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焦山

碧海连天

<p class="ql-block">  焦山,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位于镇江的东北面,是万里长江中一座四面环水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岛屿。因东汉末年焦光隐居于此而得名,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因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古称"浮玉山"。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于绿树丛中,若隐若现,故有"山裹寺"之谚。</p><p class="ql-block"> 焦山不仅以其雅致幽静古朴的自然景观见长,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有闻名中外的东汉御寺--定慧寺;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镇江人民英勇抗英的古战场--焦山古炮台等,给这个神奇美丽的风景区增添了无穷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焦山游客中心,从这里的码头乘轮渡船过长江上焦山岛。</p> <p class="ql-block">焦山</p> <p class="ql-block">  山门,主体建筑为仿明清风格的牌楼,高12米,四柱三门,飞檐翘角。牌楼正面额枋"焦山胜境",是焦山定慧寺原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题;背面额枋"汉晋遗风",乃原金山江天禅寺住持、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慈舟书。山门建筑还有照壁、山门殿、钟楼、鼓楼、焦公亭、茗公亭、荷花池等。</p> <p class="ql-block">照壁</p> <p class="ql-block">山门殿</p> <p class="ql-block">鍾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茗公亭</p> <p class="ql-block">焦公亭</p> <p class="ql-block">  定慧寺,原名普济寺(庵),始建于东汉献帝兴平(194-195)年间。宋代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明代规模最盛。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皇帝南巡赐寺名定慧并题为,"定慧"二字为佛家修行之纲领。1983年国务院发文公布列入全国重点寺院。前为天王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还有祖堂、念佛堂、方丈室。大殿建于明代宣德年间,几经重修,仍保留明代风格。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定慧寺</p> <p class="ql-block">三诏坊</p> <p class="ql-block">  御碑亭,位于天王殿东前侧,原有两座,现仅存东御碑亭,四角攒尖方亭,亭内石碑正面刻乾隆第一次南巡(1751)作《游焦山歌》,背面刻第三次南巡(1762)作《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碑四周及底座镌刻九龙云水深浮雕,刻工精湛,乾隆书法取法赵孟頫、董其昌,该碑书法结体严谨,笔法流畅,线条匀圆丰满,整体雍容俊逸。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亭傍银杏,植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p> <p class="ql-block">  茗山法师纪念堂,2004年落成开放。为纪念现代著名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焦山定慧寺原住持茗山法师(1914-2001)所建。纪念堂建筑面积1088平方米。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题写"人天师表"。设有两个展厅,主堂供奉茗山铜像,生平事迹展厅分为图片、实物、影视三部分,展出400多幅图片以及茗山文稿、手书佛经、诗词集及工作笔记等200件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万佛塔</p> <p class="ql-block">鹤隐桥</p> <p class="ql-block">  焦山碑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摩崖石刻与碑林组成。源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镇江太守钱彦远所建宝墨亭,明代扩建为宝墨轩,自清以来,蜚声江左。现碑林占地7000平方米,庭院错落,回廊曲径,荫浓生香。珍藏碑刻五百余方。焦山碑林集江南碑刻精粹,敷历代书法风范,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六朝著名的摩崖石刻《瘗鹤铭》,原刻于焦山西麓崖壁之上,后因山石崩塌坠落江中达七百余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陈鹏年募工打捞,得残石五方,九十三字(其中十一字不全)。相传为王羲之所书。《瘗鹤铭》为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字体由篆、隶向楷书过渡时期一个极为珍贵的实物遗存,行笔雄健,方圆并举,体势开张,结字错落,富于变化。素有“大字之祖”“书家冠冕”之美誉,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魏法师碑,楷书,立于唐仪凤二年(677)。是江苏境内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初唐碑刻之一。魏法师名降,字道崇,任城人,享年82岁。中书右史兼崇文馆学士安定胡楚宾撰文,清河张德言书。东海徐秀昉镌。该碑反映了唐初道教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此碑结字疏朗,方整有致,用笔沉着厚重,兼有虞世南的内含刚柔,褚遂良的清灵隽秀而无婉媚之气。清代金石家叶昌炽称之为"初唐妙品"。</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澄鉴堂</p> <p class="ql-block">墨寶轩</p> <p class="ql-block">  蘭亭,亭中陈列明刻宋米芾临《兰亭楔帖》。</p> <p class="ql-block">寶墨亭</p> <p class="ql-block">瘗鹤铭</p> <p class="ql-block">  《瘗鹤铭》乃六朝石刻,作者为葬鹤而作斯铭。原在焦山西麓崖壁之上,不知何年,石崩坠江,受风浪浸洗,被泥沙淹没。宋代有人发现残石有字,传为奇闻。好事者拓数字示人,因其书法奇特,楷书参以篆隶,行笔苍古,体势开张,扬名于世。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争睹神采,感慨之余,寄情诗文,镌刻于崖壁,形成焦山摩崖石刻群。清康熙年间,陈鹏年募工打捞《瘗鹤铭》,得残刻五石,九十三字,砌于焦山寺壁,后移置碑林。其书法艺术,已臻极品,有"大字之祖"、"书家冠冕"之美誉。能一瞻此铭,亦人生幸事。</p> <p class="ql-block">  碑刻之谜,《瘗鹤铭》的魅力,在于它的艺术价值,也在于它的神秘;它的美,在于它古拙奇峭、雄伟飞逸的书体,也在于它种种传说与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 《瘗鹤铭》巍然屹立焦山有年矣,何时物?何人书?千百年来学者书家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几成聚讼。它的历史,充满种种传说和不期而遇的变故,也是国内外书法爱好者心头萦绕难去的情结。</p> <p class="ql-block">  《瘗鹤铭》的传说,关于《瘗鹤铭》的来历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东晋大书法家、镇江(京口)的女婿王羲之有一次途经镇江来到焦山,看到一对仙鹤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王羲之看入了迷,心想:如果我写字也能如此,那么字一定会更好的。于是他便和养鹤的和尚提出,用自己的书法作品来交换这对仙鹤,和尚答应了。王羲之和和尚约好等他出去办完事情再来领走这对仙鹤,谁料当他再次来到焦山时,和尚告诉王羲之,这对仙鹤在他走后不久便死去一只,没多久另一只形单影只的仙鹤也追随伴侣而去,自己只得用彩色的丝帛裹着,把它们埋在了焦山之上。王羲之听后十分感伤,他爬到山上,只看到一座小小的坟丘,独自面对着浩浩荡荡向东而去的长江,于是怅然提笔,写下了这篇千古不朽之作—《瘗鹤铭》。</p> <p class="ql-block">  石刻出水,《瘗鹤铭》原刻于焦山西麓崖壁,由于那时的焦山人迹罕至,整个崖壁上只有这一块碑文,它伴着焦山岛上的晨昏日暮,听着江水起伏拍岸,在这座江中小岛上就这样默默无闻地不知过了多少年。大约是在唐代因遭雷击而坠入江中,自此开始了它干余年的沉浮史与几十代人对它的探索。</p><p class="ql-block"> 初现人世,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润州太守钱彦远在焦山足下发现两块《瘗鹤铭》残石,并建宝墨亭予以保护陈列,又邀约苏舜钦、苏颂等以诗记盛,这是《瘗鹤铭》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p> <p class="ql-block">  重见天日,此后,《瘗鹤铭》又屡遭崩塌、坠江、人为破坏等劫,直至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初春,适雨雪稀少,水落石露,闲居镇江的前苏州知府陈鹏年雇请工人,沿着焦山江畔逐寸寻探打捞,终于打捞出5块残石,共93字(其中11字不全),随即陈鹏年将石碑拼复还原,并在定慧寺侧建亭置之。</p><p class="ql-block"> 这是《瘗鹤铭》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发现。从此千年古碑摆脱了被江水淹没、遭泥沙冲击毁灭的厄运。</p><p class="ql-block"> 陈鹏年于《重立瘗鹤铭碑记》中记述到:"盖兹铭在焦山著称,殆千有余年,没于江者又七百年。"叙述了这段经过。</p> <p class="ql-block">  鹤銘之誉,《瘗鹤铭》的书法奇特,楷书参以篆隶,行笔苍沽,体势开张,艺术上已臻极品,无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文化瑰宝,素来有"大字之祖"、"书家冠冕"的美誉。它在千余年流传的过程中,影响了一代代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也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观摩、赋诗赞美。自宋代《瘗鹤铭》被发现以来,历代书法家均给予高度评价,对它时代、作者、思想艺术等方面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故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遗产与珍贵的研究成果。</p> <p class="ql-block">  焦山古炮台位于焦山东麓,由八个炮堡和一个大弹药库组成,堡身以青石为基,圆木为哥、用黄泥、石灰、糯米汁捣成三合土,层层夯筑而成。</p><p class="ql-block"> 焦山古炮台是镇江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实物见证。1842年,英军发动"扬子江战役",意在西进镇江,切断运河,占领南京,扼住清政府的咽喉。7月15日,英舰进攻焦山,炮台守军猛烈还击,英军遭受重创;但终因实力悬殊,焦山守军全部牺牲。21日,镇江失守。</p><p class="ql-block"> 革命导师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镇江抗英保卫战,他说:"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镇江)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p> <p class="ql-block">  盆景园,园西区,卵石小径将园分成六组由太湖石、假山、树桩盆景和花木组成的园林小品,路边展示盆景。园东,就低挖池,积土为丘,充分利用原有河道,营造成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园景。区内分布"寻真"、"听流"、"读月"三亭,河上建有曲、拱、廊三座形式不同的小桥,池边建"随宜堂"和临水平台。</p> <p class="ql-block">随宜堂</p> <p class="ql-block">读月亭</p> <p class="ql-block">寻真亭</p> <p class="ql-block">听流亭</p> <p class="ql-block">  桂苑,占地160余亩,分7个园区,中心区为桂花林,植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状元红、金珠桂等多品种,千株以上。桂被视作高洁、吉祥、荣誉的象征。早在唐宋时期,人们植桂、用桂、吟桂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焦山种桂历史悠久。宋人李流谦(约1147年在世)在此参加焦光诞辰纪念并赋诗"桂树兰丛蔼宿薰,楚辞一曲送迎神"。1999年焦山首届桂花节开幕,每年一届,中秋赏桂,焦山最宜。</p> <p class="ql-block">焦山佛学院</p> <p class="ql-block">万佛塔</p> <p class="ql-block">图文/后期/制作/编辑/LHGAO</p><p class="ql-block">拍摄器材:Canon EOS </p><p class="ql-block">后期制作:Snapsee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