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叶粽子香

穆 渔 儿

<p class="ql-block">端午时节,家乡商洛人大多用槲树叶子包粽子,用槲叶包粽子在当地风俗已久。早在唐代,诗人温庭筠在他的《商山早行》诗中,就有"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雅句。</p> <p class="ql-block">自80年代中期开始,槲叶在日本成为大受欢迎的绿色食品包装材料,并被称为“拍叶”,意为“长命百岁”。</p> <p class="ql-block">槲树是北方的一种树种。小时候感觉它是野生树种,端午节时人们到深山中去寻找槲树,采摘下它的叶子,用来包粽子。长势旺盛的槲树可以长至大核桃树一样的树冠,槲树叶子有成人手掌那么大。</p> <p class="ql-block">通常山民们在端午前夕将鲜绿色的槲叶采摘下来,整理成小把后,两小把柄对柄叠放成一小捆,用龙须草将中间重合的叶柄部分扎好,推在架子车上去城里卖,卖时或论斤或论把,不是很贵。树上刚采摘下来的槲叶也被称为“生叶子”,有山民为了便于出售也将采摘到的叶子过水煮一下后再卖,煮过的槲叶颜色变的棕黄,湿漉漉地滴着浅棕色的散发着粽子清香味的水,买时要稍加留意,因为这种水沾到衣服上很难清洗干净。</p> <p class="ql-block">槲叶不同于其他树叶的独特之处是它本身就天然散发着糯米粽子的清香气味儿。用槲叶包粽子,首先需要用水煮一下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新鲜槲叶,这样槲叶会稍微变软并有韧性,包粽子时才不易折断且清香味愈浓。当沸水锅中叶子的颜色由翠绿变得棕黄的时候,就可以捞出放在竹篮子里,然后用清水洗净备用。妈妈通常教我们用软毛刷把煮好的槲叶一张一张两面刷净,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小时候感觉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p> <p class="ql-block">包粽子时掌心平铺三四片槲叶,叶子相对,叶柄朝外,掬一把泡了一夜的糯米,四季豆或花生仁,核桃仁,再放上红枣,小心先将两边叶片对折,这时重要的一步是用勺子灌入适量泡米水,再用叶柄压住叶片,防止泡米水流出,适度用力推压裹出棱角,成为一个硬实的长方体,再用煮过的龙须草缠紧绑好,这样一个饱饱的槲叶粽子就算竣工了。</p> <p class="ql-block">家里煮粽子通常要过夜,晚饭过后收拾好锅灶开始煮粽子,为防止水干了糊锅底,妈妈总是先把包粽子剩余的槲叶在大锅的底部整齐地铺上一层,再把包好的粽子挨个摆放进锅里,用手稍稍压瓷实,倒入清水,将余下的泡米水一并倒入,水量漫过粽子高度为宜,大火煮沸半小时后估计米心已煮开,转成小火慢慢焖,那时家家户户烧的是木柴火,妈妈夜里还不忘起来添一把柴,保持小火不断,焖一整夜,早晨起来,满屋清香,揭开锅盖,香甜软糯的槲叶粽子就可以入口了!</p> <p class="ql-block">槲叶粽子不同于用羽子叶(芦苇叶)包出的三角锥形牛头粽子,槲叶包出的粽子是长方形的,较大,能顶两个羽子叶粽子的大小。</p> <p class="ql-block">槲树常生长在山的阳坡,且山下多有溪流。国庆节过后槲叶变成深浅不一的橙黄色,最后变成那种成熟的褐红色,久挂枝头,一直等到来年新芽萌出,像极了山里人久经风霜但依然纯朴热情的笑脸。</p> <p class="ql-block">十月份来秦岭,穿行在峡谷中,看到青白色的石山已由夏季的苍翠变的红绿相映,你会很自然的想起"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八个字。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随意着笔看似任意挥洒但所到之处无不是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在远山那片摇曳的红色中,说不定就藏有槲叶的笑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