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克里雅古道——骑兵先遣连进藏英雄路

西北尕老汉

<p class="ql-block">  尕老汉又发疯了(脑子进水了),75岁的“低龄”,竟然还爬房顶,而且爬的是世界屋顶的屋顶的屋顶。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西藏阿里地区是世界屋脊的屋脊,而克里雅古道是世界屋脊的屋脊的屋脊。</p><p class="ql-block">克里雅古道目前是国内天花板级的越野线路,一是纯天然的越野线路,道路极其难行。二是海拔太高,距离太长,海拔5000公尺以上的路段有将近500公里。</p><p class="ql-block">海拔5000公尺以上是什么概念?那里氧气的含量不到平原的一半,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因此形成无人区,同时又成为动物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克里雅古道1000多年前就是由新疆进入西藏的一条古道,同时也是1950年解放军骑兵先遣连进军西藏的英雄路。</p><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第一次走克里雅古道,四个人在乌鲁木齐租了两台车,一路南下,最后止步于于田县普鲁村阿拉叫依卡子。</p><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第二次走克里雅古道,尕老汉自己组织的团队兵败红土达坂,撤退的过程中,幸遇阿旺西热(老三)率领的青海坦克团。尕老汉毫不犹豫的加入新的革命队伍,跟随青海坦克团成功穿越,遗憾的是,只走了半程克里雅古道,说的准确一点,就是只走了新疆境内的路。</p><p class="ql-block">虽然有点遗憾,但是在当时能够借别人的队伍完成自己的心愿,也是很不错了。</p><p class="ql-block">今年(2025年)3月阿旺西热(老三)微信联系我,约我今年五一走克里雅古道的全程,这个消息让我激动万分,同时对自己的身体能否扛得住高原缺氧信心不足,但是全程克里雅古道诱惑力太大,尕老汉完全没有免疫力和抵抗力,而且对尕老汉来说,这是最后的机会,如果不抓住,以后不可能再有。尕老汉毅然拍板——走!同时忽悠大我一岁(76岁)的铁杆进藏旅友周大师参加革命。</p><p class="ql-block">下图,高原狐狸。</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9日,我与老周乘飞机到拉萨(第27次进藏),在拉萨休整一天,适应高原。</p><p class="ql-block">大北线</p><p class="ql-block">5月1日上午约9时,在领队兼司机老三的带领下,三台车组成的车队由拉萨出发。</p><p class="ql-block">我与老周坐老三的头车丰田巡洋舰,2号车是小宋的皮卡,3号车也是丰田车,司机牛二,他的车里是两位上海游客——地主爷和帅姐。全团一共七人,五位游客,两位司机,但是我一直认为是四位游客,三位工作人员。山东小伙小宋,他一人开了一辆皮卡,我一直认为他是工作人员,他开的车是后勤保障车,而且小伙子也太勤快了,每次安营扎寨,他都是与两位司机一起干活,这让人不小心就会产生误解。</p><p class="ql-block">全团老周年龄最大,76岁,尕老汉75岁,地主爷60岁,帅姐58岁,老三四十多岁,小宋、牛二应该不到30岁。</p><p class="ql-block">下图,有角的是公藏羚羊。</p> <p class="ql-block">由拉萨出发走大北线317国道,第一天700公里,住尼玛县,县城海拔4500公尺。第二天由尼玛县至阿里地区改则县,行程约300多公里,县城海拔4400公尺。</p><p class="ql-block">两天1000多公里的藏北草原,见到许多野生动物,藏羚羊、藏野驴、野狐狸。这些动物都在公路两侧,看见过往汽车和人类熟视无睹,根本不怕人。最有意思的是漂亮的野狐狸,看见人类不但不跑,还凑过来要食物,我们把车上的饼干、面包喂给它,它竟然大快朵颐,吃的十分享受。</p><p class="ql-block">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动物保护深入人心。途中还游览了美丽的高原湖泊巴木措,色林措。</p> <p class="ql-block">小宋的皮卡驰骋在藏北高原</p> <p class="ql-block">藏北草原比拉萨海拔高近1000公尺尕老汉有轻微的高反,嗜睡,头晕、恶心。</p><p class="ql-block">为了抗高反老三做了充足的准备,我们车里有两个氧气钢瓶,老三说给我和老周一人一个。老周表现不错,基本正常,不用吸氧。我吸了两个小时,大大缓解了高反症状。我们入住的酒店都有氧气,晚上睡觉时把氧气管插入鼻腔边吸氧边睡,睡眠质量很好。</p><p class="ql-block">小氧气罐,使用方便,扣在鼻子上就可使用,我们在拉萨买了几罐,进入无人区后,也用上了。</p><p class="ql-block">大地之树位于大北线317国道旁,站在公路旁边是无法看到,必须无人机飞起来,从空中才能看到,真是一棵美丽的树,有树干,树枝及树的末梢。这是大自然的作品,是经过雨水的冲刷,慢慢形成的。老周迫不及待升起无人机,拍下了一幅绝佳的作品。(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虽然痛下决心,坚决走克里雅古道,但还是有压力,体现在买药上,在拉萨买,在尼玛县买,在改则县买,买了一路,还好买的这些药基本上没用,买了药,心里踏实,这些药可以不用,但是绝不能用的时候没有。</p><p class="ql-block">有朋友可能会说,买这么多药,不吃浪费,放心好了,在这方面尕老汉有经验。一位朋友,家里存的感冒药快过期了,于是大冬天他冲了个凉水澡,然后……</p><p class="ql-block">他是我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由尼玛县至改则县300多公里,下午早早就到了,我们入住酒店休息,老三去办理进入无人区的相关手续,虽然是五一小长假,但是改则县政府的有关部门仍然正常办公,方便群众办事。</p> <p class="ql-block">进入无人区第一天</p><p class="ql-block">5月3号,今天将正式进入无人区,反向走克里雅古道,反向走骑兵先遣连进藏英雄路。前边说了,克里雅古道是国内天花板级的越野线路,艰苦程度有时会穿越天花板,爬到屋顶上,这就需要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兄弟,在任何困难面前,也要有坚定的信念,任何时候不会背叛自己的兄弟。勉强拼凑出来的“国共合作”队伍,穿越成功的概率将会很低。这些是尕老汉从上次穿越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p><p class="ql-block">5月3日上午八时,车队出发,走216国道一路向北,这是我第三次走这条公路。</p><p class="ql-block">216国道去年才正式全线开通,是第二条由新疆通往西藏的公路。由新疆民丰翻越昆仑山,穿过藏北羌塘无人区至西藏改则,约800多公里。这条公路只有一个缺点,海拔高(海拔5000公尺的路段约500多公里),其他都是优点,(他的优点都是219国道的缺点)远离边境线,一旦发生战争,被敌方切断的概率会大大降低。道路平坦,没有崇山峻岭,没有盘山公路,绝大部分路段都在羌塘大草原上。</p><p class="ql-block">早晨出发之后,一路基本没有停车,大约上午十时左右,车队一直开进先遣连纪念碑广场,进入无人区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这里纪念为解放西藏而牺牲的先遣连的英烈们。 </p> <p class="ql-block">1950年夏末,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师130多名战士,组成进藏先遣连,从新疆于田县普鲁村出发,以惊人的毅力跋涉千里,横跨昆仑山、胜利进军西藏阿里地区,为解放西藏,作出了卓越贡献和巨大牺牲。</p><p class="ql-block">这支队伍,“经历了长征以来最大之苦难,表现出最高的英雄主义气概”。从进军西藏到驻扎“世界屋脊的屋脊”,短短一年间,63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生命。</p><p class="ql-block">连队进驻阿里地区扎麻芒堡(现在的先遣乡),在那里过冬,没有房子,挖地窝子,没有食物,打猎,没有盐,白水煮。天气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40多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坚持下来,坚守了一个冬天,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连队有近一半人因高原病而牺牲。</p> <p class="ql-block">祭拜完先遣连的英烈,车队前往先遣乡邮局,因为我想在那里盖个邮戳,以作纪念。遗憾的是,因为五一小长假,邮局没人,打了两个电话也无人接,只好作罢,又一次留下了遗憾。</p> <p class="ql-block">上次到先遣乡是2023年4月,时光飞逝,已经过去两年,讲讲此次我看到的变化吧,下国道去先遣乡,以前是砂石路,现在有一条水泥路面一直通到乡政府。离先遣乡不远的216国道上,修了一座漂亮的门楼,这个门楼可能是两县的交界处,因为门楼上方有一行红字非常醒目:“羌塘腹地,红色改则欢迎你再来!”。</p><p class="ql-block">216国道西藏段沿途建了基站,也就是说,手机有信号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新疆那边有没有基站,不知道,因为我们没走新疆段。</p><p class="ql-block">变化最大的是先遣乡的公安检查站,上次来的时候还是手工登记身份证,这次只要降下车窗,刷脸即可通过,又快捷又方便。公安高科技已经深入到如此边远的乡镇,作为一位退休老警察,尕老汉感到由衷的高兴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羌塘无人区是措的天堂,一个措接一个错,一措再措。路过美玛措,车队被美丽的羌塘风光所吸引,直接开到湖边,大家忘记了这里是海拔5000多公尺的高原,尽情的放飞自我。</p><p class="ql-block">五月初的高原,还十分寒冷,湖面的冰冻得坚硬,年轻人在湖面上欢蹦乱跳。尕老汉也想到冰面上得瑟一下,无奈年事已高,笨手笨脚,万一滑倒,很可能驾鹤西去。</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雪山,脚下的冰湖,编制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心醉,令人窒息。</p> <p class="ql-block">雪山下的羌塘草原</p> <p class="ql-block">216国道上美丽的转弯</p> <p class="ql-block">平坦笔直的216国道。</p> <p class="ql-block">下午3时许,车队在月牙湖4号大桥附近左转走519省道,519省道是216国道与219国道的连接线,它把两条由新疆进藏的公路在这个位置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在519省道上,我们碰到一支来自江苏的庞大的坦克车队,十几台坦克300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很是壮观,也很招摇。</p> <p class="ql-block">江苏坦克团</p> <p class="ql-block">下午4点左右,车队下公路,在离邦达措不远的地方,选了一处地势低洼,风较小的位置扎营。此处海拔5100公尺。</p><p class="ql-block">我曾建议是否在附近找一处海拔较低的地方扎营,实际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羌塘无人区,几百公里的范围内,海拔都在五千公尺以上。</p><p class="ql-block">上一次在五千公尺以上扎营,还是十五年前穿越阿尔金山,可可西里,羌塘三大无人区的时候,那时年轻,刚60岁。</p><p class="ql-block">在西藏开车经过一个5000多公尺的垭口,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很快就下山,但是在五千公尺以上扎营,还要在这里睡一夜,感觉就不一样了,很可能诱发高原反应,对每一个人都是考验。</p> <p class="ql-block">营地搭了两顶帐篷,一大一小,小帐篷帅姐住,其他人都住在大帐篷里。大帐篷既是宿舍又是厨房,老三既是领队,又是司机,又是厨师,他给大家煮了一锅萝卜炖牛肉,白萝卜,胡萝卜,牛肉烩在一起,味道那个鲜美, 还有一锅热气腾腾的馒头。尕老汉吃了满满一碗炖菜加一个小饼。</p><p class="ql-block">这么高的海拔,能吃是好事,说明你没有高反,真要有高反了,一口都吃不下去。昨日高老汉还有一点高原反应,今天吸了两次氧,上午一次,晚上露营后一次,每次两小时,吸氧后尕老汉的状态不错。</p><p class="ql-block">晚上睡觉,大家都是睡地铺,睡在防潮垫上,只有尕老汉一人,坐着睡,睡在一张躺椅上,因为尕老汉自我感觉坐着睡比躺下睡呼吸顺畅。</p><p class="ql-block">老三给尕老汉一床毛毯,尕老汉把毛毯盖在身上,但是越睡越冷,冻的睡不着,主要问题是,毛毯只能盖上边,而下边躺椅只是一层薄薄的帆布,帐篷内估计有零下10度左右,刚开始还想坚持,但是后来实在冻的不行,心想如果再坚持下去,不等天亮,很有可能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万般无奈之中,只好叫醒老三,请他设法解决。但是实在没有其他御寒物资了,在这种情况下,老三把老周铺在身下的毛毯抽出来,这让老周几乎彻夜未眠,倒不是因为冷,因为下边还有防潮垫,问题出在防潮垫不是平的,是密密麻麻的圆柱形组成的,毛毯被抽走之后,一根一根圆柱体硌的老周无法入眠。</p><p class="ql-block">老三的这种解决方式虽然也是无奈之举,但是尕老汉还是觉得对不住老周。</p> <p class="ql-block">帐篷外面北风呼啸,强劲的北风吹的帐篷门帘啪啪作响,天上还下起了小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帐篷内尕老汉加了一条毛毯,两条毛毯,一条铺在躺椅上,身上再盖一条,慢慢地身上暖和了。渐渐进入梦乡,虽然睡得较浅,时醒时睡,但总算是睡着了。</span></p> <p class="ql-block">进入无人区第二天</p><p class="ql-block">早晨起床,外边的风停了,雪也停了,一夜的小雪,让雪域高原披上了一层银装。</p><p class="ql-block">阳光穿透稀薄的空气,洒在皑皑白雪上,闪烁着耀眼而温暖的光芒。此刻的雪域高原,没有了昨晚的寒风呼啸,却因这初升的太阳而焕发出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有队友担心下雪路滑不好走,老三信心满满的说:“能走。”牛二补充说,雪小了点,雪再大点更好走。我不理解是什么意思,牛二解释,雪再大点把沟沟壑壑填满,车跑起来不颠。</p><p class="ql-block">早餐又简单又实惠,一人一罐八宝粥,这么冷的天,冰冻的的八宝粥无法喝,但是这也有办法,把易拉罐放到开水里烫,不大功夫,易拉罐加热完工,热气腾腾的八宝粥喝到肚子里,全身都热了。</p><p class="ql-block">在无人区里,洗脸刷牙都省了,这样能节水,带进来的每一滴水都是宝贵的。</p><p class="ql-block">早餐后拔营,干活主要是三个年轻人,我们两位70多岁的老人受到照顾,不用我们干活,只要我们管好自己就可以了。的确,在海拔五千多公尺度高原上,感觉力不从心,不要说干活,稍微动一动都气喘吁吁。</p><p class="ql-block">别的活可以不干,但是有一件必须自己干,别人代替不了,那就是上厕所,这里说的是大便,上次(2023年4月),在无人区里,三天排不出大便,活人差点让屎憋死。这次尕老汉做了充足的准备,买了利大便的药,一天一颗,还真是管用,解大便非常顺畅,不用使劲。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动作要快,感觉到有便意,马上就要解决,否则就会发生危险,还好无人区几天下来,总算是有惊无险。</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重点,是离开公路后的原生态的越野线路,而且是上次没走过的克里雅古道西藏路段。因此,尕老汉在这里做重点介绍。</p><p class="ql-block">早晨拔营后,大约九时许,车队迎着朝霞,向着远山出发,去享受雪域高原的美,去享受缺氧而又清新的空气。</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车是头车,担负起整个车队的领路任务。昨夜刚下过雪,幸亏是小雪,车辙印若隐若现。老三没有使用轨迹,我不知道他根据什么选择正确的路线,他总是信心满满,没有让我们在无人区迷路。</p><p class="ql-block">穿越成功后,我就此问题问他,他回答:一是之前他走过这条路,还有印象。二是方向不能错,看准方向,基本所有的车辙印都可通过。三是具体选哪条车辙,就要看经验了。</p> <p class="ql-block">上午没有高山大川,基本上都是平坦的草原。</p> <p class="ql-block">高原风光</p> <p class="ql-block">上午11点,遇见一群野牦牛,野牦牛比家养牦牛个头大,身体强壮,毛色黑又亮。遇见一群野牦牛,问题不大,牛群会和汽车保持距离,但是遇见独牛,真要小心。独牛多数是被牛群赶出来的失恋公牛,脾气十分暴躁,千万不要招惹他,失恋了,本来心情就不好,真要是惹它生气了,它会一头把小车顶翻。</p> <p class="ql-block">这个土包很有意思,有点像是开花馒头。</p> <p class="ql-block">羌塘无人区。</p> <p class="ql-block">大约中午11时半,到达一个重要景点——克里雅冰川。车队一直开到冰川脚下,一字排开,全体人员下车拍照,放飞无人机。</p><p class="ql-block">克里雅冰川位于新疆于田县昆仑山脉深处,是克里雅古道的核心组成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克里雅河的主要水源之一,融水滋养了周边地区。</span>此地海拔5200公尺。</p><p class="ql-block">我们停车的位置,是冰川前延冰舌坍塌的一部分。从下面看,感觉坍塌的部分很大,但是无人机飞起来看到的景象让人震撼,冰川像一个大锅盖,盖住地面。坍塌的只是其中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无人区里的车辙印汇聚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中午12:30左右,车队路过一片乱石地貌,这里的石头,是很薄的片石,看上去像刀片一样锋利,而且是立起来的,我有点担心,因为15年前穿越三大无人区,遇见过这种地貌,当时我们一台东风六驱越野卡车轮胎被割破。</p><p class="ql-block">真是想什么来什么,车载对讲机发出声音,我们后边小宋的皮卡轮胎被扎破。</p><p class="ql-block">换备胎时发现小宋的备胎型号不对,装不上,还好轮胎扎破的口子不算大,塞两根橡胶条进去,补好了漏气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小宋大意了,进无人区之前没有认真检查,准备不充分。幸好破口不算大,还能补上,如果补不上,麻烦就大了,很可能会弃车,人先出无人区。</p> <p class="ql-block">又经过一片乱石滩,这次是鹅卵石,车压在上面颠一点,但不会有扎破轮胎的危险。这里好像是旧河道,因为前边不远,有一条河拦住去路,老三下车去侦查,选择过河的位置。</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车和皮卡底盘较高,过河没有悬念,牛二的车底盘较低,过河时前保险杠几乎没入水中,还好有惊无险,顺利过河。</p> <p class="ql-block">车队在乱石堆中跋涉,车虽然颠了些,但是没有扎破轮胎的危险。</p> <p class="ql-block">大约下午两点,车队到达两省交界处,此处有一个铁架,上面锈迹斑斑的铁牌已掉落地面。</p><p class="ql-block">从这里开始就是新疆了。</p> <p class="ql-block">进入新疆,行车大约半个小时,看到一片黑石头地貌,这些黑石头是火山石,是火山爆发熔岩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茫茫雪原</p> <p class="ql-block">途中还路过一些结冰的湖面是什么错,也叫不上名字,只能拍几张图片。</p> <p class="ql-block">荒凉的羌膛无人区。</p> <p class="ql-block">大约下午3点到达红土达坂,运气真好,和前年四月一样,达坂没有积雪。如果运气不好碰上下雪,陡峭的红土达坂,就很难通过。</p><p class="ql-block">此时对于我个人来说,已经走全了克里雅古道,因为后面半段,前年4月已经走过。</p><p class="ql-block">红土达坂对每一台车的动力都是考验,上次我们三台三菱帕杰罗就是在此止步,坡度太陡,三台车一台都爬不上去。</p><p class="ql-block">此次我们车队到达红土达坂,遇见两台皮卡,每车两人,一共四人,他们加入了我们的队伍。我们的车队壮大了,现在有五台车。</p><p class="ql-block">红土达坂有三段大坡,我们的车作为头车,不费力气,直接开上了第二段大坡。车停下来,老三下车指挥后面的车往上冲,因为坡度大,不借助冲力,很难爬上来。</p><p class="ql-block">上次我坐在后排,看路不是太清楚,此次我坐在前排副驾位置上,道路看的一清二楚,现在的路比前年来的时候好多了,明显是修过了,起码是推土机推过了。</p><p class="ql-block">上次冲击红土达坂第一道大坡和第二道大坡是分两次冲,而这次一口气就冲到了第二段大坡的尽头,最重要的原因是路平了,速度可以开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老三指挥后面的车辆冲击红土达坂。</p> <p class="ql-block">下边的车辆排队等候冲击达坂。</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三台车都成功冲上了第二段大坡。</p> <p class="ql-block">红土达坂道路两边的黑石头。</p> <p class="ql-block">从第二段大坡的顶端左转,就是第三段大坡,上次在这里是一片乱石,坑坑洼洼,车要从乱石堆里开过去,而这次路推平了,我们的车,一口气就爬上了第三段大坡。</p><p class="ql-block">这段大坡也是最陡的坡,上次青海坦克团冲击这段大坡,虽然每台车都冲上来了,但是能看出来,到最后快到坡顶时还是比较吃力。这次在这里牛二的车没有冲上来,后来在皮卡的帮助下,拖上来了。</p><p class="ql-block">第三段大坡的顶端是最高点,海拔5300多公尺。由这里下去,海拔慢慢降低。</p> <p class="ql-block">红土达坂第三段大坡。</p> <p class="ql-block">此图是红土达坂第三段大破,老三站的那个位置可以看到大坡的全貌,以及后面车辆冲击大坡的情况。尕老汉也想上去,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处海拔太高了,接近5300公尺。</p> <p class="ql-block">小宋的皮卡冲上第三段红土达坂。</p> <p class="ql-block">从红土达坂下山之后,再没有山路,地势都比较平坦,除了过了一次冰河,其他路段都比较好走。</p><p class="ql-block">车队在河道的冰面上行走了较长一段路。有一小段,冰面坍塌,车辆涉水通过。冬天车辆可以从冰面上过,如果夏天河冰融化,不知道车队怎么通过这段路?</p> <p class="ql-block">冰河</p> <p class="ql-block">老三下车去侦查,如何过这条冰河,最后还是涉水而过。</p> <p class="ql-block">盘山公路</p> <p class="ql-block">下午5:40到达阿什库勒火山盆地,它位于新疆于田县南部昆仑山的一个山间内。此处最有名的景点就是乌鲁克火山,这里有一块木牌标出了火山的名字。上次来还没有这块木牌,现在木牌成了拍照打卡地,大家纷纷在这里拍照留影。</p><p class="ql-block">新藏公路曾经由这里走,但是由于1951年4月份这里火山喷发,所以改道,就是现在的219国道。当年的公路修到这里,现在路基还在,所以继续往前走,好走多了,让人感觉好像走在高速公路上一样。</p> <p class="ql-block">乌鲁克火山。</p> <p class="ql-block">此时差不多已是下午6点了,老三决定在这里扎营,其它车停在原地,我们的车出去寻找合适的位置,我看到一处平地三面环山,一面朝湖,我向老三建议,就在这里扎营,老三采纳了我的意见。用对讲机通知其他车辆,到这里集中,安营扎寨。当晚我们五台车11个人,扎了两顶大帐篷。一顶白的一顶蓝的白的是我们车队的,七个人住,蓝帐篷,是他们车队的四个人住。此地海拔4600公尺。</p> <p class="ql-block">今天不知道怎么回事,海拔比较低了,老周和地主爷,反而有了高原反应,两个人都不在状态,地主爷甚至没有吃晚饭。这一路,他两人都没吸氧,但是今天一起吸氧。今天我倒没事,状态不错。</p><p class="ql-block">两位上海游客曾给老三说,不应该带我们两位高龄老头上高原。仔细想想,人家说的有道理,克里雅古道是顶级越野线路,海拔5000公尺以上,而且是持续高海拔,老年人身体弱,身体出状况的概率就比较高,如果有一人身体出状况,全队都会受影响,其实这一点我们两人也想到了,出发之前每人都买了保险。还好我们两人都经受住了考验,老三也获得成功。</p><p class="ql-block">我打破了自己保持两年之久的,穿越克里雅古道最高年龄老人的记录,由原来的73岁进步为75岁。老周又打破了我的记录,以76岁高龄稳居榜首。</p><p class="ql-block">今日晚饭也不错,一大锅土豆烧牛肉,美味可口。我吃了一大碗,还喝了一罐八宝粥。在高原上能吃是好事,而且还应该能睡。吃饱之后,当天晚上我真的很能睡。</p><p class="ql-block">晚上老三让我睡在车里,可能是因为毛毯分配不过来,如果我睡在车里,只需要一条毛毯就可以了,这样老周身下就可以铺一条毛毯。</p><p class="ql-block">我坐在副驾的位置上,身上盖一条毛毯,老三把车打着火,本来是车热之后熄火,因为当晚海拔比昨晚低了五百公尺,本人感觉比较舒适,又吃了一片安定,没想到很快入眠,车热了也没能熄火,半夜3点,老三可能是忍无可忍,爬起来钻出帐篷关闭了发动机,否则我很可能睡到天亮,车也就着到天亮。车熄火之后很快降温,一条毛毯盖在前边,后边冷。盖在后边,前边冷。再想把车打着,又不好意思,毕竟一直着车会烧很多油。</p><p class="ql-block">高原缺氧,人的反应会慢,但是此时,不知道尕老汉怎么变得那么聪明,把毛毯顶在头上,这样前后左右都盖上了,还真管用,不冷了,不大功夫又睡着了,而且一直睡到天亮都没醒,要不是老三醒来把车打着,我还在睡。我把毛毯顶在头上的状态可能比较吓人,把老三吓了一跳,以为见鬼了。</p> <p class="ql-block">帅姐</p> <p class="ql-block">昨夜风平浪静,一点风都没有,早晨起来又是一个艳阳天,预示今天的路会好走。</p><p class="ql-block">早晨队友放飞无人机,拍到了疑似火星营地。无人机把火山和我们的营地拍到了一起 ,加上地貌,十分像是在火星上。</p> <p class="ql-block">早晨起来拔营,昨天晚上产生的垃圾都一把火烧掉,烧不掉的都要带出无人区,不能因为无人区无人管就乱扔垃圾。这就是自觉的环保意识。</p> <p class="ql-block">上午拔营,老三在装车。</p> <p class="ql-block">无人区第三天——成功穿越克里雅古道。</p><p class="ql-block">早上拔营之后,大约10点钟出发,车队开出去几分钟到达火山旁边的阿什库勒湖,湖边有一块半岛突入湖内,相当于一个观景台,此处比较隐蔽,不是有人带,还发现不了,上次老三没有带我们到这里来看。</p> <p class="ql-block">克里雅古道的天花板道路。</p> <p class="ql-block">壮美昆仑山</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克里雅古道。</p> <p class="ql-block">行车大约一个半小时,来到大黑山火山,该火山位于新疆策勒县境内,硫磺达坂顶部,海拔4783米,地处阿什库勒火山群西北部。这个位置上次老三也没领我们来。</p><p class="ql-block">此次到来,看到近在咫尺的昆仑山,不由得让人一阵激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我再次看到那巍峨壮美的昆仑山时,内心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猛然撼动。它让我在前进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将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勇气。</p><p class="ql-block">昆仑山,这座壮美之巅,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壮美昆仑山</p> <p class="ql-block">尕老汉站在火山口,默默期待,希望能够看到火山喷发。</p> <p class="ql-block">硫磺达坂的木牌,上次来也没有,估计应该也是去年新立的。</p> <p class="ql-block">中午12点开始,由硫磺达坂的坡顶下山,由坡顶至坡下,垂直距离约400米,坡度很陡,路在狭窄的山脊上,5台车一起下山,排成一字长蛇,放飞无人机拍出来的图片很壮观。</p><p class="ql-block">由于硫磺达坂坡度陡,山脊又窄,如果是上山,要一鼓作气爬上坡顶,中间没有停靠的地方,对车的动力要求很高。</p> <p class="ql-block">车队在硫磺达坂。无人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车队在硫磺达坂。</p> <p class="ql-block">车队到达硫磺达坂底部。</p> <p class="ql-block">车队由硫磺达坂下来。</p> <p class="ql-block">硫磺达坂底部。</p> <p class="ql-block">  由红土达坂下来至普鲁沟途中,遇见一个大坡,坡度很陡,下坡时很担心车会翻过去,老三掌控的很好,车子慢慢开下坡。我们车下来以后,立即停车,大家下车回头拍摄后面车辆下坡的精彩镜头,一台皮卡下坡时,竟然还拉出一点烟。在这里车辆只能下坡,开上去是不可能的,动力再强劲的也开不上去,坡度太陡了。</p> <p class="ql-block">下了土坡,大约又行驶20分钟到达普鲁河谷。这里变化太大了,前年我们到这里是4月份,河里的冰还没有融化。那次差不多过了20次河,而每一次过河,几乎都要修路,挡路的大石头要砸碎,河水太深了,要垫石头。每次过河,车辆要排队,一台一台的过,陷在河里的还要用绞盘拖上来。</p><p class="ql-block">这段河谷大约30多公里,走了近两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此次走普鲁河谷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一是河水很浅,二是河谷的路被修过,据说山里发现了矿,很可能是矿点的推土机、挖掘机修过这条路。</p><p class="ql-block">道路十分平坦,过河也不用停车等待,车队一口气开过去,不到一个小时,穿越整个河谷。以前普鲁河谷是克里雅古道上最难走的一段,有些车队到此过不去,被迫返回。而现在走这段路已经没有难度,这让克里雅古道从天花板掉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进入普鲁河谷后,大约行车20分钟到达钢桥,这个速度也太快了,上次车队到这里,大概走了一个多小时,老三的无人机还在这里坠毁。此次路过此地,大家都不敢放无人机,只有牛二有牛胆放飞了,而且平安着陆。</p> <p class="ql-block">由钢桥开始,海拔急速下降,到达阿拉叫一卡子时,海拔4000多公尺降到2000多。</p> <p class="ql-block">无人机拍摄,车队过钢桥。</p> <p class="ql-block">钢桥下的峡谷。</p> <p class="ql-block">阿拉叫一卡子,国民党时期这里就是一座检查站。目前该地遗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卡子选址很好,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河流,大铁门一锁,过往车辆,插翅难飞。检查站在深山峡谷中,没有信号,与外界联系,靠一部电话座机,目前,有五名辅警在这里值守。</p><p class="ql-block">到达检查站外面,先要登记每个人的身份证,然后才打开铁门,放一台车进去。辅警检查的很细,前后车门,后备箱都要打开,发现违禁物品,尤其是刀具通通没收。检查完一辆,打开铁门,再放一辆进去,就这样一台一台的查,车队五台车都检查完了,统一放行。</p> <p class="ql-block">隔着铁门将身份证递给辅警。</p> <p class="ql-block">阿拉叫一卡子院内的进藏第九线牌子还在,旁边又立了一块绿色牌子,是于田县越野车俱乐部立的,上面有一行字让人眼前一亮:“一生必须来一次克里亚古道。”这一行字对每一位成功穿越克里雅古道的人都是一种鼓励,让人感到骄傲。</p><p class="ql-block">大家纷纷在在此拍照留念,全体队友在这里拍了一张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全体队友在此拍了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普鲁村道路两边的钻天杨让人感觉到新疆春天的的气息。而路边路灯杆上一块写有“进藏先遣连”五个字的红色的牌子,又充满了浓浓的红色气息。</p> <p class="ql-block">此行最后一个景点,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师进藏先遣连誓师大会原址,位于于田县普鲁村内,到达这里,就是完整的走完了骑兵先遣连进藏英雄路。因为我们是反向走,所以骑兵先遣连的出发地成了我们全程的终点。</p><p class="ql-block">全体队友在此庆祝胜利,大家面对自我,面对高原,挑战生存极限,最后获得成功。</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尕老汉保持了两年之久的穿越克里古道最高年龄记录,被76岁的周大师打破。</p><p class="ql-block">祝贺周大师目前还是此纪录的保持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