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习庐书院约了吴勇老师来茂名上课,课题是破译章草古法。他给同学们的见面礼是其一册书法集子,这集子彰显文雅简约风格,封面有一条黄皮纸穿插白色封面4次,其中有两格烫写了“吾”和“咏”二字,别致大方,独具匠心。吴老师说这条黄皮纸的斜角是他一条一条切下来的,集子出了1000册,他就切了1000刀。“原来这集子是受了“千刀万剐”才出来的呀!” 我脱口而出,内心很是佩服。</p> <p class="ql-block"> 这匠心的独运,让我想起了贵州六盘水的云海之象。今年2月27日新华网就报道了当天清晨,六盘水钟山区出现壮丽云海美景。晨曦初照,云海翻腾,如梦如幻,云雾缭绕间高楼若隐若现,城市仿佛漂浮于仙境之中,为这静谧的早晨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天地间的造景手法,与“吾咏”的匠心如出一辙,大美而细腻!</p><p class="ql-block"> 吴勇生于斯、长于斯。心中的山山水水从小由此细细裁出……</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平复帖》为西晋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距今已有1700余年,笔意烂漫潇散,风格平淡质朴,对研究文字和书法演变等方面有着极高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盘水,在我看来,是用平复笔法写就的山水滋地……”岁月漫漫且静好,一路走来,酷爱《平复帖》半生的吴勇如是说。</span></p> <p class="ql-block"> 六盘水位于云贵高原上,境内最高海拔2900米,最低海拔586米。这里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9度,超过30度便要拉响高温警报,在其他城市空调卖脱销的时候,唯独在六盘水销量不那么可观,反倒被子卖得不错。使得六盘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一城清凉!</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夜郎文明的原点,2200 年建城史印证着 “山国之都” 的传奇;这里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峰林、溶洞、峡谷在 9914 平方公里土地上,编织出 “山古、水古、石古、洞古” 的婉娫古朴画卷;这里更是多民族文化的熔炉,彝族火把节的古烈焰、苗族跳花节的古芦笙、非遗蜡染交织的古蓝白,延续着六盘水古奥空灵的独特文脉。</p> <p class="ql-block"> 提到夜郎,自然让人想起“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吴勇老师苦笑:<span style="font-size:18px;">“夜郎自大”的黑锅一背就是两千多年呀,压得咱们贵州人喘不过气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西汉元狩元年,汉武帝派使臣到滇国,探寻到印度的道路,其间滇王对汉使说道:“汉孰与我大?”及夜郎候亦然,说明是滇王在前,夜郎王在后。好在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为贵州说了句公道话,有诗云: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实际上,在当时冷兵器时代如果没有一定政治经济实力,夜郎王怎么能够称王,又怎么能让汉王朝有联合夜郎制服南越的打算?这就说明夜郎本身就有“自大自强”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同样,吴勇的章草,是跨越当今书坛展赛的山山水水而获奖,而名世……由此走进大众的视野。一步一步踏实走来的他,从没走过“捷径”,用最聪明的脑袋下着最笨的功夫,有着鲜为人知的“自大”“自强”心路历程。</p> <p class="ql-block"> “从我决定学习章草时开始,便将目光锁定在陆机的《平复帖》上。原因很简单,《平复帖》简约朴茂的用笔情致和苍茫悠远的高古气息深深打动了我,这份高古奇逸,潇洒出尘的清凉境恰如六盘水的山山水水……”吴勇兄深爱着脚下这片清凉的高原热土。</p><p class="ql-block"> 三国到西晋是我国书法史上诸体杂陈的时期,当时的著名书家有卫恒、索靖、陆机等,惜年远代湮,作品多已散佚,惟陆机《平复帖》得以流传,成为留存至今最早的名家真迹。</p> <p class="ql-block"> 吴勇兄指出,《平复帖》虽是章草,却与我们平时所见的章草诸帖大不相同,其草法古奥怪异,用笔也与《出师颂》、《急就章》等相去甚远,即使当年启功先生作出释译,仍有许多学者对其保有争议。</p><p class="ql-block"> 其实,《平复帖》笔画的简古苍茫,结字的朴拙烂漫,通篇字字独立的分间布白,正反映了当时从篆、隶草写过渡到章草时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书写习惯。基于上述认识,吴勇老师力求从书写文化氛围和工具的营造中尽量去恢复和追求那种古意,去接近西晋时期的文化核心。</p> <p class="ql-block"> “陆机所书《平复帖》,是问候顾贺循(字彦先)病情的一份信札,陆与顾是好友,情志相投,交往深契,平时常有诗文唱和。”从云贵高原而来的吴勇老师应约南海之滨,在习庐书院课堂上破译《平复帖》的古法,述说其背后的人文资源让学员们回到西晋那段时光……彦先在301年因“赵王伧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而至303年,更大的战乱又起,在平叛大战即将打响之际,领军受命的陆机想到了既是文朋又是战友的彦先,挥毫写下了此封问候邀请的信札。</p> <p class="ql-block"> 吴勇老师从更深层的原因上讲:正是陆机的文人禀性和诗友之交,直接催生了《平复帖》的出现,这也就是《平复帖》诞生的创作成因和人文内涵。一边是金戈铁马,血火交融;一边却是挥毫濡墨,笔走龙蛇。《平复帖》就是可遇而不可求地出现在这样一个非常的年代,非常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 至于线条的表达,由于《平复帖》处于草书的原始状态,笔画简直,用笔源自篆隶,所以临此帖时最好先临朴拙一类的大篆、隶书打底,增强自己对章草隶意线条的认识。《平复帖》线条短促,行笔中间动作变化少,几无提按,可用中锋“蹭”纸,以篆隶书用笔平铺直叙之法,强调线条中部的质感。但坚硬的秃笔短锋常常分岔,极难控制,所以运笔过程中要多用拖和翻绞裹束之法来控制毛笔,表达出此帖的线条形态。</p> <p class="ql-block"> 这样写出来的线条干净沉实,浑厚遒丽,大大增强了作品的高古气息。临帖时,切不可一味追求其萧散荒率之相,要知道,在平复苍茫率性的表象下,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风烟和高贵的庙堂气象,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住此帖最为珍贵的“无一笔姿媚气,亦无一笔粗犷气。”</p> <p class="ql-block"> 二 </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廊坊的笔会雅集上,大草名家王厚祥老师观吴勇老师写章草运笔如飞,松脱潇散,线质却质朴沉厚,惊叹道:没想写章草能写这么快,比我写大草快多了……初闻此事甚感惊讶,待茂名现场观之,吴勇兄的确运笔如飞。</p> <p class="ql-block"> 眼前,课堂上观吴勇兄的示范,是选择较硬的狼毫或者紫毫短锋,纸张用麻纸或者元书纸一类较为粗糙的纸,而且用其较为粗糙的一面。他认为这样可以较好地表现出《平复帖》点画线条的迟涩感及通篇苍茫玄远的氛围。当他笔触到一种出自习庐藏本地乡下作坊纸时,连呼:这是古法土纸呀!</p><p class="ql-block"> 这种纸,是距茂名市区东北处50多公里的东水山,当地村民手工制作的古法土纸,俗称“草纸”或“纸煤”。一般用于制炮竹和祭祀。用来书写,有着宣纸难产生的诡秘效果。</p> <p class="ql-block">东水山土纸产地</p> <p class="ql-block"> 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用树皮、麻屑、破布和破鱼网等为原料制成的“蔡侯纸”,开创了古法造纸的先河。2000年后的今天,在竹影婆娑、水草丰美的东水山里,村民代代相传,至今仍沿袭着这种古法造纸技术。南海之滨遇故纸,吴勇老师不无感慨:与我们六盘水盘县的土纸是同一个祖师爷!蔡伦伟哉,一纸华夏传千年……</p> <p class="ql-block"> 好个一纸华夏!当树皮麻屑在石臼中沉浮的瞬间,华夏文明褪去了青铜、碑崖的冷硬。蔡伦何曾知晓,他滤出的不只是纸浆,更是让仓颉造的字得以安放的河床。那些被甲骨灼痕烫伤的点线,终于在纸上舒展成游走的龙蛇……受吴勇老师感染,学子们对书写用纸多了一层人文感悟。</p> <p class="ql-block">盘县土纸产地</p> <p class="ql-block"> 土纸纸面粗糙,书写往往会笔不入纸,墨浮于面。这就对书者行笔时有着较高的要求,要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把控得当,产生的效果便会事半功倍。观吴勇兄笔下的“无为斋”、“大自在”、"养心润德”等小品,饱墨平和利索书之,墨汁液与纸糙纹生发成时隐时现、斑驳纷飞的线条边缘,凭增了线条的沧桑感、苍茫感……加上吴勇兄加持了草法的奇形离合,数意兼包,纸面古意盎然,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 工具及材料称手如意,吴勇老师书写兴致逐渐浓郁有加,颇有《书谱》所云“五合”状态。他边写边讲:每种字体都有自己的结字规律,章草更是如此,特殊的草法和字符是其区别与其它书体的根本所在。临习《平复帖》时,应注意其结字取势左高右低,弧线条左向右背,草法“简约”烂漫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平复帖》与其它章草名帖不同,在体势上波磔不明显,易让人误解为今草。其实,《平复帖》草法难识,有着强烈的符号感,如其中的“前”字,“称”字等草法似乎更与今草中的“甚”字、“稍”字相类,创作时为避误读,最好慎用。《平复帖》并不难临,难就难在其仅有84字,出帖创作极为不易。</p> <p class="ql-block"> 吴勇老师要求学子们在通临《平复帖》掌握其运笔、结字规律后再去积累与之相适应的草法路径:一是在《马圈湾木牍》、《居延汉简》一类的简牍中找寻与之气韵相类的字法;二是用平复的篆隶笔法临习《顿首州民贴》《十七帖》《吕氏砖》等,去掉字之间的连带,加入平复的草法的结构元素,这样可获取部分字的草法;三是参看沈曾植、王世镗、王遽常等先生的章草。几位大家章草风格各异,古意醇厚,然个性过强,不宜直接借用,但可作为参考,删繁就简,亦可获取一些信息;四是部分汉人的残纸中亦可发现很多与之相类的草法……</p> <p class="ql-block"> 如此,一个字一个字的不断“细细裁”,不断地"细细累”,使自己的草法贮备不断丰富,内在气息不断升华,象古人一般去思考,养心润德,那些“古山古水”便会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淌出来。</p> <p class="ql-block"> 想起一则寓言,说从前在一个寺院中,有一座很出名的花岗石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去膜拜。而通往佛像的台阶,也是同样材质的花岗石做成的,每次香客们都踩着这些台阶到佛像那里去。终于有一天,台阶们开始不服气了,于是对佛像说:“我们本是一座山的石头,凭什么你就受大家的敬仰,而我们却被踩在脚下?”佛像淡淡地说:“那是因为,你们只挨了四刀,就变成现在的样子,而我是经过了千刀万剐,才到了这个位置的。”</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如今,“夜郎”自大的基础更雄厚了……</p><p class="ql-block">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世界十大高桥有八座在中国,其中五座在贵州,因此贵州被称为“世界桥梁博物馆”。誉为“世界第一高桥”的北盘江大桥位于六盘水水城县都格镇与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交界处,大桥横长1300多米,桥面到谷底纵深560多米,为钢桁架梁斜拉桥,中间没有桥墩,犹如一条巨龙腾空横空在尼珠河峡谷之中,气势磅礴,壮观无比。</p> <p class="ql-block"> 吴勇老师常去云南曲靖访“二爨”,必经北盘江大桥,时常感受这“世界第一”。尤其是在雨后,桥面经常云雾缭绕,满目蓝天青山,气象纵横,万千壮观,恍如仙境殿堂,让书家心中升腾起大书特书的酣畅淋漓感。该桥于2016年年底通车,那时就赋以了吴勇老师写大章草的“桥鿄”灵感。</p> <p class="ql-block"> 在章草书法的创作中,小字一直是主流,这很正常,因为传世的章草名作本身就不大。《平复帖》篇幅只有20厘米,每字约1厘米。简牍上的章草就更小了,到了民国以后,王世镗、王蘧常等书家有了大字章草作品,但也多限于对联创作,大尺幅多字数的创作仍然非常少。吴勇兄以《平复帖》小章草书风被人熟知,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越来越向往那种发自内心的自然书写,尤其近1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章草大字的创作探索,力求作品呈现出正大磊落的高古气象。</p> <p class="ql-block"> 大有大的笔法、笔触、构图等要求,若依然用小的书写标准去衡量,既要求在气象上的放大,又要求在细微处的精准,是一种理想化的要求。吴勇兄认为,完全没必要这么捆绑自己!大的作品只要把大的气象表达得充分又不失细节,这是非常难得的收获了,难度极高。其难度在于,简约的草法一旦放大,就显得很空,撑不起这么大的场面。在笔法上,纯粹的篆籀笔法,会显得简单。不用这种笔法,又体现不出章草的味道,体现不出远古质朴浑厚的感觉,这是两难的选择。而且把它放大,在运笔的过程中还保持篆籀笔法,也不是轻松的事情……反反复复地折腾,吴勇兄勇于探索,勇猛精进!</p> <p class="ql-block"> 2017年,吴勇兄应邀参加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民族脊梁”全国书法大展。该展是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而举办的,接到通知的那一刻,作为一名党员书家,他顿时泪水盈眶,仿佛站在北盘江桥梁上,对党的无限热爱之情涌起:必须展大章草来书写,方不负这时代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这是吴勇老师参展作品的书写内容,是“两弹”元勋、中国核武器理论设计的领导人邓稼先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正是邓老自己无私奉献的写照。“邓老为人做事的这份质朴、纯真和赤诚与章草古法审美高度一致!”吴勇兄说。</p> <p class="ql-block"> 在稼先精神的鼓舞下,吴勇用赤诚与丹心熔铸成一幅丈二大章草作品,传写古法精神风骨,为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贡献了一份智慧和汗水,成为“民族脊梁”展最有特色作品之一,呈现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艺术审美,惊艳了当代书坛。</p> <p class="ql-block"> 吴勇在习庐课堂上谈创作体会说,话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可是曲折加困顿,大字我能写,但这么大尺幅没写过,当时把我为难住了。后来经过探索,发现放大有难度,不过一旦突破难度,书写过程就由痛苦变为痛快。大字章草给人冲击力相当大,很有往前走和探索的地方,也是一个创作空白。经过这一场灵魂冼礼和笔墨锤炼,我想在这方面做些工作,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努力写出心中至美的山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吴勇醉心大章草的创作探索路上,被迎来了三年的世纪疫情。平常爱出去游学的他,顺势呆在平复堂里的时间多了起来,对大章草的追求是千方百计地理性理性再理性。用他的话来讲是:是精心设计后轻松率意!我倒喜欢说成:纸面上的毫不费力,是纸后的千百次努力。</p> <p class="ql-block"> 此处谈到游学,忽然发现,在中国的版图里,云贵高原上藏着贵州六盘水(夜郎古迹)经北盘江大桥、云南曲靖(晋爨宝子碑、爨龙颜碑)、云南昭通(汉孟孝踞碑)这游学“云贵三角”秘径。敢情吴勇兄天生喜欢古质醇厚的书风,喜欢书写中那股苍苍茫茫的正大气象、那份憨憨直直的拙态是这“云贵三角”所滋润、所生发。</p> <p class="ql-block"> 疫情终于走了,吴勇兄积极创作参加“爱莲杯”全国书法大赛并荣获一等奖,写得自然是大章草,国家评委们对他的探索给予了高度肯定。这张作品在书写的风格上,基本还是以《平复帖》篆籀笔法为创作基调,然后加入了他自己近年对章草进行展大书写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尤其对草法的取舍十分讲究,用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字。</p> <p class="ql-block"> 起首的吴字,舟字,第二行的时字,造型比较奇特,生动,细节上有所夸张,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而採字来源于索靖《月仪帖》,月字又是阁帖里的写法,边字是《急就章》写法的夸张整合,而那个别有风味的开字,则是《好大王碑》中的代表造型,他把隶书、简书甚至一些楷书中的结字造型运用到了章草创作中,进一步丰富了大字章草的创作元素和信息含量。 </p><p class="ql-block"> 整幅作品对比关系并不是特别强烈,或许与当代流行的草书创作模式格格不入,甚至略微平淡,但这正与章草的气质暗合,不那么激越,有那么一点小冲突,一切都漫不经心,娓娓道来,不激不厉,<span style="font-size:18px;">格调高古又入时兴,风</span>规自远。</p> <p class="ql-block"> 四 </p><p class="ql-block"> 90年前,贵州的山山水水间,遵义那幢朴素的木楼在千钧一发之际,成了整个民族命脉的枢纽;娄山关的西风烈、霜晨月、从头越,历史在晦暗处猛然扭转了它沉重的身躯;赤水河畔的神奇四渡,声东击西,最后一渡瞒天过海,悄然从六盘水盘县南境滑过直入云南,穿过曲靖,存立了1500多年的二爨碑默默地目送红军,挺向昆明而北渡金沙江……爨龙颜碑似乎祝福着:三军过后尽开颜。爨宝子碑则在呢喃:延安有宝塔!</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瞒绝非苟且,实是生命在绝境中突围的绝唱,更是将不可能踏成通途的智慧与勇气……</span>历史的风烟重重包裹,贵州大地的红色情怀随着时光的厚积,愈显其深沉内敛、超凡脱俗而不可测。我想,古老的章草艺术至高境界的表达亦是如此。吴勇老师一直在努力,无论是进行章草创作,还是组织书法活动均洋溢着一份红色情怀。</p> <p class="ql-block"> 红旗下长大的吴勇老师,现供职市文联,还担任市书法协会主席、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长期在党的艺术领域工作,于书艺一途,始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凭籍自身专业优势,为贵州省部分县市旅游建设、文化发展、书法进校园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并为毕节、遵义、六盘水、黔南、铜仁等地景区景点、政府部门题写了匾牌和标识等,少不了他奔忙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在工作岗位上忙碌的党建工作及党务业务,已让吴勇的时间切割成碎片,难有块面时间搞创作。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夫人是单位的党员干部,也忙着自己的事业。大女儿读了大学,2017年出生的小儿子,需吴勇抽时间照顾。这些年他出门远行的机率明显减少了,于是用章草展大书写来代替视野的开阔和心境的提高。吴勇总说:人要活泼的存在着。书写的表达应该承载着情感的表达,技进而道,最终做到人书合一。</p> <p class="ql-block"> 几经周折,茂名讲学终成行。吴勇老师同样带着这份红色情怀来,用党建思维推广章草这门古老的艺术。他与粤西也有着不浅的书法缘份,茂南区宣传部副部长、市书协党建指导员黄春海是他近20年的“勇粉”,也写得一手高古的”退之草”。本地儒商谭先登老总还担任茂南区书协主席,网上追随吴老师学习10多年,所写章草古拙朴厚。这次师生会面,谭总信心十足:努力学习,要<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平复帖》这种绝迹了千余年的书写方法,重新在我们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黄春海章草</p> <p class="ql-block">谭先登章草</p> <p class="ql-block"> “搞章草的,来到粤西必须要提一个人,就是阳江的阮退之先生。”吴勇老师早闻阮退之大名。</p><p class="ql-block"> 阳江毗邻茂名。阮退之是著名诗人,书诗俱优,有“南国诗人”、“章草专家”之称。他青年时已投身革命,是阳江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阮退之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多次往返于穗港之间,为党做好统战工作立过功。阮退之的草书,以《平复帖》为基调、融怀素《小草千字文》雅淡、掺清刘石蓭意蕴……转益多师,博采众长,熔铸自己的面貌,笔下章草简古朴厚,法度森然。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堪称广东书坛一大家!</p> <p class="ql-block">阮退之章草</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span>破译章草古法研修班结束了,吴勇清楚,他的党员书家使命仍将继续一一要让书法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庙堂与山林的桥梁!他始终怀念汉代人们对于上天的敬畏,追求天人合一;他继续用“三会一课”的严谨对待技法训练,将生命中最原始,最美好的情感纵横在纸面苍生中;用“群众路线”的情怀深入生活创作,以一颗质朴的心直面苍穹,直面人生;用“自我革命”的勇气突破艺术瓶颈,让丰富的融合归于简约,让繁华的思索归于沉默。墨池里便不再只是水墨,而是百年大党的精神长河,在宣纸上奔涌出心中的山山水水,细细裁出时代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残阳如血,苍山如海。吴勇兄永远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2025.6.1端午后一日于墨茗草堂</p> <p class="ql-block">撰文:</p><p class="ql-block">梁事明,中共党员,吴川兰石人,号习庐、墨茗草堂、三境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化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茂名石化书法家协会主席,茂名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作品曾入展获奖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三届行草书展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专业展览赛事共10余次。入展获奖各省面向全国征稿举办的“云峰杯”、“康有为杯”、仰韶文化“彩陶坊杯”等全国书法赛事20余次。</p><p class="ql-block">多年来利用微信平台发表《读迁记》、《回魏志》、《靠谱说》、《汉三颂》、《魏了隋》、《峄秦话》、《仰颜述》、《汉隶乡愁》、《文喜有喜》、《让草书回家》、《简介里 素非素 寒武纪》、《烟火烟霞 生存生活》、《税月芳华 牧草时光》、《我从秦汉来》、《乡愁六韵》、《有种乡愁叫“香愁”》、《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多篇书法散论30多万字,受到业内好评如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