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致辞

黄先标

<p class="ql-block">  浙江工商大学第二届文学周大师讲课:“余华的文学课与人生课”开场,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致辞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家下午好!主办方让我开场致辞,我知道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估计不少老师同学在心里催促我:赶紧说完下去,让余华上来。我请大家保持耐心,我把这个致辞当作是余华演讲的暖场。最好也给我一点鼓励,因为我不下去,余华就上不来。</p><p class="ql-block"> 我直呼其名叫余华,是因为他已经是大师。就像我们说李白杜甫,就直呼其名,不用说李白先生或者杜甫同志。</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来了很多文学爱好者,我来之前看了我们金收获写作中心公众号下面的留言。最多的留言就是老师同学们读《活着》的感受。余华是写福贵的“活着”,还是他自己的“活着”,还是你读者的“活着”呢?</p><p class="ql-block"> 我更偏爱《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每次卖血后到胜利饭店,不动声色地说:“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书中这句话一共说了12次。福贵、许三观到底是谁?是你是我是芸芸众生。俄国著名文论家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自己而显得伟大,无论他是描写本人的痛苦或者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p><p class="ql-block"> 今天大家很荣幸,能够得以亲见这个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写道:“回首往事或者怀念故乡,其实只是在现实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镇定。”</p><p class="ql-block"> 我昨天问余华:文学的功能是否也是如此?他给了肯定的回答。我再进一步问大家:是谁最先听到了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是他的太太?也对,他的太太陈虹今天也在杭州,她也是一名作家。但太太听见是私人领域,在公共领域里,最先听到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是《收获》的编辑,它刊于《收获》1991年第6期,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p><p class="ql-block"> 今天促成余华浙江工商大学之行的程永新,长期担任《收获》杂志主编,我们要特别感谢程永新主编。程永新自己也是一位著名作家和诗人,他的长篇小说《穿旗袍的姨妈》去年出了新版。我是怎么认识程永新主编呢,要感谢萧耳老师。所以,请大家先把掌声送给程永新老师、萧耳老师。</p><p class="ql-block"> 在两天前的文学周开幕式上,我们将莫言的题词“浙江工商大学金收获写作中心”和“金收获书房”向大家做了展示。</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们不把他放到今天的场子来展示?因为我们怕大家混淆。莫言和余华同属顶流作家,两人在北师大的办公室很近,我曾经去过。一开始,他们办公室有姓名牌,后来不断有人敲门,就撤走了姓名牌。但还是有人敲门,见到莫言,就说余华老师能否签个名。莫言就在《活着》上签了“余华”。</p><p class="ql-block"> 我们分别开展活动,是请大家把他们区分开来哦。两位大师加持浙江工商大学金收获写作中心,肯定是写作中心的高光时刻,当然我更愿意认为,这是文学的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 这两年来,我们都在处理一个大问题,AI时代文科的命运。今天的《新华每日电讯》整版刊出了对我的专访“AI浪潮是文科的暮鼓还是晨钟?”,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当AI终结了知识的垄断者,文科方始获得真正的大发展,回归本源,实现转型升维!看到这么多人来听余华的文学课和人生课,我觉得上述答案得到了验证。</p><p class="ql-block"> 老师同学们用你们的行动告诉了我,当数据算法、流量公式冲击着文学创作的时候,本雅明所谓人文“光晕”并没有因此消散,真实的生命体验依然为我们所珍视。文科的价值不仅未被消解,反而因其独特的“人性视角”和“批判性深度”成为守护人类文明的重要屏障。</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把这种对于人类独特的精神守护交给余华的课堂,余华请!</p><p class="ql-block">【附郁建兴书记讲话视频】</p> <p class="ql-block">2025.5.29大师讲课:余华的文学课与人生课</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日于杭州/临海退休教师黄先标</p>