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唐山抗震救灾战斗经历简述

中力

<p class="ql-block">  原创 林小宁 整理 中力</p> <p class="ql-block">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虽然,时光久远,物是人非,但唐山大地震中的记忆,在抗震救灾亲历者林小宁战友脑海里愈发清晰。年愈古稀的他,近几年来,携同女儿邓静子(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副教授),不辞辛劳,一直在筹划、编辑一本由老兵们的回忆汇聚而成的,多维度反映人民军队抗震救灾战斗经历的书籍。以期用老兵生命中的黄金记忆,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传承抗震救灾精神,激励后代砥砺前行,为构建新时代强军叙事体系尽一份微薄之力。如今,书的雏形已经形成,暂定名为《唐山大地震五十周年:人民军队抗震救灾战斗经历》。这篇《简述》是在其书稿的基础上整理的。谨以此,纪念唐山抗震救灾四十九周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八周年。</p> <p class="ql-block"><b> 一、地震灾情急报</b></p> <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8秒,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这座百万人口的华北工业重镇瞬间被夷为平地,铁路、公路交通遭到严重破坏,水、电、通信全部中断,成为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首都北京遭严重波及,14个省、市、自治区有震感。在这危急时刻,驻唐山第六十六军一九七师通信营无线连报务员吴东亮,在震后18分钟,四出三进,冲进废墟,扒出报话机,用紧急电码向中央报告唐山地震灾情。空军唐山场站调度室主任李升堂,在机场指挥系统瘫痪的情况下,冒着巨大风险指挥飞机升空,飞往北京,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灾情。十万火急!空六军二十四师七十团副政委刘忽然,临危出征,衔命率机,在能见度差的情况下冒险起飞。在暴风雨中,飞行员高永发驾驶苏制“里-2”型教练机在天津杨村机场几次迫降失败后,直飞北京南苑机场。在风雨中飞机不停颠簸,刘忽然不顾遭雷击的危险,指示飞行员打开无线电,紧急呼叫,向北京报告灾情,成为飞报唐山地震灾情的军中第一人。28日早晨9点15分,刘忽然等人在中南海门前与开车飞赴北京的开滦唐山矿工会副主席李玉林相遇,他们从新华门北门进入中南海,向中央领导同志报告唐山地震灾情。几乎在刘忽然到达北京的同一时间,一架载有总参谋部、国家地震局等相关部门人员的飞机正飞向冀东大地,寻找震中,查看灾情。大难临头,正是由于吴东亮、李升堂、刘忽然、李玉林等临危不惧,紧急报送灾情,为中央火速调遣军队支援唐山抢险救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党中央、国务院迅即作出向唐山派出救灾部队的决策,紧急部署全国抗震救灾工作,一场唐山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拉开序幕。</p> <p class="ql-block"><b> 二、军队齐发唐山</b></p> <p class="ql-block">  唐山大地震的突然爆发,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处于那个特定年代我军应急反应机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时间就是生命。当确认震中位置后,中央决定调动军队,开展救灾。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陈锡联立即下令:“各部队不集结,不动员,接到命令,立刻出发!边行进边集结,方向——唐山!”北京军区、沈阳军区、空军、海军、铁道兵、基建工程兵立即行动,命令所属救援部队第一时间快速出动。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分散在各地的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从营房、训练场、 农场、施工现场,迅速行动起来,以临战的姿态边收缩、边集结、边编队、边开进,克服重重困难,昼夜兼程,从山海关外、从华北平原,火速向唐山进发。参加唐山抗震救灾的各军兵种有:北京军区和沈阳军区两个军部、5个军前指、5个军级特种兵前指、15个师(其中10个整师,5个师大部)、铁道兵2个师、基建工程兵5个支队(师)等等。7月28号上午10点至31日20时,82个小时中陆续到达灾区的解放军各军兵种部队共计101530人,各型车辆8000多台。同时,空军开辟生命通道,一批批飞机向灾区,大量空投食品、衣物,运送抢险救灾人员和物资。从陆路到空中,人民军队的抵达给正处于危难时刻的唐山人民带来了希望。“解放军来了,我们有希望了!”“救星来了!”这是灾区人民发出的呼声。时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在唐山机场握着赶来的第六十六军军长刘政的手说:“老刘,现在全靠解放军了”!解放军各部队抵达唐山灾区后,按照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指定的区域, 火速进入战位,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唐山抗震救灾救援行动。</p> <p class="ql-block"><b> 三、将军领衔决战</b></p> <p class="ql-block">  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令世人震惊。为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抗震救灾,党中央决定,由陈锡联等五位政治局成员组成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由北京军区和河北省组成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前线指挥部设在处于瘫痪状态的唐山机场,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选进、副政委万海峰、副政委迟浩田担任副总指挥。1976年7月28日12时许,肖选进、万海峰和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郑希文,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书记马力,省军区司令员马辉,煤炭部部长肖寒乘飞机抵达唐山,迟浩田第二天抵达。肖选进、万海峰、迟浩田是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老将,曾亲身目睹过多种战争场面。当他们看到遭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当量破坏后,满目疮痍的唐山;看到眼前到处残垣断壁、尸横遍野,如同经历战争洗劫那样的残酷状况时,深感当前面临的是一场异常激烈、异常紧张、异常艰苦的,关乎唐山这座城市命运的生死大决战。时间紧迫,责任重大,拯救生命,刻不容缓。他们迅速深入震区腹地了解灾情,向中央紧急报告增派部队,为中央调动抗震救灾力量、整合抗震救灾资源,提供决策依据;他们组织震中军民在大部队没有到达之前开展抢险自救,在废墟中寻找、抢救幸存者;他们规划抢险责任片区,指挥抵达的各部队迅速进入战位,争分夺秒,昼夜不停地抢救被掩埋群众。为让沈阳军区部队尽快投入抢险救灾,肖选进副司令还忍着饥饿、冒着余震前往唐山东矿区,于7月29日凌晨1点迎来驰援的先头部队。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程超到市区勘察救灾区域,从机场到市区9公里路程整整走了三个小时,直觉告诉他必须先整顿交通秩序,否则会影响后续部队推进。他随即报告前指,并按命令立即组织实施。经几个小时的搬运尸体、安置伤员、清除废墟,新华路被彻底抢通。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刘光裕拖着抗美援朝留下未愈创伤的双腿,飞抵灾区指挥救灾。当时的道路被残垣断壁阻隔,步行难以踏勘灾情,他调来两架直升飞机,为前线指挥部了解灾区全貌,制定救援方案起到关键作用。在唐山抗震救灾中,有不少经历过腥风血雨战争考验的老红军、抗日老八路、抗美援朝老英雄等军师级领导干部,担任各部队前线指挥部主官。正是这些老将们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指挥得当,激发了参战部队的战斗意志,有力的推进了抗震救灾的战斗进程,谱写了我军官兵同生死、共患难、战震灾、争荣光的雄伟篇章。</p> <p class="ql-block"><b> 四、空军浴血奋战</b></p> <p class="ql-block">  空军第六军军部驻扎在唐山市中心,地震中损失惨重。军机关和直属分队伤304人,亡464人,约占震前实有人员的近三分之一。在危难关头,官兵们不惧生死,牢记使命。女电话兵高东丽在地震发生那一刻,抢接通往北京方向的电话,传出地震信息,牺牲在总机台上。幸存的官兵从废墟中爬出或者被救出,带着伤痛和血迹,立即投入了抢救战友、抢救群众,建立抗震救灾空中生命线,重建作战指挥系统的艰苦工作中。7月28日凌晨5点左右,空六军党委常委和唐山地委临时组成抗震抢险指挥部,首先商讨在通信全部中断的情况下,如何向河北省委、党中央报告震情和紧急求援,决定派团副政委刘忽然率机组紧急起飞到天津杨村机场,用电话向上级报告。空军唐山机场2500米跑道没有受损,是震中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场站官兵冒着生命危险,从危房中扒出通讯设备和导航资料,当天5点50分向北京发出第一份紧急电报:“唐山地震,震情严重”。6点51分,冒险放飞报信的飞机,并向北京等地机场作出“本场可以接收飞机”的报告。此后14天内,在地面雷达等设施被摧毁的情况下,用耳听、眼看,凭经验指挥2000多架次、13种机型的飞机安全起降。最多的一天指挥356架次飞机起降,最紧张时两架飞机起飞间隔仅26秒,被称为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唐山场站在震后第一时间恢复机场运行,保证了大批救灾物资和人员及时运达灾区、重伤员迅速转运外地治疗。同时,面对几万名涌向机场的受灾群众,他们发扬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光荣传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竭尽全力解决群众的医疗、吃饭、用水问题,机场成为了唐山的“生命绿洲”。被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模范场站“荣誉称号。空六军雷达十六团十连驻扎在唐山市郊,地震发生后,官兵们不顾地震给连队带来的困难,震后七分钟跑步到驻地生产队,以最快的速度帮助群众全部脱险。紧接着又赶到市区,冒着余震,抢救唐山师范学校师生。经英勇奋战,从废墟中抢救出群众103人,并脱下衣服披在伤员身上,将自带的干粮和水送给群众。炊事班连续六天,坚持给群众做饭送饭,保证了300多名受灾群众和伤员的食宿。在抢险救灾的同时,派出兵力和驻地民兵一起日夜守卫供销社仓库,保护国家的财产。被中央军委授予“唐山抗震救灾模范雷达连”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b> 五、陆军抗震战歌</b></p> <p class="ql-block">  在唐山抗震救灾的10多万大军中,陆军部队人数最多,北京军区首当其冲,调动八个师的兵力,沈阳军区调动五个师的兵力。驻唐山震中的部队在自身受损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抢救驻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驻滦县某团和驻玉田县某部一营,在地震发生当天上午进入唐山市区,是最早进入震中开展施救的部队。震区外的部队,北京军区坦克一师当天上午11点半到达唐山市区。当天下午5点左右,第二十四军七十二师二一五团副团长周玉书,率领救援部队抵达唐山市区,晚上借着手电向军部发去“唐山一片废墟,多来人、车,越多,越快,越好”的急电。抗震救灾的陆军部队多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有“万岁军”之称,守卫京畿的第三十八军,是开赴灾区的先锋部队。该军接到上级命令后,各级指挥员迅速进入指挥位置,发出战斗集结号,组织部队火速进发。有着英雄基因的“红军团”——第一一二师三三四团为前卫部队,他们不吃不喝,不停不歇,车不抛锚,人不掉队,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唐山。当遇到毁损桥梁时,就改道沿着狭窄泥泞的小路行进;遇到切断公路的地震裂缝时,就就地取材,立即修复。风雨无阻,争分夺秒,按指定集结时间提前抵达唐山市区开展救援。三十八军“来得快,来人多,车辆多,干得猛,贡献大”。第一一二师三三四团二连被中央军委授予“唐山抗震救灾模范二连”荣誉称号。沈阳军区第四十军一二〇师有着“抗美援朝第一枪”的美誉,接到抗震救灾命令后迅速反应,组织部队摩托化行进。他们涉水闯过六股河,冒险通过滦河危桥,冒着滂沱大雨,昼夜兼程,向唐山飞驰。曾荣获辽沈战役“解放锦州尖刀连”荣誉称号的第一二〇师三六〇团一连,是沈阳军区第一个赶到灾区的连队。一下车,该连官兵就投入到艰苦紧张的救援中,在余震频发的情况下,在48小时之内,用双手和最简陋的工具从废墟中救出被压埋群众11人,是第一二〇师救出群众最多的连队。而整个一二〇师救出群众87人,又是沈阳军区在唐山抗震救灾中救出遇险群众最多的部队。 中央军委授予第一二〇师三六〇团一连“唐山抗震救灾模范连”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b> 六、海军陆战奇兵</b></p> <p class="ql-block">  大地震发后,时任海军第一政委苏振华,既要求部队做好救灾准备。当确认震中位置,还未接到上级命令时,即下令驻唐山附近的海军部队出动,直奔震中。随后又根据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增派兵力。在抗震救灾中,海军的贡献有以下几点:一、快速反应,但牺牲惨重。由于地缘的关系,沿渤海湾、京山线地区有较多海军驻扎。第一批到达唐山震中灾区抢救的是驻唐海、昌黎、乐亭等三个基地的地勤部队3200名官兵。这里距震中仅30至50公里路程,当天下午2时许,驻昌黎海军航空兵地勤某部政委赵江,就在震中见到了正在组织自救的唐山市领导同志,并将一台熊猫牌收音机留给他们收听中央声音。这是最早抵达震中的部队之一。但连续发生余震,有二千多名官兵死亡或重伤不治,当苏振华得悉此情时,双手捶胸,望着天空,嚎啕大哭,喊道: “叫我们怎么向他们的父母妻儿交代啊!”二、前后方协同,做好后勤保障。因对唐山灾情的严酷估计不足,时间紧迫,仓促上路。但进入唐山才知道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开展抢险救灾。用当时的一句话,最初进入唐山的官兵因病没有一个能站着走出唐山市中心救灾一线。高温、高强度连续奋战,极度疲劳,缺乏营养,加上恶劣的环境,官兵们的精力和体力消耗达到极限,出现战斗减员。参战部队前后方协同,病倒的撤下,后方人员立即补充,保持了部队滿员和持久的战斗力。同时,从山海关场站等单位派出专用车辆,定时给抗震救灾一线送去粮食、蔬菜、鱼、肉、水果,以及烟酒、饮用水、自救药品、帐篷等,为前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四、注重专业性。海军从首批部队极度缺乏抢救用的工具器材,只能用双手、铁铲、撬棒等原始工具实施救援中吸取教训,下达抗震救灾命令时,要求身体素质好、技术好的战士执行救灾任务,并带上专业工具装备。驻葫芦岛基地后勤部1号特种装备修理所130名官兵,接到命令全部出动。他们携带的专业工具和发电设备,在抢险一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焊工班长段春厚,在人民医院、百货大楼的废墟中,用氧气切割钢筋网,用氧气火光照亮现场,救出多名群众。因水兵服不适合抢险现场,海军官兵穿上了陆军服装,被戏称为“陆战队员”。</p> <p class="ql-block"><b> 七、铁道部队雄兵</b></p> <p class="ql-block">  强烈的大地震,导致京山、通坨等铁道路线严重损毁,唐山境内的路段,沿途看到的都是钢轨扭曲、路基下陷、站房垮塌的惨状。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发出命令,由铁道部和铁道兵组成抗震抢修联合指挥部,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成任司令员,铁道部副部长刘建章任政委,统一组织指挥铁道兵和铁道部抗震救灾队伍开展紧急抢修。地震当天,铁道兵即命令第十一师、第十四师共1.4万余人赶赴灾区,在余震频发、酷暑难耐的恶劣环境下,昼夜奋战。在8月1日抢通津蓟线;8月2日抢通通坨线;8月10日抢通京山单线,随后又抢通复线;为救灾物资运输和伤员转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交通保障。第十一师五十三团十二连在执行抢修任务中,出色完成了京山铁路汉沽大桥舟桥引线路堤、舟桥升降塔的片石基础、大桥5号墩移复位枕木垛、通坨上行联络线三座桥和武山石矿专用线装卸站台的浆砌等施工任务,获得中央军委授予的“唐山抗震救灾抢修突击连”荣誉称号。第十四师六十八团七连在抗震救灾中,担负抢修唐山火车站任务,他们日夜拼博,在尸臭刺鼻的环境下,奋战20天,完成了堆积如山的混凝土构件和其它建筑材料的清理、两公里线路和站内11股道整修等艰巨任务,获得中央军委授予的“唐山抗震救灾抢修先锋连”荣誉称号。地震发生后,铁道兵驻震区的部队,第一时间冲锋陷阵,在驻地周边及唐山市区开展抢险救援。铁道兵第八师、第十三师还承担了密云水库主坝加固和天津部分损毁建筑维修任务。在历时1年零3个月的抗震抢修和抗震救灾中,铁道兵先后投入兵力4.8万人,汽车1900辆,机械840台。共抢修铁路321公里,整修铁路342公里,整修房屋54.7万平方米,新建临时房屋5700平方米。他们的表现,不仅体现了中国军队快速动员和战斗能力,更彰显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铁道兵精神。他们的贡献,直接保障了救灾生命线的畅通,为灾后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唐山抗震救灾史上的重要篇章。</p> <p class="ql-block"><b> 八、特殊战斗部队</b></p> <p class="ql-block">  基建工程兵是人民解放军序列中,承担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特殊工程部队。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基建工程兵快速出动1.4万多人参加抢险救灾。驻河北迁安的第二支队官兵,震后十分钟既冲出营区,在周边村庄开展救援。不到半个小时,有34个中队5000多名官兵奔赴迁安、滦县13个公社、80多个村镇,开滦煤矿唐家庄和林西两个矿区,古冶区的六个工厂,奋勇抢救群众生命和财产。随后,突击抢修了遭到地震严重破坏的滦河大桥、沙河大桥,和北京至沈阳公路唐山段的损毁路段,为沈阳军区救灾部队进入唐山、救灾物资运送和灾区伤员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投入7000多兵力,抢修抢建唐钢,为唐钢恢复生产做出了贡献。驻迁西县潘家口的第六十一支队,震后立即组织1000多人的队伍,于28日13时30分抵达唐山市区抢险救援。陡河水库大坝和陡河水电站遭严重破坏,出现100多条裂缝,有的裂缝宽1米多,坝身部分下沉,严重威胁着唐山的安全,情况十分危急。第六十一支队组织2500多兵力,顶烈日,冒风雨,连续奋战13个昼夜,补好全部裂缝,加固了大坝,修好了水库闸门,架通70多公里的防洪通信路线,保证了水库的安全。驻北京的第六、第七支队接到命令后,三个小时调集吊车37台、汽车40台和若干台切割机,组成抢险分队奔赴唐山,分别配属第二十四军、第三十八军开展施救。大型工程机械的到来大大加快了救援进度,为抢救生命赢得了时间。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在唐山慰问部队时说,“基建工程兵的一台吊车顶上一个连队”。第四十一支队、第二十一支队承担了开滦煤矿抢修复产的重任。 在北京,基建工程兵投入兵力高峰时达3万多人,抢修遭地震破坏的民房。在抗震救灾中,他们不辱使命,发挥了“劳武结合、能工能战”,“平时寓兵于工,战时抢修抢建”的独特优势。中央军委授予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十二大队十一中队“唐山抗震救灾先锋中队”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b> 九、军队白衣战士</b></p> <p class="ql-block">  唐山大地震,震中位于人口稠密地区,发生于凌晨3时42分,正是人们熟睡的时段,造成毁灭性破坏。据统计,共有24万多人丧生,16万多人重伤, 轻伤需治疗者达36万人之多,医疗救援任务艰巨而繁重。军队207支医疗队,地方157支医疗队,近2万多医务工作者战斗在震区。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决定:将分散的医疗队全部划归该地的救灾部队指挥,医疗队的上下联系通过部队进行,药品器械和生活用品由部队保障,转送伤员由部队派车。在极短时间内,整个灾区布满了严密高效的医疗救治网络,军队白衣战士是这条战线上的重要力量。解放军总医院、空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在唐山机场营房周围设立的一个个帐篷里;驻唐山震区部队医院在废墟旁搭建的板房内,白衣战士们如同在战争状态,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不顾疲劳,连续作战,实施了一台又一台平时医院里都少见的大手术。医疗救护任务重、难度大,每个医疗点都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超负荷运转。仅北京军区炮兵某团卫生队,八个昼夜里,医治伤员8000多人,抢救重伤员490人,做急救手术100多例,使生命垂危的群众转危为安。白衣战士们既要抢救处置解救出来的群众,还要坚持边救人、边清尸、边指导战士们掩埋,防止疫情发生。在整个震区,白衣战士们承担了组织军地卫生防疫人员逐个地段、逐街逐户喷洒消毒药物,消杀蚊蝇和传染疫病的菌群,向群众宣传卫生防疫知识,防止大灾后发生大疫的重任。7月30日,国务院决定将唐山伤员向全国转运,军队和地方医疗队协同作战,完成伤员转运任务,动用飞机474架次,转运伤员20780人;开行列车159列,转运伤员72809人。震中的二五五医院,房屋全部倒塌,只有40余人脱险,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创造了世界灾难史上的奇迹:震后11天恢复门诊,展开100张床位收留伤员;震后两个月,恢复震前300张床位的收治能力。还坚持巡诊医疗,送医送药上门,两个月巡诊3966人次,门诊伤病员3084人次,收治伤员329人。军队白衣战士在唐山大地震中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灾难中凝聚希望的象征。他们以无私奉献精神在废墟上书写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仰,其贡献至今仍为唐山人民所铭记。</p> <p class="ql-block"><b> 十、抢修开滦唐钢</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唐山是著名的煤铁之城,是我国华北的工业重镇,开滦煤矿和唐钢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强烈地震,致开滦煤矿各矿区遭到严重破坏,通风、供水、排水、运输等系统瘫痪,设备损坏,矿井被淹停产;唐钢厂区房屋垮塌,断水断电,生产系统全部瘫痪。尽快恢复生产,意义重大。基建工程兵在开滦和唐钢恢复生产中发挥了突击队作用。第四十一支队、第二十一支队接到命令后,共出动2万多名官兵开赴唐山,执行开滦排水保矿、抢修抢建、恢复生产的重任。在马家沟矿,他们奋战20多个昼夜,清废墟、盖机房、装设备、排积水。在唐家庄矿,他们与井下每分钟120吨流量的冒水较量,克服困难,以最快速度安装好新的排水系统。在赵各庄矿,他们发扬敢打硬仗、打恶仗的精神,提前半年完成工程结构复杂的选煤厂工程。在范各庄矿,他们奋力恢复原煤生产系统;采用液压滑模新技术,高速、优质、安全、低耗建成当时亚州最大(直径22米、高46.8米)的三个原煤仓。参战部队发扬人民军队“不畏艰险、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出色完成开滦煤矿排水保矿、抢修复产任务,受到国务院恢复开滦生产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表扬。1976年8月5日,时任冶金部部长陈绍昆到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传达华国锋总理指示,中央要求唐钢在震后一个月内局部恢复生产,年内全面恢复生产。 第二支队立即行动,4000多官兵迅速进场,打响唐钢抢修抢建战斗。当时,驻扎在辽宁本溪的第十七大队承担了恢复厂区动力保障、机电设备抢修及调整试车任务。他们紧急组织一个排的兵力先期出发,随沈阳军区救援部队火速赶往唐山。战士们到达后放下行李即投入抢修战斗,冒着余震,用三天三夜的时间,实现了电通,水通。第十二大队承担了震毁厂房钢结构件加工制作安装任务。加固第一炼钢厂主厂房是关键工程,他们发挥自身的施工装备和专业优势,在现场制作20多吨钢结构件。高空安装钢结构件没有吊车,战士们就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靠人工背到加固点,冒着余震在高空进行焊接作业。第十八大队承担拆除和修复土建工程。排长甘一良在排险拆除震毁项目时,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带领战士连续作战,园滿完成任务,荣立一等功。经十七个昼夜的奋战,8月25日,唐钢炼出第一炉“抗震志气钢”。在唐钢职工和第四十军一二〇师救援部队配合下,第二支队用四个月的时间,共出动7000多兵力,完成唐钢抢修抢建的艰巨任务,唐钢生产全面达到震前水平。抢修抢建彰显了基建工程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b> 十一、唐山生命之歌</b></p> <p class="ql-block">  “解放军”这三个字,是实实在在的“金不换”。在唐山人民向死而生的日子里,他们是最坚强的力量。唐山人民永远忘不了子弟兵舍身忘死,抢救人民生命的伟大壮举。为了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一批又一批部队抵达现场 ,“救人,快救人呐!”他们目睹震中惨状,冲向废墟,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声。与时间赛跑,在余震频发的情况下 ,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用最简陋的工具,甚至用手扒开废墟,在残垣断壁中,一刻不停的搜寻生命迹象,抢救幸存者。整个抢险救灾一线,不断传出生命奇迹:第三十八军第三五九团一营副营长权肃仁带领二十二名战士奋战六小时,救出被压在楼板下118小时的仪表厂职工王莉燕。王莉燕被救出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解放军万岁!毛主席万岁!”;震后第五天,两台吊车在一栋倒塌的家属楼下紧张作业,随着一块楼板的吊起,一个三角形的黑洞露了出来。不一会儿,一个男孩从洞里钻出来,举起小胳膊喊着“毛主席万岁!解放军叔叔万岁!”;震后第六天,铁道兵第十四师六十八团十七连战士救出被压在预制板下一个星期的两名男孩,他们一个九岁,一个七岁;震后第八天,北京军区坦克一师装甲步兵团九连指战员在开滦医院大楼废墟中救出唐山矾土矿工人王树斌。王树斌此前在废墟中已埋长达八天八夜。时至今日,王树斌清晰记得,获救后解放军战士给他手里放了一颗红五星;震后十三天,第三十八军一一四师三四一团四连(无坚不摧博山英雄连),在基建工程兵第七支队59号吊车组紧密配合下,救出被压303小时的女工卢桂兰。第二军医大学医疗队员们经过47个昼夜生命大接力,创造用人工呼吸机捏皮球的方法,挽救小霞姑娘生命的医学奇迹。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解放军官兵顽强奋战,拯救生命,用行动甚至鲜血和生命,谱写了“生命至上”的大爱之歌。46岁的妇女魏书香当时被埋楼里,两天后被解放军救起,而用手挖了20多个小时的第四十军一二O师三六〇团一连一排排长王宝却累的昏死过去。地震发生时,第二十四军七十二师二一五团直属炮兵连战士王彦修正在唐山火车站候车,当他从候车大厅冲到广场后,看到大厅倒坍,又奋不顾身冲进去,一连救出6个人。当他第7次冲进废墟时,余震夺走了他的生命。中央军委授予他“雷锋式的战士”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b> 十二、军民血肉深情</b></p> <p class="ql-block">  地震灾难虽然无情,但摧不垮军民团结、患难与共的真情。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哪里有危险就冲向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当时,救灾部队有句口号“有饭优先百姓吃,有水优先百姓喝”。在唐山机场营房的草坪上,战士们架起多口大锅不分昼夜的熬粥,提供给饥渴难耐的受灾群众。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通信营在抢险一线成立“震区孤儿院”,用“一个孤儿分工一个战士教管”的方法,将搜救到的孤儿收养起来。孩子们免受饥饿,受到照料,大一点的孩子还有学习用的文具和课本。孩子们在被送往石家庄育红院的那一天,哭成一片,不愿离开精心呵护他们的“哥哥、叔叔”。第六十六军一九七师五八九团一连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在唐山市建设路搭建棚子设立“义务理发、修理处”、“爱民饮水站”,用真情和汗水,抚平受灾群众心中的创伤。救灾部队赶在入冬之前,建起40多万间简易房,让失去家园的群众有栖身之地。在唐山老百姓眼里,解放军是他们至亲至爱的人,他们用各种淳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唐山市路北区工人新村苗家“五姐弟”,父母遇难,房屋倒塌,栖身在凤凰山公园的自行车棚里。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三三五团三连发现后,为他们搭建起防震棚,帮助安排生活,鼓励他们坚强面对灾难,度过难关。“五姐弟”十分懂事,做了很多让战士们意想不到的事。比如:用发给他们的白糖泡开水给战士们喝;怕晚上站岗的战士冻着,拿出父亲留下的皮大衣给战士们穿;战士在救灾中受伤,他们把新华社记者送的四个大苹果用红纸包上,到医院送给伤员;杀鸡熬鸡汤给连队战士们喝,老四还满怀深情地唱《我为亲人熬鸡汤》,让官兵深受感动。在救灾第一线,到处都传送着这样的故事。震后出生的孩子,葛爱军、李军救、刘思兵、于水情……,一个个这样的名字,表达了“解放军是唐山人民的再生父母”的深刻含义。救灾部队撤离之际,唐山人民组织了空前盛大的欢送活动,人们敲锣打鼓,挥舞花束、彩旗,含泪高呼“感谢恩人解放军!热烈欢送亲人解放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无论何时何地,面对灾难和危险永远冲在最前面,救人民群众于水火的队伍;是一只无论何时何地,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头断血流,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队伍。如今,在唐山大地震遇难者纪念墙上,镌刻着解放军在唐山大地震中牺牲烈士的名字,他们永远留在了这块土地上!唐山人民永远铭记着他们!</p> <p class="ql-block">  唐山抗震救灾,是人民军队在和平时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一次大规模诸军兵种协同联合作战,是对军队体系化快速应对危机能力的一次重大检验。在这场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斗争中,解放军官兵牢记我军宗旨,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经受住了重重考验。他们与唐山人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一道,用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书写了一曲曲“人定胜天”的凯歌,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在人民军队历史上留下不朽的篇章。四十九年前的抗震救灾,四十九年来的凤凰涅槃、沧桑巨变,历史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中国人民百折不饶、坚韧不拔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正推动着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附:参加唐山抗震救灾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单位和个人</b></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四月)</p> <p class="ql-block">  授予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三三四团二连以“唐山抗震救灾模范红二连”的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授予第四十军一二〇师三六〇团一连以“唐山抗震救灾模范连”的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授予空军第六军雷达十六团十连以“唐山抗震救灾模范雷达连”的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授予铁道兵第十一师五十三团十二连以“唐山抗震救灾抢修突击连”的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授予铁道兵第十四师六十八团七连以“唐山抗震救灾抢修先锋连”的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授予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十二大队十一中队以“唐山抗震救灾先锋中队”的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授予北京军区炮兵第五师五十团卫生队以“唐山抗震救灾模范卫生队”的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授予空军唐山场站以“抗震救灾模范场站”的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授予第二十四军七十二师二一五团直属炮兵连战士王彦修以“雷锋式的战士”的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注:此篇文字主要源自书稿及网络,图片均源自网络。它不仅是对唐山抗震救灾战斗的简要概述,亦是对即将付梓的新书内容的简要介绍。我们期待着此书早日面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