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知青岁月足迹(中)

Mr.钟剑

<p class="ql-block">原知青大院现在的主人给我们做了简要自我介绍,以及这个大院在我们走后的变迁。他叫王爱国,父亲当年在洪洞县城的派出所工作,其实他也是在登临七队单插的同岁知青……我意外第一次知晓,登临还有第43位知青,就插嘴道:“你那时单插也是一种特权,在回城就业分配时,就用不着和我们搅和在一起竞争,免得有麻烦”。他会心地一笑,接着说,我父亲后来买下了这个大院,你们住过的西面这五孔砖窑,我们也舍不得拆掉,就拆掉南面和北面的小平房盖起来这几间砖瓦房,也就成了一个新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面听他介绍,一面仔细打量着这个非常整洁的院落。院里俨然变成了一个花园般的整洁漂亮小院,除了摆满了花草盆景,中间从西到东,山楂树和杏树上硕果累累,东侧靠墙的金银花丛蔓粗壮爬上了房顶,开得非常繁茂,这满院的花卉盆景,满树金黄诱人的红杏,无数金银花煞是漂亮迷人……女主人高兴地为我们摘了不少熟透的红杏,在菜盆中清洗干净后,盛情地分送给我们品尝,那金黄里泛着胭脂红的熟杏,从树上刚摘下入口鲜甜微酸的滋味真是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他俩还要张罗中午请我们在一起吃饭。我们知道这应该是新主人一种客套话,就说,不再打扰了。我们还得抓紧时间,到村里边去看看那些老地方。主人把我们送出来,还继续接着介绍说,他把靠南的两孔窑洞的后墙打开,改建成朝向大街的店铺,出租了……</p> <p class="ql-block">王爱国回城后在县委小车班当了司机,退休后又回到他的故乡生活,两口子把原来的知青大院营造成一个令人羡慕的漂亮温馨家院。原来知青三四十号人都住在此处,如今只有夫妻二人,可谓宽绰无比了。有感于知青大院的巨变,特赋小诗记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忆当年——</p><p class="ql-block">知青人头攒动,充满笑语欢声。</p><p class="ql-block">多少悲欢故事,此处常在梦中。</p><p class="ql-block">看如今——</p><p class="ql-block">那排窑洞依旧,花卉果树掩映。</p><p class="ql-block">伉俪恩爱养老,温馨小院谧静。</p> <p class="ql-block">告别王爱国夫妇,我们重返文明街路。在我记忆中,从这里往北下一个坡,西面就应该是登临小学的旧址了。当年就是在登临小学中间的操场上,登临大队为我们举办了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大会、文艺表演和迎接午宴。当时的学校只有几个破旧的砖瓦教室和一排教工宿舍。</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一所非常宽阔干净整洁,有多栋楼房,绿树成荫非常漂亮的新建现代学校。有感学校之变,再吟小诗一首感叹。</p> <p class="ql-block">忆当年——</p><p class="ql-block">几间教室破旧,村民空前热情。</p><p class="ql-block">有似盛大节日,歌舞欢迎知青。</p><p class="ql-block">看如今——</p><p class="ql-block">绿树垂柳成荫,楼房整齐洁净。</p><p class="ql-block">校舍错落有致,国旗分外艳红。</p> <p class="ql-block">从此再往北走朝东看,就应该是通往十三队的南坡(也叫南沟)了,当年十三队的七个知青,几乎每天上下工都要走这面南坡,当年是条崎岖蜿蜒很难走的窄土路,如今已变成了只有一处回转弯的宽阔的水泥大路,而且成为从登临村中间通往二级路的一条主干道了。我们务必在这路上再走一走体验一下,因为一行五人中就有三人都是十三队的,当年在这条路上走过了无数遍,如今时过境迁再走一走,能不感慨万千吗?!</p> <p class="ql-block">我们几乎走到了沟底,沿路辨识了坡道两边的废弃残留的土窑洞,和新建的几个院落,曾经是谁家和谁家住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有感南坡之变,再赋小诗曰:</p><p class="ql-block">忆当年——</p><p class="ql-block">蜿蜒崎岖南坡,仅有羊肠小路。</p><p class="ql-block">上下颇为艰难,已是世代千秋。</p><p class="ql-block">看如今——</p><p class="ql-block">南沟依旧葱郁,变成宽阔大路。</p><p class="ql-block">之字直通省道,最佳出行通途。</p> <p class="ql-block">再返回坡上后,紧挨的就是非常熟悉的七一渠路桥。不仅因为这里是当年进村的唯一通道,还因为我们男知青一开始就住在桥头右边的五孔“海瑞”家的新砖窑里。我们每天在上面洗脸刷牙洗衣服,都是端着脸盆儿在渠中取水。当时社员们还给我们讲鬼故事说,就在那七一渠的桥洞下面,常住着一个淹死鬼戏班子,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可以听到他们在唱戏……其实那时的七一渠水清澈见底,汩汩流淌日夜欢歌……</p> <p class="ql-block">要知道这七一渠那可是临汾地区在大跃进时代,一项最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从霍县辛置取汾河水,流经现在的霍县、洪洞、临汾、襄汾四县,全长一百多公里,灌溉着河西片区百万亩农田,还可补充居民生活用水,也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成为姑射山下的一道美丽的“田园画卷”风景线。因它始建于1958年,并在当年7月1日一期工程建成分段通水向“七一”献礼,故而命名为“七一渠”。其实七一渠这个水利工程项目持续建设了好多年,我们插队时还曾外出到小河村做工,那时四县的收益村义务出工分段施工,将其建成了水泥防渗渠道。</p> <p class="ql-block">而如今呢?先是一股难闻的气味隐约扑面而来,再进入眼帘的是桥的两边护栏中间,有两个破烂肮脏的开口,这是村民们可以倾倒垃圾污水的洞口,左边全是成堆的泡沫箱垃圾,上面已经看不出来渠道,右面有一股灰浊渠水从垃圾草丛下涌流出来。</p> <p class="ql-block">忆往昔——</p><p class="ql-block">大跃进时始建,灌溉千倾农田。</p><p class="ql-block">姑射山下美景,造福晋南四县。</p><p class="ql-block">看如今——</p><p class="ql-block">全线无从管护,渠身破败不堪。</p><p class="ql-block">任意倾倒污秽,七一渠在呜咽。</p> <p class="ql-block">如今她却在呜咽哭泣,诉说着种种不幸,这是令我们这次登临一行,大家最难于接受,也最为伤感的一幕,怎么能把七一渠糟蹋成这个样子啊?!不觉心情沉重,再次发出一声叹息……</p> <p class="ql-block">第一年男知青宿舍外景</p> <p class="ql-block">宿舍院内一瞥</p> <p class="ql-block">男知青宿舍<span style="font-size:18px;">改成了从</span>北门进</p> <p class="ql-block">再往北走,就看到那棵原来进村后很显眼的柏树,插队的第二年我们曾特意在这里拍照留影。如今五十年过去,柏树似乎仍然是那副没有太大变化的模样,并没有长高反而还显得瘦弱了。村里人正在紧挨着它,在南面修建一间屋的小道观,这似乎又为其增添几份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当年柏树右边不远处有个辘轳井台,那是我们知青灶房每天要从二十多米的深处用辘轳提出吃水的地方,怎么已经无法找见了?我上前询问正在路边晒太阳的一位老者,他告诉我们,自从用上自来水后老井就被废弃了,你看路旁边那个院子大门的下面,就是被填埋的那个老井……触景生情,打油诗有感而发</p> <p class="ql-block">忆当年——</p><p class="ql-block">翠柏辘轳老井,千载滋养众生。</p><p class="ql-block">朝霞旭日斜照,取水人在画中。</p><p class="ql-block">看如今——</p><p class="ql-block">柏树依然挺立,却难寻觅古井。</p><p class="ql-block">老翁倚坐路旁,指点来客迷津。</p> <p class="ql-block">找对地标后,从这里往西走,我们找到第一年的知青灶房——“老鼠眼窝”家五孔朝东的砖窑小院。我当司务长时,干活吃住都在这里,特别忘不了老房东半夜三更唤醒我趁热吃他们做的老豆腐……对这里自然比别人更有感情。当年院门开在南边,如今开到了北面。我们刚走到院外,里面的几条大狗已是吠声不绝于耳了。主人听到动静后忙出来查看,双方真认不出彼此是何人。</p> <p class="ql-block">当我问这里可是“兰爱”家的老地方?当听到说他妹妹的名字后,赶紧回答:“是啊,是啊,兰爱是我妹”“你是……?”“我是兰柱啊”,我们这才都对上号。当我们说明来意后,彼此热情地寒暄了一番,并告知他们家的两位老人早已离世二三十年了。可不嘛,当时他们已有五六十岁,如果还健在的话,那该是上百岁的老人了,除了种地几乎卖了一辈子豆腐的劳苦百姓,怎么可能那样长寿呢?</p> <p class="ql-block">告别兰柱一家人,我们继续往东找到第二年的前排男知青宿舍和后面的女知青院和厨房——兹娃家大院。听见院里有动静,从西窑洞中出来一胖一瘦两个中年妇女,我们说明来意时,瘦的那位已经认出我来说,我就是十队的“福香”啊,还在下面的院子里住着呢……</p><p class="ql-block">当年这里五孔西面砖窑洞尚在,最南面的那一孔就是岳秀英和赵连英队长一起居住的宿舍,她赶紧往里面打量了一番,并在窑洞前拍照留影。当年北面的那些旧窑洞和东面的旧灶房都已拆掉,重建了平房……</p> <p class="ql-block">告别这里的主人出来,就到了我们十队所在的那条大沟上面,当年这条沟的上下腰间,共有七个大小窑洞院落,如今却只剩下最上面的一个,西面的一排砖窑仍在,看了看院内打理的非常整洁,大院内果树成林,硕果飘香……</p> <p class="ql-block">而再往下的那条坡道上长满了杂草荆棘,已经完全无路可走,可见社员们早就废弃沟里的土窑洞,住进了在南村口大片的农田中盖起的新家院,难道他们都不再回去看一眼那些冬暖夏凉的土窑洞了?我可还非常想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