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的情怀

琴声笔记

<p class="ql-block">呢称:琴声笔记</p><p class="ql-block">编号:56197043</p><p class="ql-block">配图:自拍/网络</p> <p class="ql-block">今年端午与儿童节相连,怀旧的情怀油然而生。远处微风隐隐约约飘荡——“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旋律诱人,让我想起了建国初期,我们家住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的往事。当年,那里有座东北人民政府劳动部的家属住宅楼,属于欧式风格的三层红砖临街建筑,东厢临街的窗棂,挺高雅还是落地式窗户。那时候,爸爸在东北人民政府劳动部工作;妈妈在沈阳市新华印刷厂工作。</p><p class="ql-block">听妈妈对我们说,当年国家体制沿革需要,东北人民政府被撤销,劳动部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计划要跟随到北京工作,爸爸是视线中人选。征求妈妈意见的时候,妈妈觉得北京离大连太远,倾向于离大连姥姥家近的工作。后来到北京工作那些人,发展得都很好;对此妈妈有一些小家子气,爸爸也失误听信了妈妈的话,没有谨慎远虑发展前景。如果那个年代,爸爸选择携妈妈去北京工作,我们家必然定居在北京市,子孙后代的发展前途,一定会比现在更完美。</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东北人民政府被撤销后,人员安置也不是特别的顺畅,尤其分管劳动部的副主席回北京工作后,爸爸与劳动部剩余人员各怀心腹事,都处在寻觅途径等待分配状态。爸爸为争取大连工作了却妈妈心愿,后悔没去北京工作为时已晚。尤其到了人员安置后期,国家正处在百废待兴,特别重视冶金工业的恢复和建设。从那时候开始,爸爸妈妈就一直在冶金系统工作至离退休回家。</p> <p class="ql-block">还听妈妈对我们说,姐姐出生在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那栋房子里。妈妈休产假期间,二姨还没参加工作,特意从大连来沈阳伺候妈妈坐月子。那时候,二姨每天起早买菜,都是在太原街菜市场买新鲜的,不仅专门为妈妈做月子饭!还要侍候一家人吃喝。后来有段时间,妈妈说二姨还带过哥哥和我,非常辛苦让我们不忘恩!</p><p class="ql-block">再后来,岁月走进文化大革命时期,爸爸妈妈携带着我们,被派遣到盘锦吴家镇走“五七道路”。妈妈那时经常说,爸爸为她离姥姥家近,没去北京工作,真是一步走错百步歪。自从离开东北人民政府劳动部,我们家就没得好,开始逐渐的走下坡路。妈妈反复说这件事,是告诫我们要汲取父母人生教训,遇事要取舍得当,首先要为前程着想。1971年末,父母落实政策恢复了原来工作,我们才逐渐的从那段经历释怀。</p><p class="ql-block">还记得我们家从盘锦回来,我高中毕业成为盘锦知青之前,妈妈和我到商场购买知青用的蚊帐,走到太原街时,还指东北人民政府劳动部的家属楼说,那栋斑驳的老楼房依然还在那里,从妈妈的眼神看得出,妈妈很喜欢在那住的一段经历。我成为知青工作以后,那栋我们家曾经住过的老红楼,不知不觉就淹没在城市的改造和建设当中,我们都忘记是哪年开始拆迁的了,后悔当年咋就没留下一组照片纪念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