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说脱俗

王勇(瀑声诗联)玉蕊禅英/情中皇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什么叫“举一反三”?是“联想”想?“连带”?“联系”?还是“融汇贯通”?“触类旁通”?“不思自通”?</p><p class="ql-block"> 有“无师自通”,也有“熟视无睹”,更有“不思则罔、不思不通”!</p><p class="ql-block"> 今天正是端午闲下度假,不刻意的“捐了几文”救灾扶济爱心,便沦陷到“手机控”阵地,浏网,读诗,踏群,看了中华、省曲、市诗、县社团、以及域内域外林林总总的短句长诗,“人人说端午,处处写安康”,一派动天之情。然,对于古今不变的主题,须长记,长写,亦如饮食,长做,长吃。</p><p class="ql-block"> 饭是一样的饭,填饱不同的日子。题是不变的题,需要不同的表达!除了“享粽子香、饮雄黄酒、悬艾菖蒲、爱国护民、求索问天”等等传统意象,以及在“艺术技巧”和“精神价值追求”各个方面的“财富”而外,因此而繁的“文化生活系统”丰富多彩,不可尽言。但是确细到具体一个“小”的系列,却也存在或这或那的局限。</p><p class="ql-block"> 正如有人说“律诗已随唐人去”,否定当今对“律诗”的创作。故而笔者戏言“吃穿已随古人去,难前后人就不生活了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自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不论是“拿来主义”还是“自产主义”,是好的,就继承,弘扬,发展嘛,干嘛自限自绝呢?</p><p class="ql-block"> 只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穷则变,变则通”,从诗经楚辞,到明清小说,文脉的发展都是“流变”的,以不同的“口味(文体形态)”喂养着我的的“精神(心灵追求)”。只是如何在“千人一面”中“标新而不立异,普遍特征而各自特色”!</p><p class="ql-block">具体事例太多暂不罗列,仅以端午今日略略提示一下“捷径(指迷)”):跳出单一或已有的“具象(意象)”之外,去“拓展”表达这一“内核(中心)”的“新载体(新情态)”。</p><p class="ql-block"> 如“端午无闲草(药市)”,“望远祭诗家(文化)”,便是超脱了“旧的意象的新表达”,显得“清新脱俗”。由此,才引出上边一众话说,也算半个“爱诗之人”我小小的收获吧。相信在“不懈不懒的求索中”,积小成为大成,由量变到质变,提升艺术修养,富利文艺创作。是为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31日端阳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