾隆朝制瓷技艺高超,融合历史、文学、艺术,是珐琅彩瓷代表作品之一,展现当时宫廷艺术审美与工艺水准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宋代磁州窑张家造款白地黑花马戏人物图枕》</b>。为宋代文物,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枕呈八方形,长29厘米,宽21.3厘米,高11.2厘米 。枕面中间微凹,通体以白地黑花彩绘装饰。枕面中心绘骏马疾驰,马儿四蹄飞扬、尾巴翘起,马鞍上倒立一人,呈现马戏表演精彩瞬间;枕侧面绘卷枝纹,底部素白无釉,戳印阳文“张家造”作坊标记 。磁州窑窑址在河北磁县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宋代属磁州),白地釉下黑、褐彩划花是其特色工艺。此枕先在坯胎敷化妆土,以含铁量低的褐铁矿石料绘黑彩,再罩薄釉高温烧成,色彩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笔法豪放娴熟,具浓厚水墨画风格,尽显民间生活气息。磁州窑瓷枕造型多样、品种繁多,纹饰多取材民间生活,“张家造”等印款是作坊商标(“张家造”款较为多见 ),开创瓷器彩绘装饰新途径,在陶瓷史占重要地位,该枕为研究宋代陶瓷艺术、民俗文化提供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伯乐相马轴》</b>是清代画家黄慎(“扬州八怪”之一 )的作品,纸本淡设色,纵211cm,横61cm ,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也有资料提及徐州博物馆藏有其相关作品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 ),善相马,画中伯乐倚树,专注品评白马,白马俯首扬蹄 。本幅左上有黄慎自题“南骏已负王良御,一顾应逢伯乐鸣”,钤印“黄慎”“恭懋” ,题中引用王良驾车典(王良为战国时赵国车夫,驾车极快 ),传达“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古老寓意。人物用粗厚铁线描,略带颤笔,方硬却不僵板;马匹线条圆润流畅,不过多精细描绘;树干笔势苍劲,构图别致,只画古树纵向一半,凸显古木之壮 。体现黄慎中年后粗笔挥写风格,笔意纵横跌宕、画风泼辣,于粗犷中见精炼,放纵中有严谨,以草书笔法画衣纹是其独创,自成一派 。这幅作品将历史典故与独特绘画技法结合,展现黄慎艺术特色,也传递出对识才、相才的文化思考,是研究清代绘画及相关文化寓意的重要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清·铜镀金转人转花容镜站马钟》</b>属清宫旧藏,由英国制造,是18世纪的产物 ,在故宫钟表中具独特地位,展现当时中西文化交流与工艺融合。整体分两部分,底座以棕榈树为柱,中间假山上有锦鸡,顶部吊环立金鹦鹉且口衔料石花朵 。平台有四个铜镀金小人,两人持花环、两人持盾牌,采用錾花技术,借錾子与锤子敲击出图案。运用铜镀金工艺,搭配珐琅、料石等装饰,造型华丽,工艺精湛,集多种工艺于一体,体现当时高超的金属制作与装饰水平。整点报时,音乐响起时人物行走、顶部宝星花转动。上弦拉动绳子,小鸟转身张嘴鸣叫,设计精巧,融报时、装饰、机械运动为一体,是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复杂钟表。见证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作为外国贡使礼品或传教士礼物等进入中国宫廷,反映当时中外互动,是研究清代宫廷生活、钟表发展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清·青玉刻诗赵孟頫浴马图山子》</b>,受乾隆帝喜好仿古及对有文化内涵画意之作推崇影响,玉器常镌刻山水、人物、花鸟或诗意画,此山子将赵孟頫《浴马图》画意与乾隆题诗移植于玉石。以青玉为材,依玉料形状、特征构思,顺色泽让料质、颜色、造型融合,按“丈山尺树、寸马分人”法则,通过浮雕、深雕等,使山水树木、人物等构成远近景交替变化,层次清晰,视觉符合透视,细部刻画细腻,还巧妙运用俏色。关联元代赵孟頫《浴马图》,图绘夏日疏林间奚官为马洗浴纳凉景,乾隆帝为其题诗,山子将绘画、书法、雕刻艺术结合,是研究清代宫廷玉器工艺、文化艺术融合及乾隆时期艺术审美等的重要实物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元·任仁发二马图卷》</b>为元代任仁发作,绢本设色,纵28.8厘米,横142.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任仁发是元代画家、水利家,字子明,号月山道人,长于设色画,擅画马,继承黄筌等人写实传统又有自身风格。画面绘一壮实花马(昂首轻快、尾巴扬起)与一骨瘦马(低头蹒跚、尾巴卷缩 ),以写实勾勒笔法绘轮廓,赋色具唐人画马传统。结合作者题记,借两马隐喻讽刺官场:肥马喻贪官(吸民脂民膏、无约束易鱼肉百姓 ),瘦马喻清官(廉明勤政、因政务累得骨瘦 ),还通过肥马脱缰、瘦马有缰绳,阐述官吏需监督制约,否则腐败滋生,是将绘画与政论结合、抨击元代吏治的罕见作品 ,卷后有元柯九思跋及诸玺印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清·寿山石马钮长方章料》</b>,是清代的寿山石质印章材料 。寿山石为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在清代备受青睐,常用于制作印章等文房用具。此章料以马为钮,马的雕刻生动,展现当时工艺,马钮造型也可能有吉祥寓意,体现清代印章艺术与文化内涵,是研究清代工艺、文化的实物资料 ,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明·嘉靖款青花八吉祥海兽纹罐》</b>,为明代嘉靖时期景德镇窑制品。嘉靖帝崇尚道教,瓷器常现道教色彩纹饰,此罐或受其影响 。造型端庄,胎质细腻,青花发色蓝中泛紫(因回青与石子青配合),有锡点与颗粒感,绘画多为双线填色,各层以青花双线分割 。八吉祥纹(如法轮、法螺等)象征佛教祝福,海兽纹(如海马等)寓意祥瑞,体现古人对美好生活祈愿,也反映当时文化与审美 。存世的嘉靖官窑青花珍贵,此罐具历史、艺术价值,见证明代制瓷工艺与文化,为研究嘉靖时期瓷器及文化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清·紫檀木边框百宝嵌明皇试马图挂屏》</b>,长84厘米,宽56厘米。边框为紫檀木嵌银丝,屏心蓝色漆地,以唐代韩幹《明皇试马图》为蓝本,用百宝嵌手法复刻,落款“戊子新春月御笔”(乾隆三十三年,即1768年 )。乾隆帝对试马图题材钟情,还以识文描金等工艺再现,此作融合唐画风格与清工艺,《石渠宝笈续编》有著录,乾隆帝亦作《明皇试马歌》引喻发挥,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p> <p class="ql-block">《清代·铅马头长方盒》,为故宫博物院藏品 。其以铅为材质,表面有金色等装饰,盒面雕刻人物与马头图案,工艺精细,具有清代工艺品的艺术特色,反映当时的工艺水平与审美,是研究清代宫廷文化和工艺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云山策马图》</b>轴为清代任颐(任伯年)绘,纸本设色,纵135.5厘米,横65厘米,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据李白《送友人入蜀》“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拟意,绘迎面山峦、马头白云,呈现山势险峻与行旅者探索精神。摒弃传统山水画高远、平远、深远构图,以“S”形山脊为主线,突出人马,延伸山峦纵向走势,扩展空间层次。是任颐艺术成熟期人物山水画精品,其绘画融合民间、传统文人画及西画技法,形成独特画风,具雅俗共赏趣味与时代气息,任颐还与任熊、任熏、任预并称“海上四任”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清·掐丝珐琅七珍·马宝》</b>为佛堂供器,属七珍之一(七珍即金轮宝、主藏宝、玉女宝、大臣宝、白象宝、胜马宝、将军宝 )。其底座圆形如覆钵,以三片缠枝纹饰金属为支架,托粉红色莲花、绿色莲蓬,上立鎏金铜马,马身鞍辔俱全,背驮鎏金宝瓶并插火焰宝珠,采用掐丝珐琅工艺,底座天蓝珐琅地,掐饰须弥纹、缠枝莲纹等,寓意佛法传播广远、一帆风顺 ,体现清代宫廷藏传佛教供器工艺与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郎世宁万吉驦轴》</b>是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作品,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青年时受绘画训练,后加入耶稣会,1714年以传教士身份来东方,次年到澳门,取汉名郎世宁,后入清廷供职,长期任中国宫廷艺术家,把欧洲焦点透视画法引入中国,协助完成《视学》,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重要使者。该轴为乾隆朝《十骏图》“前十骏”之一,前十骏是蒙古王公贵族进献,由郎世宁于乾隆八年(1743)完成,现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存五轴。以细腻笔触绘马的神态、毛皮质感,辅以阴影高光、光影透视法,让马的肌肉分毫毕现,形象逼真,充满力量感,体现中西合璧画风,是郎世宁形神兼备艺术理念的诠释,如以细密短促笔触模拟油画质感,呈现白马皮毛光泽与肌肉张力,精准刻画颈部血管、肩胛骨、尾鬃及马蹄细节。每幅有满、蒙、汉三种文字题写的马名、尺寸、进献者,还有乾隆帝御题诗文、词臣赞文及郎世宁署款。万吉驦由喀尔喀郡王多尔济札尔进献,画轴尺幅长230多厘米,宽270多厘米左右,白马呈45度侧身回望之姿。是乾隆十全武功的见证,反映当时蒙古各部与清王朝的紧密联系,也是宫廷画家以西洋写实技艺服务东方帝王叙事的体现,承载历史与文化交流价值,在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等展览中展出,展现古代绘画艺术魅力与古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