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说到石窟,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等,但是在辽宁锦州义县,还有一座非常重要的石窟,那就是万佛堂石窟,一个被岁月侵蚀却依旧散发着历史韵味的地方。如果你对石窟艺术感兴趣,万佛堂石窟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br><br></h3> <h3>万佛堂石窟,位于义县城西,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北魏石窟建筑群。这个石窟群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开凿在大凌河北岸福山的悬崖峭壁上,背靠福山,前临凌水,景色十分壮观。石窟区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上下两层共九窟,东区七窟。</h3> <h3>景区入口处,眼前这座石牌坊,是清代所建,上面的石刻还是比较清晰。</h3> <h3>穿过石牌坊走下长长的台阶,就可以参观石窟了,从西区进入,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尊身穿甲胄的将军雕像,这位就是鲜卑族后裔,拓跋氏元景将军,当时是营州(今朝阳)刺史,万佛堂西区正是他为孝文帝祈福而主持开凿的。</h3> <h3>这是西区第六窟,靠北壁雕造了一尊巨型交脚弥勒像,高3.5米,它是万佛堂石窟最大的一尊造像,据说是仿魏孝文帝模样,清风瘦骨、长眉细目、高鼻薄唇、面相慈祥,高翘水波状的发髻是典型的北魏造像的艺术风格。</h3> <h3>小型交聊弥勒像,是第六窟交脚弥勒的缩影。</h3> <h3>之相连的第5窟,只剩下残存龙缠须弥山及窟顶中央大莲花藻井。须弥山下部已被后代建房所毁。</h3> <h3>第5窟最大的亮点便是窟顶中央大莲花藻井。藻井中央大莲花,共四层,中层雕六身飞天,大莲花两侧各残存两个小莲花,莲花分三层,</h3> <h3>交脚弥勒佛旁边的窟壁上有一块被玻璃罩保护起来的碑,被称为国宝的《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乃魏碑之精品。此碑记录了元景为孝文帝营造石窟和造像的过程和目的,碑文书法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笔力遒劲,方圆兼备,出自北魏著名书法家孙绍之笔。梁启超曾赞誉其“天骨开张光芒溢”,康有为则称其为“元魏诸碑之极品”。元景造像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它承载着北魏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为后人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h3> <h3>继续前行,穿过第4、3、2窟的狭窄的窟廊,眼前豁然开朗,便是西区最大的第一石窟。</h3> <h3>西区石窟群共有九个窟,保存最完整的是第一个和第六个窟。第一石窟, 三窟门,横成一排,门外两侧为二力士 ,现仅残存一位。门口上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br></h3> <h3>窟内中间是个连接窟顶的方形石柱,上层雕塑是北魏造像,下层四座主佛为唐代所建,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细致精美。石柱四周都设有佛像,佛像周围雕刻着各种浮雕,如飞天、花朵、鱼虫鸟兽等。可以说这一个窟龛算是万佛堂石窟中的精华。<br></h3> <h3>踏进石窟如同走进了艺术殿堂,这些石刻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尽管岁月变迁和自然风化使其略显残损,但依旧以其独特的魅力,静静地站在这里,等待后人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h3> <h3><br></h3> <h3>参观完西区石窟继续游览东区石窟。东区石窟是北魏官兵为百姓祈福开凿的私窟,多已风化。来到东区石窟,最先闯入视线的是石窟内悬挂的一口猴头铜钟,靠近铜钟,可以看到其表面刻有铭文,该铜钟是老物件还是仿品有待于观者多去研究、考证。<br></h3> <h3>东区第七窟的造像是一尊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笑佛,以其迷人的微笑而闻名。这尊佛像不仅面容秀美,而且微笑中透露出一种神秘的力量。</h3> <h3>东区现存共有7窟,但所存原始造像不多,多已风化。主要看点是明代所建的千手观音神像,两侧有文殊、普贤菩萨神像。原本是泥塑金身,但现在只剩内胎的漆黑色。千手千眼观音有46只手,每只手都有一只眼睛,喻示做人切莫眼高手低。</h3> <h3>矗立在千手千眼观音石窟上方这座石塔建于明朝成化十年,即公元1474年由锦衣卫参将王锴为其母亲祝寿修建的圆形小塔叫文峰塔。</h3> <h3>另外景区内的千年义州万佛石窟展厅一定不要错过,走进展厅,犹如走进历史的殿堂,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详细讲解及实物展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次融合与嬗变,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的血脉相融、手足情深。</h3> <h3>万佛堂石窟不仅是一处石窟群,更是一个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风景区。石窟依山而建,周围的自然景观为其增添了不少灵气。大凌河的流水潺潺,山间的鸟语花香,与石窟内的佛教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